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行动
2020-12-11
平凉市大力发展牛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十三五”期间,平凉市坚持“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思路,将平凉红牛产业确定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全市上下按照“五个一”产业发展模式,推动牛产业适宜区全覆盖,促进全产业链开发,牛产业养、加、贸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全市促进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撑。
截至2019年底,平凉市牛饲养量达到74.02万头、出栏量31.84万头。年完成肉牛冻配15万头左右,累计建成规模养牛场426个,扶持养牛大户1.6万户。近3年累计投入牛产业扶贫资金15.56亿元,发展养牛专业合作社1012个,带动8.4万贫困户发展养牛产业,对主要依靠养牛增收的贫困户贡献达年人均1500至1800元,牛产业收入占到养牛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在产业带动方面,全市累计种植“粮改饲”100多万亩,其中今年种植53万亩。年青贮玉米秸秆170万吨以上,平凉市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1户,其中省级5户,培育国内市场(销售点)60个。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3个政策文件,市财政连续三年共列支近7000万元支持牛产业发展。
持续增加平凉红牛品牌效应,平凉红牛取得直供国家运动员“入场券”,在京津、港粤地区和央视《魅力中国城》节目中广泛宣传推介,受到普遍好评。中国农科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落户平凉,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2019)中国牛业发展大会暨首届平凉红牛节。
今年以来,平凉市以做大做强平凉红牛特色优势产业为切入点,着力抓好产业扶贫、规模扩张、饲草生产、龙头培育、疫病防控、项目建设和绿色发展等重点工作,努力提升全市牛产业发展整体质量,取得了积极阶段性成效。预计至年底,全市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85万头和32万头,完成青贮玉米秸秆190.8万吨。(来源:平凉日报)
金昌市着力推进绿色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以来,金昌市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统揽,以绿色循环化发展为导向,大力推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建设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推动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绿色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金昌市以永昌西河灌区无公害及戈壁设施农业示范区等四大区域产业发展格局为基础,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限制资源消耗大的产业规模,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高原夏菜、草食畜牧业、现代制种、食用菌等重点产业。依托“两区四园六基地”,创建省级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10万亩,省级绿色食品原料(胡萝卜)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基地21.3万亩,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基地12万亩。
金昌不断创新循环农业生产方式,着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坚持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重点培育推广“草-畜-种”“草-畜-菜”“草-畜-果”三元双向等戈壁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新模式;积极构建“草产业-牛羊产业-加工业-有机肥-绿色瓜菜产业”“特色粮菜瓜果种植-畜禽养殖-有机肥还田”等粮畜菜一体化区域循环发展新模式;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以草定畜,大力发展舍饲养殖,重点推广“牧区繁殖、农区育肥”“农区供草、牧区舍饲”祁连山区域草地生态畜牧业循环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区域转型发展。在城市郊区,重点推广“特色种养殖-休闲农业-餐饮住宿-旅游观光”等集“吃、住、行、游、购、养”功能为一体的绿色高效现代都市农业循环模式。
同时,围绕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金昌实施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不断优化种养结构,夯实循环农业支撑体系,坚持技术、工程、生物、结构和管理“五位一体”节水措施,持续推广膜下滴灌、低压管灌、垄膜沟播、垄作沟灌、水肥一体化远程物联网等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实现了经济效益、节水效益双赢。(来源:甘肃日报)
凉州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凉州农鲜”正式发布
日前,在宾客云集的第21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暨第14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凉州优质特色农产品推介会暨“凉州农鲜”品牌发布会同期举行。武威市凉州区委、区政府在会上宣布了首批17家“凉州农鲜”授权使用单位名单,并对9家企业进行了现场授牌。
凉州区近年来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牛羊猪鸡菜果菌薯药草”十大特色产业和肉鸽产业,伊利液态奶、牧原生猪、德青 源金鸡、优然牧业、海升水果胡萝卜等一批重点农业项目落地建设,农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全区“三品一标”认证企业45家、产品161个,基地面积51.28万亩、认证产量50.52万吨,成功创建“凉州羊羔肉”“凉州黄白花牛”“凉州皇冠梨”“凉州核桃”等4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荐莫高葡萄酒、黄羊河甜糯玉米、甘青面粉、沼然绿小乳瓜、旦马黑牛雪花牛肉5个品牌成功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
这次品牌发布会暨产品推介会上,授权甘肃凉州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肃蓉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威旺河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黄羊河集团食品有限公司等17家单位使用“凉州农鲜”公用品牌商标。展会上,凉州区与各地客商洽谈活跃,甘肃蓉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华侨大学科技发展(泉州)有限公司签订了肉苁蓉健康产品研发合作项目,武威市凉州区智信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重庆渝佳果品有限公司签订了葡萄供货协议,甘肃凉州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厦门天厨煌餐饮服务有限公司签订了雪花牛肉供货协议。
(来源:甘肃日报)
高台培育脱贫产业增强发展动能
高台县以培育壮大贫困村脱贫产业、稳定拓展贫困户增收渠道为导向,持续壮大主导产业,落实到户扶持措施,强化增收保障,产业扶贫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全力助推“百日攻坚”行动取得新突破。
该县把产业扶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县形成了以蔬菜、制种、草畜为支柱,以中药材、番茄、马铃薯、小杂粮、食用菌为特色,以戈壁农业为新业态的产业扶贫发展新格局。大力实施“一户一策”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和产业带动脱贫行动,16个贫困村特色产业面积占其总播面积的86.5%,牛、羊、鸡畜禽饲养量达到21.65万只(头),发展培育“五小”产业46处。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引进上海特石、香港文汇等企业发展订单农业,着力打造万亩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供应基地,带动全县种植蔬菜17万亩以上。选聘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16人,成立蔬菜、制种、草畜、特色产业4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开展产业扶贫决策咨询和科技指导服务。全县签单实施10个保险品种,投保农户5292户,其中贫困户1860户,投保率达172.1%。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正宁县肉牛养殖合作社打造产业链上的“主力军”
正宁县在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采取统一规划、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措施,将合作社布局到饲草种植、肉牛繁育、销售的各个环节,推动肉牛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正在建设当中的山河镇冯柳村牛场,占地45亩,计划育肥肉牛1000头,预计10月初可建成生产。同时进行饲草玉米青贮。今年,正宁县在每个乡镇建设一个千头肉牛养殖场,采取“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建办、基地带动、农户参与”的运行模式,养殖场建成后,合作社以其为依托,带动养殖大户和散养户发展养牛产业。
目前,十个千头肉牛养殖场已有八个开工建设。此外,正宁县还对肉牛产业相关合作社,通过帮助解决生产、加工、销售、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升其科学技术和管理能力,使之运营更加规范,带动能力更强。西坡镇石家湾子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升级改造,今年养殖规模由原来的110头扩大到了150头。
同时,正宁县还不断完善良种、疫病、信息、检测流通等支撑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合作社在肉牛养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目前,正宁县从事肉牛养殖、育肥、加工、销售及饲草种植的各类合作社已达到了21家,全县肉牛存栏量也达到1.5万多头。合作社已成为整个肉牛产业链中,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农户的“主力军”。(来源:正宁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