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从文化扶贫实践到扶贫文化数据库建设研究
2020-12-11武宗锋
武宗锋
(河南城建学院 图书馆,河南 平顶山 467036)
1 “文化扶贫”与“扶贫文化”的关系
“文化扶贫”是指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帮助他们尽快摆脱贫困。如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农家书屋”、文化培训、信息咨询等项目活动就是“文化扶贫”的典型代表。“扶贫文化”是建立在长期大量扶贫实践和经验基础上,反映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整个扶贫工作物质实践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括扶贫相关的政策、制度、理念、实践、模式等,是对既有扶贫工作总结、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由此可见,“文化扶贫”与“扶贫工作”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后者包含前者。“扶贫文化”是对整个扶贫工作的一种总结、传承和发展,而对“文化扶贫”工作的总结沉淀是“扶贫文化”中的一部分。
2 高校图书馆扶贫文化数据库建设的思考
2.1 高校图书馆扶贫文化数据库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从2013年起进入精准式扶贫阶段,要在2020年脱贫收官。7年来,成绩是显著的,但剩下的一年时间及今后的扶贫工作任务还是不容放松的。正如2019年3月7日至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就脱贫攻坚工作重点指出,在即将脱贫的关键时刻“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1]”,还要在脱贫政策、责任、帮扶、监管上继续加强,为未来两年中国的脱贫工作标注了重点。本文正是基于我国扶贫关键决胜阶段和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优势两方面的考虑,回顾过去、总结现在、着眼未来,提出从文化扶贫到扶贫文化的转变,建设一个扶贫文化数据库。
扶贫文化数据库是对过去扶贫实践的收集、整理和总结,可包含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案例等子库。扶贫文化数据库的建立首先可为扶贫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扶贫工作人员提供一些素材、案例与指导,减少了扶贫工作人员在信息资源收集、查询等方面的工作量。其次,将高校人才、资源、产学研等优势和当地扶贫工作相结合,在发挥高校优势的同时将起到积极作用,如:数据库中建立了“真人图书馆人书子库”——集合了学校各个专业的专家学者、优秀大学生等“人书”,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贫困地区产业、技术等方面的交流指导。
2.2 建立扶贫文化数据库是高校图书馆职责所在
一方面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传递职责使然。高校图书馆具备收集、整理、分析、序化、传递、利用文献信息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比较适合承担将扶贫工作实践中所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建库等工作。另一方面是由图书馆的人类文化保存与传承职责使然。“扶贫文化”是我国人民各种文化现象的一部分,收集保存利用这部分文化是高校图书馆责无旁贷的任务。
3 高校图书馆扶贫文化数据库建设的内容
扶贫文化数据库主要包含真人图书馆人书子库、扶贫政策子库、扶贫重点关注对象子库、扶贫项目子库、扶贫案例子库等五个子库(见图1),每个子库根据需要再进行二级分类。这五个子库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各个子库既有各自侧重点,又有相互之间的联系,例如:“真人图书馆人书子库”中的“人书”是各个领域的专家(详见3.1所述),他们需要了解其他子库中的相关内容;各个子库都要遵循“扶贫政策子库”中的政策规定;“扶贫项目子库”与“扶贫案例子库”很多内容是交叉的,如“扶贫项目子库”中的内容是对扶贫项目的分门别类的总结和罗列,并指明各个项目实施适合哪些具备相应环境、条件的地区,而“扶贫案例子库”中的内容是不同地区实施这些项目的具体案例分析和陈述。
Fig.1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cultural database of the university’s live library
3.1 高校真人图书馆人书子库
真人图书馆是通过读者“借”一个活生生的人进行交谈,获得相关见识的具有新型阅读理念的图书馆。高校拥有对口交谈的“人书”较多,因为高校是各类知识型人才聚集地,有心理专家、农业专家、旅游管理专家、市场营销专家、网络建设专家、电子商务专家、市政管理专家和教学科研骨干等等,还有大量的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相关农业、商业、旅游业、政策、思想、心理进行面对面交流,达到醍醐灌顶、答疑解惑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在真人图书馆人书子库的建设中的作用,就是与学校相关专家进行沟通,组织他们加入扶贫真人图书馆,为他们建档立卡,纳入库存,以备贫困地区读者“查询借阅”之用。
3.2 扶贫政策子库
此数据库主要承载的内容主要对十八大以来的扶贫政策进行归纳总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关于扶贫的会议讲话、报告、演讲、指示、批示等。主要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脱贫攻坚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做出的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二是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执行单位的国务院扶贫政策。它是扶贫办通过组织相关专家人员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科学系统地拟订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督促、协调、监督检查、总结经验教训而形成的政策体系。三是地方扶贫政策。它是各个地区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更加细致具体的扶贫政策。
3.3 扶贫重点关注对象子库
在扶贫重点关注对象的识别研究中,不同学者进行了相关探讨,例如:黄辉提出“四象限图法”和“民主评议法”[2];王尧利用“层次分析法”识别贫困人口[3];陆红如、陈雅按照信息需求、教育水平或年龄等指标分类建档[4]。贫困地区可以根据上述方法,在一定区域如一个县或一个乡镇,对贫困人员进行识别,对可扶之人、应扶之人和兜底人员进行建档立卡。
本文认为扶贫重点关注对象的划分与归类要进行精准识别,需遵循一个“三步骤”识别模式和甄别方法。
一是算收入。成立基层扶贫干部参与指导、以村委会工作人员及相关村民代表为主要构成的贫困家庭收入计算小组,按照国家当年的贫困标准(如2011年家庭人均年收入2 300元)和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着“公平、细心、透明”的原则,初步测算出扶贫重点关注对象。
二是公示。根据第一步得出的扶贫重点关注对象名单进行公示,充分听取公示后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查缺补漏,修改不足之处,形成定稿后再进行公告。
三是归类。扶贫重点关注对象名单形成以后,要进行归类。这一步需要大量的走访、分析、评议工作,根据对象参与脱贫意愿和脱贫能力进行归类与归档。对于那些既有参与脱贫意愿又有脱贫能力的人员,作为首选脱贫人员,根据其自身条件选择帮扶方式,如给予本地或外出务工机会、将其纳入到种养殖扶贫项目等等;对于那些有能力却无意愿参与脱贫的人员,如懒惰人员,则进行教育;对于那些无能力参与脱贫的人员,如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年长体衰的五保户等等,则作为兜底人员上报上级。
3.4 项目规划子库
项目扶贫是精准扶贫及脱贫的重要手段,但贫困地区人员由于地理环境、教育、思维等方面的原因而致贫,且致贫原因和状况存在差异,在脱贫项目选择和规划上需要因地制宜以提供合适的帮扶。这就需要扶贫单位建立沟通机制,建立“双向互动”平台,就扶贫项目与参与脱贫的人员进行双向互动交流,真正做到主动带动互动,规划好脱贫项目,继而形成参与脱贫的人员的自觉行动。变“要我富”为“我要富”,变“推着走”为“主动走”。
扶贫项目规划子库根据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本着“深化沟通、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项目内容:(1)农业方面的扶贫项目,包括种植经济作物、养殖高价值动物、加工高价值农产品等扶贫项目;(2)旅游业扶贫项目,包括山水开发、农家乐、民宿等扶贫项目。(3)商业扶贫项目,包括组织人员外出务工、引进来料加工、网店销售等扶贫项目。(4)基建业扶贫项目,如各种矿产开发、交通运输、危房改造等扶贫项目。在进行项目扶贫的初期,项目执行应具备可操作性强、见效相对快、不破坏生态环境的特点。长远项目做到有规划、有远见,在具备一定经济基础后再实施。确定项目后要进行扶贫项目规划方案制定,例如:种植业经济作物方案包含项目规划基本情况、建设规模、资金概算、资金来源、实施方式、实施进度、措施保障等。
3.5 扶贫案例子库
通过党和国家政策宣传和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国范围已取得巨大成绩,使人们具备了深刻的脱贫意识。但在一个具体的地区的人们,如一个乡镇或一个村的人员,面临着现实的问题——如何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脱贫的道路。本文认为,在这方面,参与脱贫的人们一是靠“自己想”,二是靠“学”。扶贫案例子库中的内容可以指引人们“从哪学”和“学些啥”,为一些贫苦地区的人员提供适合自己脱贫的成功案例以进行参照学习。该子库将扶贫案例分门别类进行组织,从特色产业开发、社会资金筹措、生态居住环境美化、教育培训、剩余劳动力就业开发、扶贫模范干部等六个方面进行案例建库,从而使贫困地区参与脱贫的人们根据自身需求学习取经以得到有用的信息(见图2)。
Fig.2 Construction cont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case sub-base
3.5.1 特色产业开发案例库
产业扶贫是“造血式”扶贫的关键,要根据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基础建设,采取“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进行产业扶贫。只是一些产业资源由于一些客观或主观的原因没有开发利用。怎样开发利用好产业资源是头等大事,而特色产业开发案例的收集将给一些贫困地区脱贫提供一些建议和线索。产业扶贫案例库主要包括三大类案例:农业扶贫案例、旅游业扶贫案例、商业扶贫案例。(1)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扶贫案例。在众多的产业扶贫项目中,种植、养殖方面的扶贫案例数量居多,相对也容易实行,因为这符合贫困地区人员的自身基础——家里或多或少以种植、养殖来获得收益,但是缺乏养什么、种什么的科学指导及相关技术支持,例如:广西钟山县扶贫特色产业以奖代补,激励贫困户根据自己的特长喜好发展特色产业,开发一大批适合当地发展特点的优质稻、柑橘、食用菌、鸡、牛等产业项目,达到“多点开花”的效果,全县“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82.3%[5]。(2)旅游业扶贫案例。很多贫困地区地处偏远山区,自然风景优美,有山有水。在过去,这些资源由于主客观原因“待在闺中,无人问津”。现在,大家都意识到旅游项目是脱贫致富的好路径,但怎样做需要学习。旅游业发展形式多样,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搞的产业,一种是结对联合的产业。其中,单搞的产业案例有:一山一水开发、农家体验、农家小院、民宿等;结对联合的产业案例有: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全长259公里,连接霍山县、金寨县15个乡镇,将沿线多个旅游景区连接起来,推动了大别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为山区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路[6];北京铁路部门推出9个方向援疆和扶贫旅游专列[7],等等。(3)商业扶贫案例。脱贫离不开商业,这里的商业主要是指各类实体企业,如农产品加工企业、来料加工企业、集体企业等等。商业与各种养殖业、旅游业有所区分,但也有一定的联系,例如:北京开启了“一企一村”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建立农业科技园和“大城小苑”民宿项目,见证了扶贫之“花”如何在山村里绽放[8]。
3.5.2 社会资金筹措案例库
扶贫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就是资金短缺。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政府扶贫资金专项拨款,二是自身筹措。自身筹措资金的方式很多,大致分为三种:一是集资入股方式;二是社会企业个人捐助方式;三是现代创新方式。相关的主要案例有:浏阳村民用入股形式筹措资金,以现金、土地、山林等方式入股创办公司以发展旅游业,实现脱贫致富[9];兰考通过企业(个人)捐助3 700万余元,帮助近20 000人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10];开展农产品“保险+期货”交易方式,贫困户既不用担心自然灾害也不用担心价格下跌带来的收入减少,做到心里有底[11];卢氏县根据信用评价等级进行金融扶贫小额信贷,信用等级不同免息或政府贴息的贷款金额不同。通过这些贷款解决脱贫项目的资金问题[12];平顶山西刘庄创立一种村立“小银行”——西刘庄资金互助社,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的高度肯定,被确定为“叶县模式”在全国推广[13]。
3.5.3 生态居住环境美化案例库
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待,离不开美好生态居住环境的影响。生态居住环境的美化也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众多案例中看出,生态居住环境美化主要有两种方案:一是原有环境的美化,包括危房改造,家居环境改善;一种是易地搬迁。如兰考县对村民家居环境进行评分,村民可凭环境评分兑换相应商品,从而促进村民美化自家环境[10];云南盐津通过宜居地搬迁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还发展了旅游业,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村民收入[14]。扶贫过程中的旅游业、易地搬迁等不能破坏生态,脱贫致富、美好生活与生态环境是统一的,不是矛盾的。
3.5.4 教育培训案例库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扶贫工作明确提出要求:“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这也是指导教育扶贫实践的重要指示。从众多案例中可知,教育扶贫的方式主要包括:教育设施的改善、教育资源的调配、基础教育的加强、高等教育的帮扶、义务支教、教育基金、贫困人员的技能培训、技术下乡等,例如:“情牵日喀则”教育基金在图书、教学用品、资金等方面开展教育扶贫活动[15];固阳县金山镇协和义村通过村集体项目的实施以资助教育[16];苍溪县对残疾儿童进行建档分类,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形式的教育,让所有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17];北京市科委将先进的农业科技送往内蒙古6个地市,探索建立“科技+产业+电商”的精准扶贫模式,这种扶贫模式帮助当地农牧民变革了农牧产品的销售模式,开拓了农牧产品的销售渠道,从而增加农牧民收入[18]。
3.5.5 剩余劳动力开发案例库
贫困地区由于青壮年长期外出打工而产生了许多空巢老人家庭和留守妇女儿童家庭,这种现象会引起一些社会问题值得关注。如果能把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资源开发出来,就近就业,就可以向“守住了老家,留住了爸妈,看住了娃,乐开了花”的目标迈进。剩余劳动力开发离不开各种扶贫项目的实施,无论农业、旅游业、商业的项目都能实现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与利用。例如:县妇联通过兰考“巧媳妇”工程,以“坚持能人带动,鼓励留守妇女参与”的方式,整合闲置资源、引进适合项目,实现家门口就业脱贫[10];浏阳扶贫干部和浏阳工业小区联合,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人员采取不同的扶贫方式——年轻身体健康的进入园区企业工作,年老及病弱残疾的进入公益性岗位就业[19]。
3.5.6 扶贫模范干部案例库
优秀基层干部是消灭贫困的“排头兵、领头雁”。这些优秀的基层扶贫干部可以作为现实的教材来培训和激励广大扶贫干部。通过建立扶贫模范干部案例数据库,可以让广大扶贫干部学习扶贫模范的扶贫态度、工作策略、工作方法、工作经验、工作体会、精准扶贫方式及两不愁三保障的实现途径等方面优点或经验,从而达到解惑、释疑、传道的目的。例如:把小家搬进贫困村的扶贫队长余其勇[20];带领大家养鸽致富的“鸽”书记许国增[21];燕赵大地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群“90后”青年,青年扶贫干部的楷模[22];上川坪村抓创新、想方法、勤思考的扶贫干部杨健[23],等等。
4 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扶贫文化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文化的总结。本文只是根据进行了一种尝试,肯定会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比如:(1)扶贫案例共性和特性的区分问题。(2)扶贫案例的收集、整理、分类、标引和检索问题。怎样能够为扶贫干部和贫困人员提供有效的线索和信息,让他们从大量案例中快速、便捷地检索到相关有效的案例,从而达到检全率和检准率的最大有效比。(3)怎样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保障真人图书馆中的各类专家、科研骨干和学生志愿者的正当利益。(4)怎样建立评价机制,来评判扶贫项目的提出是否合理、论证实施的效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