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乳菇松林下栽培及产菇情况初步研究

2020-12-11郑华英徐丽丽

江苏林业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马尾松菌种菌丝

郑华英,徐丽丽,徐 明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1153)

松乳菇[Lactariusdeliciosus(L.) Gray]属红菇科(Russulaceae)乳菇属大型真菌,常与松属树种共生,又名雁来蕈、乌松菌、松树蘑[1],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南北美洲,以及我国江苏、浙江、四川、重庆、云南、广西、贵州等十几个省份[2-4]。松乳菇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氨基酸、多糖、膳食纤维、脂肪酸、维生素等,近年来更是发现其富含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抑菌、免疫调节和抑制癌细胞的作用,是药食两用的山林珍品[5-8]。

本文继松乳菇菌种固体培养基筛选研究的基础上,对松乳菇栽培种的培养基配方进行了筛选,并对马尾松林地播种松乳菇的产菇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测定了维持真菌和寄主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矿质元素钙、铁、镁、磷、钾、锌在不同马尾松林分中的含量,以期找寻林间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对松乳菇出菇的影响,为探索松乳菇最适环境因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松乳菇栽培种培养基筛选

1.1.1 菌种来源 松乳菇(菌种编号cfcc 83417),引自中国林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菌种资源库,来源地辽宁宽甸;松乳菇(菌种编号SLD 01),采自江苏溧阳天目湖地区的马尾松林内,实验室分离培养所得。松乳菇组织分离如下:取野外采摘的野生鲜嫩菌株,需形态完好,不变色,连根带土用白细布或白纸包住。在接种箱内,于菌盖与菌柄相交处取1小块组织,用接种针挑入试管斜面,轻轻压平。由于松乳菇菌根易碎,无需使用刺激性药物(如福尔马林)进行消毒。取种菇块要细心,组织分离全过程需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完成。

1.1.2 菌种培养基制作 母种培养基配制:cfcc 83417的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1 g,蔗糖19.9 g,琼脂20 g,FeSO40.5 g,MgSO40.5 g,KH2PO40.3 g,VB10.1 g,松针水1 000 mL。SLD 01的配方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清水1 000 mL(PDA)。原种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1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K2HPO40.5 g,MgSO40.5 g,松针水1 000 mL。

1.1.3 栽培种培养基配方 配方①: 松木屑30%,棉子壳57%,麦麸10%,糖、过磷酸钙、石膏粉各1%,另加少量松针水;配方②: 松木屑49.5%,棉子壳36.5%,麦麸10%,糖、过磷酸钙、玉米粉和石膏各1%;配方③:松木屑38.5%,棉子壳45.5%,麦麸10%,过磷酸钙3%,糖、玉米粉和石膏各1%。以上配方均装入12 cm×15 cm的无纺布袋,灭菌后于25 ℃下恒温培养。每菌种每配方接种20袋,2个重复。

1.2 松乳菇松林下栽培

1.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本次试验分别选取溧阳市天目湖镇三胜村小四方村丘陵地、溧阳市天目湖镇毛尖村马尾松林地和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林场的马尾松林作为试验样地。

小四方村试验地选取南坡,为自然生长的松林地,林下郁闭度0.7—0.8。乔木层主要为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25 a以上),其次为麻栎(QuercusacutissimaCarruth.)、板栗(CastaneamollissimaBL.)等;灌木层主要为乌饭树(VacciniumbracteatumThunb.)、金樱子(RosalaevigataMichx.)、小果蔷薇(RosacymosaTratt.)、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Maxim.) Li]、马桑(CoriarianepalensisWall.)、杜鹃(RhododendronsimsiiPlanch.),还间有茅栗(CastaneaseguiniiDode)、盐肤木(RhuschinensisMill.)等;草木层主要有白茅[Imperatacylindrica(L.) Beauv.]、黄茅[Heteropogoncontortus(Linn.) Beauv. ex Roem. et Schult.]、狗芽根[Cynodondactylon(L.) Pers.]等禾本科植物,还间有少量海金沙[Lygodiumjaponicum(Thunb.) Sw.]及苔藓植物等。

毛尖村试验地,为农田改造的马尾松林地,植被主要为马尾松5年生幼树、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L.) Vent.]幼苗,林下草本主要为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canadensisL.)、狗尾巴草[Setariaviridis(L.) Beauv.]、拉拉秧[Humulusscandens(Lour.) Merr.]、翅果菊[Pterocypselaindica(L.) Shih]。

东善桥林场试验地选取西南坡,林下郁闭度0.4—0.5。乔木层主要为马尾松(25 a以上),其次为栓皮栎(QuercusvariabilisBl.)、苦楝(MeliaazedarachLinn.)、乌桕[Sapiumsebiferum(L.) Roxb.],灌木层为野蔷薇(RosamultifloraThunb.)、杜鹃,林下植被主要为蓬蘽(RubuscrataegifoliusBunge)、白茅、黄茅、樟茅。

1.2.2 松乳菇松林下播种方法 本试验选在夏秋多雨时节,气温25—32 ℃之间进行野外马尾松林地播种。先将供试菌种经人工室内培养后接入栽培种培养基,于25 ℃下恒温培养。至菌丝长满菌袋后,进行野外播种。在试验地马尾松树根周围处挖出“弧形”槽沟,在沟槽内均匀播撒1袋菌种,后盖上草和松针。每1菌种播种50个沟槽。待45 d后检查菌丝是否萌发和观察出菇情况。

1.3 马尾松林地土壤含水率和矿质元素测定

分别于上述3个试验样地采集马尾松树根周围土壤。每组设5个重复。土壤编号后装入封口袋中,下同。采集土壤后进行松乳菇菌种播种,每1试验地至少播20袋松乳菇菌种。

1.3.1 土壤含水率测定 取部分采集的土壤称得湿质量(W),置于烘箱中105 ℃烘干至恒质量得干质量(DW),土壤含水率(%)=[(W-DW)/W]×100。

1.3.2 土壤矿质元素测定 采用硝酸-双氧水-氢氟酸法进行土壤消解,ICP-AES测定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采集的土壤自然风干,研磨,过100目筛备用。称取样品0.1 g(精确至0.000 1 g),加入消解内罐中,加入5 mL浓硝酸,放置过夜。加入2 mL过氧化氢,2 mL氢氟酸,旋紧不锈钢外套,放入恒温干燥箱消解,于150—170 ℃消解4 h,冷却后取出,缓慢旋松不锈钢外套,将消解内罐取出,在电热板上160 ℃加热30 min,用1%硝酸定容至25 mL。在美国热电ICP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AP6300上测定各元素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配方松乳菇菌丝生长比较

将cfcc 83417菌种和SLD 01菌种分别用母种、原种培养基培养3 d后,转栽培种培养基,放入培养间恒温25 ℃培养。3 d后观察,菌株生长速度几乎一致,菌丝体白色、纤细,深度已达3 cm,平均每天生长1 cm,约占菌袋的1/2,其中配方③菌丝已长达3.5 cm。第6天观察,菌丝已几乎长满菌袋,其中配方③菌丝已长满菌袋,并有菌丝从菌袋长到菌袋外面。同时,培养7 d后其他2个配方的菌丝也长满了菌袋。试验结果说明配方③的菌丝生长要略快于其他2个配方(见表1)。因此,配方③可以作为栽培种培养的配方,培养出的菌丝粗壮洁白,生长最快,长势好。

2.2 不同马尾松林地松乳菇栽培出菇情况

于夏秋多雨时节,气温25—32 ℃之间,在3个试验样地分别播种用栽培种培养基配方③培养的cfcc 83417和SLD 01菌种。播种45 d后检查,小四方样地的2个菌种均有明显的菌丝萌发。秋末、初冬检查,发现小四方样地2个菌种分别在播种槽边长出32和51个子实体,出菇的沟槽分别占34%和48%,平均每个沟槽出菇分别为1.88个和2.13个,其中丛生菇比较多,且出菇的生长形态与野生菌相似。而其他2个试验样地均未观察到出菇或现蕾现象。试验结果表明,利用野外适宜的马尾松林资源,在夏秋气温25—32 ℃之间播种,可以获得较多的菌菇(见图1)。

表1 不同培养配方对不同松乳菇菌种袋装栽培菌丝体生长速率的比较 d

图1 松乳菇cfcc 83417(左)和SLD 01(右)野外出菇照片

2.3 松乳菇不同播种地土壤含水率、矿质元素含量对比

2.3.1 含水率 不同播种地的土壤含水率如图2所示。不同播种地的土壤含水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小四方丘陵地的土壤含水率与毛尖村林地的土壤含水率无显著差异,但极显著高于东善桥林场的土壤含水率。

注:不同大写字母表示结果在P<0.01水平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图2 不同试验地土壤含水率

2.3.2 矿质元素 不同播种地的各矿质元素含量如图3—8所示。土壤钙、钾、镁、铁、磷、锌元素含量在不同播种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小四方丘陵地的土壤钾元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2个试验地;钙、铁、磷元素含量极显著低于其他2个试验地;锌元素含量与东善桥林场无显著差别,但极显著高于毛尖村林地;镁元素含量与东善桥林场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低于毛尖村林地。

注:不同大写字母表示结果在P<0.01水平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图3 不同试验地钙元素含量

注:不同大写字母表示结果在P<0.01水平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图4 不同试验地钾元素含量

注:不同大写字母表示结果在P<0.01水平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图5 不同试验地镁元素含量

注:不同大写字母表示结果在P<0.01水平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图6 不同试验地铁元素含量

注:不同大写字母表示结果在P<0.01水平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图7 不同试验地磷元素含量

注:不同大写字母表示结果在P<0.01水平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图8 不同试验地锌元素含量

3 结论

本文用3种培养基配方分别接种松乳菇菌种cfcc 83417和SLD 01,发现配方③的菌丝生长要略快于其他配方,6 d后菌丝均长满菌袋,菌丝粗壮洁白。因此,配方③为栽培种菌丝培养的适宜配方。

有文献报道,土壤中少量的钙、镁、铁、锌等金属元素是外生菌根菌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有利外于菌根菌的生长发育,但若浓度过高会起毒害作用[9]。本试验结果表明,适宜播种松乳菇菌种的马尾松林郁闭度为0.7—0.8,林下植被丰富,土壤较湿润,且含较高的钾、锌元素和较低的钙、镁、铁、磷元素。用配方③培养的cfcc 83417和SLD 01栽培种,夏秋气温25—32 ℃时,在马尾松树根周围挖“弧形”槽沟,播菌种,覆上草和松针,于秋末、冬初可以长出较多的松乳菇子实体,出菇的生长与野生菌相似。试验说明,松乳菇可利用马尾松林地资源进行驯化栽培,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马尾松菌种菌丝
马尾松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中国被毛孢三种菌丝形态的超显微特征观察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马尾松栽培技术及抚育管理
马尾松松针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蛹虫草菌丝液体培养条件研究
甘露醇对低温下草菇菌丝的保护效应研究
不同菌种发酵黄豆酱的氨基酸态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