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江和黄河河口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对物源判别的指示
2020-12-11张尧岳伟刘金庆
张尧,岳伟,刘金庆
(1.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2.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100;3.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4.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00)
海洋沉积物物质来源的判识是海洋地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了解沉积物输运规律和沉积演化过程的前提和基础。中国东部海域大陆架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架之一,其沉积地层中记录了丰富的物质来源信息。长江和黄河每年携带巨量的陆源物质入海,两者入海泥沙量总和约占世界河流入海泥沙量的10%,我国河流入海泥沙量的85%,是中国东部海域陆架主要的物质来源(Milliman et al,1983;Yang et al,2003)。因此,能够找出一种有效识别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的指标和方法,对于确定不同物源沉积物的分布与通量,揭示中国东部海域陆架沉积物输运过程,恢复沉积环境和古环境演化过程等具有重大科学意义(胡邦琦等,2011)。
中国东部海域陆架具有多样的地貌类型,复杂的环流体系,巨量的陆源物质输入和不同的沉积底质类型(图1) (石学法等,2014;李广雪等,2009;Li et al,2016)。因此,在这个复杂体系的影响之下,该区域的物源判别比较困难。前人多基于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方法识别长江和黄河的沉积物(孟宪伟等,2000;范德江等,2001;金秉福等,2014;杜吉净等,2017),但不够简单有效且尚未达成共识。沉积物的磁性测量是一种研究物质磁性特征的物理方法,它成本较低,操作便捷,测试敏感,为沉积物的物源判别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Oldfield, 1991; Caitcheon, 1998; Dearing,2000;Rotman et al,2008)。然而前人多关注其在古环境研究方面的意义(张树夫,1991;王建,1996;胡守云等,2001),只有少数学者对长江和黄河河口的沉积物磁性特征做过初步对比(王永红等,2004;牛军利 等,2008;Wang et al,2009),且缺乏后续研究,强萧萧等(2018)研究了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磁化率空间分布特征,缺乏对物源端元及其他磁性参数的认识。本文对长江和黄河河口的全样沉积物,粗、细粒级沉积物以及沉积物轻矿物进行了磁性测量,讨论了不同组分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揭示两河口沉积物不同的物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提取有效的物源判别指纹。
图1 采样位置图
1 样品和方法
1.1 样品采集及处理
本文实验所用样品为3 个长江干流河口段表层沉积物和4 个黄河干流河口表层沉积物(图1)。将所有样品置于数显鼓风干燥箱内,用40 益以下的低温烘干后,倒入玛瑙研钵并拣出生物碎屑,自然捣碎。为研究不同粒度沉积物对磁学性质的影响,将每个样品用0.063 mm 套筛进行分离,大于0.063 mm 的为粗粒沉积物,小于0.063 mm 的为细粒沉积物。此外,再对每个样品进行重液分离,由于重矿物含量极少,因此留用轻矿物部分参与测量,用于讨论轻重矿物对于沉积物磁学性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