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域下高校学科竞争力对标分析及提升路径的思考
——以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学科为例
2020-12-11张元晶高彦静
张元晶,秦 颖,高彦静
(北京化工大学 图书馆,北京 100029)
0 引言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其总体目标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1]。因此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应从国际视域来考察和辨析自身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瞄准国际知名高校,为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探寻努力的方向和提升的路径[2]。学科是大学建设的基础,一所大学主流学科的竞争力如何直接影响着这所大学的水平,因此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根本是一流学科的建设[3]。学科竞争力是指高校中的学科作为竞争主体,在国际或国内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从比较视角来看,这种力量是各学校同一学科之间在某些方面的比较优势或差距表现;从学科自身来看,这种力量是学科所形成的一种能力或素质的反映;从竞争结果来看,这种力量是学科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能力体现[4]。
国务院的方案明确了对“双一流”建设中的高校及学科实施“以绩效为杠杆”的动态管理的思路,因此进入“双一流”名单的高校并非一成不变[5]。北京化工大学作为首批入选 “双一流”名单的高校,始终保持创新发展,希望在新形势下取得更大的建设成效。而关于“双一流”学科方面的研究中[6-9],没有针对国内外高校间学科竞争力展开对比分析。因此,为加快北京化工大学向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进程,响应该校“一流学科要对标国际一流”的学科建设方针,考察学科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研判在国际范围内学科的竞争力,便于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本文以北京化工大学的材料科学学科为例,在全球范围内选取5所国际一流高校作为对标高校,分析该校材料科学学科与这5所高校的差距,通过国际对标分析,考察该校材料科学学科的国际竞争力,从而辅助科研管理人员更高效地制定战略决策。这5所高校分别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和日本东京大学(University of Tokyo)。
1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InCites数据库,该数据库是科睿唯安在汇集和分析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权威引文数据的基础上,综合各种计量指标和近40年来各学科各年度的国际对标数据,建立起来的科研绩效分析与学科分析工具[10]。本文利用InCites检索与分析平台,在研究方向下选择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检索5所对标高校与北京化工大学的材料科学学科在2016年至2019年间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记录的论文,并分析它们的论文产出情况。本文在InCites平台检索的时间为2019年7月25日至2019年7月26日。
2 结果与分析
2.1 科研成果的产出分析
利用InCites检索与分析平台统计6所高校的材料科学学科论文总量和年发文量,结果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2016年至2019年,6所高校在材料科学学科方向的平均发文量为1 714篇,其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发文量高达2 600余篇,位居6所高校之首;北京化工大学的发文量在这6所高校中位居第5,大致相当于6所高校发文平均水平的82%,约是排名第1位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发文量的52%,比第4位的东京大学少138篇,但比第6位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文量多127篇。单从发文量对比,北京化工大学近3年时间在材料科学学科领域发文量略低于这6所高校的平均水平,表明其科研产出水平有待提高,但发文量表现较突出,是可以与国际知名高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肩的。
Fig.1 Total number of Web of Science papers in material science discipline of 6 universities
2.2 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分析
论文的被引用情况是反映该论文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表1列出了6所高校材料科学学科的Web of Science发文数、被引用过的论文数、被引论文比例、总被引频次、引文影响力、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和相对于全球水平的引文影响力等方面的数据。
表1 6所高校的材料科学学科Web of Science发文情况和引文影响力
说明:表中所有数据均从InCites平台中导出,全文同。
表1揭示了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学科的研究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的程度,其中,“Web of Science论文数”也被简称为发文量。该校发文数量在6所高校中位列第5,论文被引百分比也是第5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论文虽然量少于该校,但它的论文被引百分比高于该校。这表明单纯的发文量并不能说明某个高校学科发展水平的高低,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来进行判断。与其他5所高校相比,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学科领域2016年至2019年间发表的论文还存在约21%的论文没有被引用,一方面是因为某些文献可能没有足够长的时间来积累引文,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发文质量和投稿期刊的质量等因素带来的影响。
在表1的其他影响力指标中,在引文影响力、相对于全球水平的影响力和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三个方面,北京化工大学也均列第5位。引文影响力被称为平均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它是由表1中的“被引频次”除以“Web of Science论文数”计算而得。6所对标高校材料科学学科领域在2016年至2019年间发表的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的平均值是12.72次,北京化工大学篇均被引用次数为10.27次,列第5位,比6所高校的平均被引用次数低2.45次,比列第4位的剑桥大学篇均被引次数低1.28次,而比东京大学篇均被引次数高2.9次,说明北京化工大学的材料科学学科在科研影响力方面虽然与世界顶尖高校存在一定差距,但这种差距并不大。“相对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影响力”是指某个机构的引文影响力与全球总体水平的引文影响力的比值。其中,6所高校的该项指标数值均大于1,表明6所高校材料科学学科领域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北京化工大学列第5位,比居首位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值低0.93;比第4位的剑桥大学低0.22,比较接近;而比排第6位的东京大学高0.49,说明北京化工大学在材料科学学科领域的研究影响力不仅高于全球研究影响力的平均水平,而且与国际知名高校的研究影响力相差不大。从高被引论文(最近10年来被引频次排在前1%的论文)的第一作者来看,南洋理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都超过了300人次,北京化工大学人次最少,只有110人次,这说明该大学需要着眼国际,重视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6所高校的发文数量和引文影响力(此处选用的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NCI)是通过实际被引次数除以同文献类型、同出版年、同学科领域文献的期望被引次数获得的)的对照关系,可以通过气泡图2做进一步展示。从气泡图2可以直观地了解对标的6所高校的整体实力。图2中横坐标为发文量,纵坐标为CNCI,气泡的大小代表被引频次的高低,气泡的位置与发文量和引文影响力相关——越靠右代表发文量越多,越靠上代表引文影响力越大,反之则发文量少、影响力低。从图2中可以看出,6所高校的气泡总体分布大致分为三个区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在整个图中气泡最大,位置最靠右上,且与其他气泡拉开的间距比较大,排在第一个区域,表明该校在科研产出和影响力方面均占据很大优势;麻省理工学院的气泡大小排第2,但因为受发文量和引文影响力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而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剑桥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位置比较接近,与它们一起分布在第二个区域;东京大学的气泡最小,位置最低,属于第三个区域。纵观气泡图的整体情况,说明北京化工大学在材料科学学科的科研产出和影响力均超过了东京大学,并向国际知名高校靠拢。
Fig.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output and influence of materials science disciplines in 6 universities
2.3 载文期刊分析
表2和图3分别为6所高校材料科学学科2016年至2019年间在不同分区期刊中的发文量和发文比例。SCI中的期刊分区是根据期刊影响因子进行的,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分别是Q1,Q2,Q3,Q4。由表2和图3可以看出,6所高校均倾向于在Q1期刊上发表论文,Q1期刊上的发文量均远远高于其他期刊,在Q1期刊上的发文率(由本校在某一级别期刊上所发论文数除以本校在Q1至Q4级别期刊上所发论文总数而得)在64.44%~85.61%。尽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文量最少(1 119篇),但是其论文位于Q1分区的期刊论文百分比最高,反映了该校在材料科学学科领域的总体研究水平很高。麻省理工学院值得关注,其Q1分区的期刊论文百分比仅次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但其位于Q4分区的期刊论文百分比是6所高校中最低的,也表明该校材料科学学科领域的总体研究水平很高。北京化工大学在Q1分区的期刊论文百分比排在第5位,而Q2分区的列第2位,Q3和Q4分区的情况也是如此,说明该校材料科学学科领域的总体研究水平与国际顶尖高校存在一定差距,今后在提高研究实力的同时也要注重研究论文的学术质量以及多向相关领域高质量期刊发文。
表2 6所高校的材料科学学科不同分区期刊发文量(单位:篇)
2.4 国际合作情况分析
论文的国际合作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构或科研工作者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情况。本文通过国际合作发表论文数量、合作作者的国家/地区分布来分析6所高校在材料科学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
Fig.3 Proportion of publications in journals of different divisions of materials science disciplines in 6 universities
2.4.1 国际合作发表论文情况
国际合作论文是指包含一位或多位国际共同作者的论文。图4为6所高校材料科学学科国际合作发表论文的情况。从图4中可以看出,6所高校的材料科学学科团队在2016年至2019年间国际合作发表论文的平均数量是995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以远高于平均水平的1 891篇高居榜首,比第二位的剑桥大学多682篇。北京化工大学国际合作发表论文共计330篇,低于平均水平,是排名第1位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17.4%,比排名第5位的东京大学少238篇,与各对标高校存在很大差距,排在最后一位。这一指标数据表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学科需要对国际合作给予重视。
Fig.4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apers in materials science disciplines of 6 universities
2.4.2 国际合作发表论文的国家/地区分布
国际合作发表论文的国家/地区分布是指所有参与国际合作论文写作的作者所在机构的国家/地区分布。6所高校材料科学学科国际合作发表论文的国家/地区分布情况参见图5。各高校材料科学学科国际合作论文分布排名前5位的国家/地区列于表3。数据直接从Incites数据库获得,数据统计不分作者排名先后,只要有单位是某所高校的,就算该高校的国际合作发表论文,同时,如果一篇论文有3个作者,分属于美国、日本、中国,则分别在美国、日本、中国的发文相应加1。在国际合作发表论文的国家/地区方面,剑桥大学的合作交流区域最广,涉及71个国家/地区,而北京化工大学与5所对标高校相比是最少的,涉及38个国家/地区,其他4所高校的国际合作涉及的国家/地区均在50个以上。在具体国际合作发表论文的国家/地区分布方面,中国、德国、韩国等是5所对标高校的主要国际合作作者所在地区,北京化工大学国际合作最多的国家是美国。
Fig.5 The country/region where the author is named in the papers of materials science in 6 universities
表3 6所高校材料科学学科国际合作发表论文数量TOP5的国家/地区分布(单位:篇)
3 结论及提升路径的思考
本文从材料科学学科的科研成果产出、成果的影响力、成果发表的期刊以及国际合作等四个方面对北京化工大学与5所国际对标高校进行了多方面分析。从中发现,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学科Web of Science论文发文量表现较突出,可以与国际知名高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肩;热点论文百分比高于麻省理工学院和东京大学,说明北京化工大学近期内在材料科学学科研究领域受到了很高的关注度,取得了某些突破性进展;但在引文影响力方面与对标高校差距较大,高被引论文的绝对数量也很低;国际合作方面与各对标高校存在很大差距。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出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学科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1)从学科客体出发,加强学科自身建设。实现多学科交叉以及渗透融合,促进学科结构优化;提高该学科的总体科研产出,重点提高发文质量和多向高质量期刊发文的能力,提高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的数量,从而提升学科的科研生产力和全球范围的科研影响力;
(2)从学科主体出发,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以前瞻性的高度,放眼国际,通过引进和自我培育等不同途径吸引国内外人才,形成具有一流水平的师资队伍,鼓励科研团队建设,形成有优秀学科带头人的多个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的科研小组,并从政策和待遇上给高端人才以保障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3)从科研经费出发,多渠道筹集资金。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大力协助科研人员申请国家级别和国际级别基金,并由科研管理部门架起企业与科研团队的沟通桥梁,从而争取到横向科研经费,促进产学研结合。同时,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帮助科研人员多渠道筹集资金,例如:可以设立校长基金,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投资,银行贷款,还可以争取到社会力量投资等多措并举以筹措资金用到学科建设上。
(4)从国际视域出发,重视国际合作。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国家和地区范围,优化国际合作模式,推进与国外一流高校同类优势学科的国际合作;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借助“一带一路”机遇顺势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并积极谋求与沿线国家的合作;紧跟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和热点,提升学科在全球的影响力,从而提高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科的整体实力,以向国际一流学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