APP下载

微型小说评论为什么成了“香饽饽”

2020-12-11相裕亭

金山 2020年11期
关键词:香饽饽评论家作家

相裕亭

陕西作家魏西风,早年写过一阵子微型小说。他是位森林公安干警。我在郑州开会时见过他。时间,大概就是我写《威风》《忙年》的那几年。

而今,十几年过去了,有很多微型小说作家在我们眼前“走来走去”,为什么我单单记住了他,原因是他为我的《威风》写过一个“千字小评”。那时,我比现在年轻,我挺感激他的!

由此可见,评论对于一个年轻作者来说,尤其是对于一个无名作者来说,是何等重要。

后期,魏先生不写微型小说以后,从事了一段时期的“微型小说评论”,给张三评、给李四也评过。我给他去信,戏言他“不当演员,改做导演了”。

因为,那时间写微型小说评论的非常少。谁能在那个时候做起微型小说的评论,可谓是众星捧月。他可以对微型小说作家的作品说三道四。这可不就是微型小说中的“导演”吗。

上面,我这几段絮絮叨叨的文字,只想表达:不写微型小说,去写评论也是个不错的差事。

评论家说谁好,谁可能就好。况且能让作者记住你的“好”。譬如魏西风说我的《威风》《忙年》《风吹乡间路》如何如何,至今,我还觉得脸上有他抹过的“粉”。

话说回来,咱自己笔下(而今是电脑码字)的微型小说,是不是达到了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天花乱坠?

这个问题,如果弄不明白,就如同一个鼓牙、包嘴的黄脸婆,被人夸为美女,自个儿真的就认为很“美”。那可就错了!旁观者心里明白着哪。转而再想,评论者为什么拿到我们的作品,总是奔着“夸奖”去了呢?批评的语言怎么就说得那么谨小慎微?思量再三,这或许就是我们渴望被“评”的病根所在。如果,评论家逮着谁的作品,揪住其“小辫子”,毫无保留地痛批一气,保管人人都在躲着评论家。

当下,微型小说评论,为何成为了“香饽饽”,不外乎有這样几点:

一是物以稀为贵。新时期微型小说发展近三十年来,从最初的“汤泉笔会”上的十几、二十几个微型小说作者,到“微信传情”的今天,国内外的微型小说作者,足可以用数以万计来表述。

那么,专门从事微型小说评论的理论家又有几何呢,大家不妨从南到北地扳起指头数一数:刘海涛、江冰、雪弟、夏阳、王春、龙刚华、汝荣兴、李勇、杨晓敏、卧虎、顾建新、冰峰、徐习军,包括微型小说作家中的评论家:于德北、侯德云、王海春、宗利华、凌鼎年、高军、天井、马新亭等,数来数去,专业的、非专业的“评家”们,也就是那么几十个人。他们就是昼夜不停地来搬弄当下微型小说作家的作品,只怕也忙不过来。况且,像刘海涛、龙刚华、王春、雪弟、徐习军他们都是大学里的教授,每个学期都有相当重的教学任务和编辑任务。而渴望自己的作品得到他们“速描”和“美化”的微型小说作家,很难在茫茫的微型小说作家队伍中被他们所发现。

再者,上面所罗列的那些评论家,都是微型小说评论界中的明星大腕,他们有教学任务,同时还有各家杂志社不断地邀约他们去评某些特定的文章,哪里还能顾及到咱们刚出道的无名小辈。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想谋求到你心仪的评论家来为自己写一篇洋洋洒洒的“评论”,可不就成了难得一觅的“香饽饽”。

二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很多时候,评论家在讲课的时候,或是某位作家在一个规模并不是很大的场合发言的时候,提到某位微型小说作家的作品,那位微型小说作家就觉得自己非常有成就感,甚至是很荣耀(被评论家提到了),若是提到的篇名出现在大屏幕,立马会抢拍下来发个朋友圈。这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的现象,你有我有大家都有。

闲暇时,我就思量,自己怎么到了这种不能把控的地步了呢?扪心自问,自己到底读了多少书,笔下的文章到底是个什么水平,怎么连自己都吃不准了呢?用句俗话说,自己能吃几碗白米饭?偏偏见到人家“闪电”般地提了自己一下,瞬间就手舞足蹈起来了,有那个必要吗,这是其一。

其二,评论家也在投其所好。微型小说作家们喜欢评论家去说自己的作品好。而有人偏偏就跟在你身后,不断地喊好!并着意去批量生产微型小说评论的“香饽饽”。什么“纵论”“横论”,“综评”“叙评”,“简论”“通论”甚至是“大家论坛”“名家叙评”等诸多评论的名目,如同大清朝的皇帝给贵妃、前方将士追加谥号一样,皇妃、良臣不足以表达其爱慕之心时,那就在贵妃、良臣前面再加贤良、功德等诸多好听的字眼,让其美上加美。

2017年冬末时节,网上就有一篇给我加了“谥号”的“理论文章”,高兴之余,我自然也很感谢人家。

可接下来的对话,就让我尴尬了,人家提出来千字要多少多少的“润笔费”。我拍着脑袋想了想,自己没让对方去评我呀。

对此,我表示沉默。

对方看我没有反应,自下台阶,夸我是“名家”,“润笔费”就不要了,让我将那篇“评论”发表后,寄一份样刊给他。

对此,我仍然表示沉默。

这件事,让我想到时下对于初步微型小说文坛的作者,参加笔会要缴费、发表文章要收费,“评论”是不是也紧随其后——收点润笔费呢。

如果,你是花了钱,而谋取到的“评论”,我敢说对方肯定没对你说真话。弄不好,你的作品一身“毛病”,人家还说你非常“健康”,甚至是茁壮成长(往歪处生长),这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做派,是极为可怕的。作家对自己的作品,要有一个大致的心理尺度。如果你找不到那个心理尺度,不妨把你读过的好作品,或是大家认可的好作品,摆在案头与自己的作品比一比,自然就会找出其中的差距。这也是一个衡量自己作品的办法。不要一味地去听评论家对你的“赞扬”。

其三,盼望自己的作品“掷地有声”。这是每个微型小说作者梦寐以求的。如新书问世,总想弄点动静出来。于是,便去求哥哥、拜姐姐,到处托关系,钻门子,拉个赞助单位,弄个首发式,或是作品研讨会。这是不是好事情?回答是肯定的——是个好事情。

可转念再想,你下请柬邀请人家参加你的作品研讨会。对方自然是来捧场子的,不是来砸场子的。

期间的发言,可谓是“一边倒”的好话。能悟出这个道理的微型小说作家,还算是聪明的,怕就怕,就此找不到“北”了,那可就“自搭天梯”,云里雾里了。那种场合的、那种被“漂白”了的好话,咱们还是少听为好。

三是微型小说作家,渴望得到什么样的“香饽饽”。评论家把微型小说限定为一种特定的文体,字数把控在1500字(顾建新坚决捍卫),并提出“故事化”“翻三翻”“临门一脚”等技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微型小说的发展空间(有人比喻为戴着镣铐跳舞)。由此可见,微型小说的评论,也跟着“故事化”“临门一脚”去寻找“评论点”,这是非常令人恐慌的一件事情。

新时期的微型小说,应该说不再停留在1500字,不再停留在那“临门一脚”上。汪曾祺的“散文化小小说”(顾建新语),张晓林的《宋朝故事》以及《陈州笔记》《湘潭故事》《盐河旧事》《俗世奇人》《药都人物》,以及秦俑那个“我们都爱短故事”中推出的“新锐微型小说作家”等等,他们或许已经拓展出一个又一个微型小说的发展空间。

微型小说跻身于“小说家族”,已成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家族”中的一员。我们不能只凭着“翻三翻”“临门一脚”去迎合读者。

微型小说,说白了就是小说。既是小说,就要有小说的叙述与描写交融在里面;就要有小说的要素存在。否则,风起云涌的微型小说,很难在“小说家族”中站住脚。

关爱微型小说的文学评论家们,尤其是与我“唱对台”的徐习军徐教授,你若是真爱微型小说,你别老是盯着“面孔评”“名家评”“关系评”“功利评”以及“故事核”“临门一脚”去随意评,望能盯住作品评、“流向”评、“新锐”评,并在微型小说的生命力、文学性上,多为微型小说作家们把把正脉,下一番阅读与思考的苦功夫后再去评。

那样,我们大家都爱您!

猜你喜欢

香饽饽评论家作家
作家的画
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论八项追求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男护士渐成“香饽饽”
评论家杨占平
专线联盟还是香饽饽吗?
银发时代的“香饽饽”为什么吃的人少? 养老地产问题调查
秋季“钟点工”成了“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