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生活资源开展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
2020-12-11
生活中的美术教育是幼儿创意表现的最佳资源,各种大小的纸盒、瓶子、野草、黄泥等都成为幼儿创意表现的材料。智慧和灵感来源于不断的搜集与创造。我们注重生活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注重培养教师、幼儿树立环保意识,让搜集与节约成为一种自然、自觉的习惯,为幼儿创意表达提供丰富的材料。
一、让“找形”搜集成为一种习惯,注重生活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为创意表达提供丰富的材料资源
全面搜集生活中的教育材料资源,家园合作开展“大搜集活动”。倡议幼儿在园及家中自发搜集可以二次利用的废旧物,如卫生纸卷芯、衬衣盒、鞋盒、废报纸、挂历纸、手提袋、包装盒、异型瓶等,然后将收集的废旧物和自然物进行归类。将废旧物分成:废纸类、包装盒类、塑料瓶类、棍棒类、棉布类(化纤类)等;自然物分为:石头、泥巴、野花壳、秸秆类、种子类等,这些都成为幼儿爱不释手的创造材料。在长期的搜集活动中,幼儿和家长养成了一定的环保意识,搜集也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幼儿园开发利用的自然物和废旧材料达百余种,充分体现了一种生态智慧。
二、让“造形”环创融入生活元素,加强生活资源的融合与渗透,为创意表达创设互动的艺术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非常重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注重与幼儿共同创设具有亲和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的优美环境,让“造形”环创融入生活元素,加强生活资源的融合与渗透,把美育渗透到幼儿园的各个角落,激发幼儿创作的情趣。
首先,设立专门的艺术活动室,为幼儿提供自然和谐的艺术土壤,让幼儿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创作的快乐,感受参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其次,成立美术创造活动区,为幼儿提供表达、表现的艺术空间。如:废旧物制作区、黄泥制作区、石头制作区、草秆粘贴区等,每周全面开放两次,打乱班级界限,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艺术表现,体验创作的快乐。
再次,创设多元的艺术欣赏角,为幼儿提供欣赏、创作的艺术条件。为了更好地将废旧自然物的开发与利用落在实处,切实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幼儿园坚持班班有特色,形成了多元丰富的创意美术活动,为幼儿的艺术欣赏、展示提供充足的场地。
三、让“用形”创造实现变废为宝,延展生活资源的形态与情态,为创意表达萌发无限的创意灵感
生活资源的形态是生活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形状特征;生活资源的情态是通过艺术表达赋予其具有教育意义、能够影响幼儿身心成长的人文性。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废旧自然物很多,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们,幼儿并不知道如何做。为了启发幼儿大胆地想象创造,我们充分挖掘各种废旧自然物的功能,开展玩具、环境大创作活动,以“用形”创造实现变废为宝,延展生活资源的形态与情态,以此提升师幼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玩具大制作——提高师幼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充分挖掘教师、家长、后勤员工、幼儿的创造力,开展“废旧自然物大制作”“环境大改观”活动,提高师幼的创造力,萌发艺术灵感。
运用废旧自然物创造出的大量的室内外玩具,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拓展了幼儿游戏空间,让幼儿身临其境、耳濡目染,更重要的是幼儿对这些玩具材料兴趣浓厚,爱不释手,百玩不厌,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灵感,促进他们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发展能力。此外,我园将自制玩具资料整理成册,成为立足园本的户外体育活动教材。
2.环境大改观——提高师幼的审美力和表现力。
用生活中的废旧自然物装饰艺术活动室,让幼儿置身艺术的海洋。如在活动室的阳台设立废旧自然物创造区,为幼儿提供表达、表现的空间。如:“泥巴乐”“瓶子坊”“纸盒塑形”“石头屋”等,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区域进行艺术表现,体验创作的快乐,做到班班有特色。同时积极创设幼儿作品展示空间,如楼梯拐角的立体网状展示区、大厅内阶梯状制作展示区、隔断空间的多宝格透视展示区、窗台的精巧层状展示区等,为幼儿的艺术欣赏、展示提供充足的场地。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氛围激发了幼儿大胆创造的欲望。
四、让“借形”改造凸显想象创作,创新生活资源的设计与利用,为创意表达构建自主的立体空间
人们常说“手巧则心灵”,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是幼儿思维、交往、语言表达以及幼儿做事的计划性、坚持性、目的性、解决问题等相关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因此,幼儿园巧用“借形”,创新生活资源的设计与利用,鼓励教师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幼儿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可选择、可想象、可创作的教育空间,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将废旧材料化腐朽为神奇,创作出一件件精美的器物,变“废”为“宝”。
策略一:运用环境、材料等多种因素,让幼儿进行自主操作和体验。
凡是鲜明、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以及与幼儿经验有关的、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大班幼儿的兴趣更加广泛,注意的范围更加宽泛,对感兴趣的事物更愿意去尝试。
首先,提供各种各样的观察欣赏素材。在“石头创意大畅想”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便于幼儿观察的动物素材,如:生动有趣的动物玩具、动物图片、教师们的动物作品等,引发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再创作。其次,提供幼儿感兴趣的创作主题,有利于他们创作出形象生动的作品。如:在制作“瓶子娃娃”活动中,由于幼儿对娃娃十分熟悉,而且对制作活动也非常感兴趣,这个主题故而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与废旧材料的积极互动。最后,精心设计活动室环境。在“纸盒大变身”系列活动中,中班的教师同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各样的纸盒,并在教室中布置出纸盒动物情节画《喜洋洋和灰太郎》,供幼儿欣赏。教师运用长方形的纸盒布置出一座美丽的羊村;运用各种不同大小的纸盒组合成不同姿态的小羊,呈现出幼儿想象的童话世界。整个环境的创设拓展了幼儿对纸盒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帮助幼儿借形联想,进行创造想象。
策略二:运用问题策略,与幼儿进行积极的互动和指导。
教师直接引发问题策略,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幼儿在制作小狗的过程中,教师带着欣赏的口气说:“你做的是什么呀?”幼儿:“是一只在擦玻璃的小狗。”教师惊喜地说:“这肯定是一只很能干的小狗。”幼儿很自豪地说:“是的,它有很多的本领,能够帮助老师打扫卫生呢。”教师说:“这只小狗可真棒!但是它站不稳,怎么能帮助老师擦玻璃呢?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你想想办法让它站稳吧!”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重心失衡或比例失调的问题,会运用夸张的方式进行制作,来表达出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内心感受。
策略三:运用情景法,对幼儿进行鼓励、激发和支持。
情感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大多美好的情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的熏陶与培养。在幼儿园情境教学中,运用语言、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表现方式,或者运用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直接诉诸幼儿的感官,引起感觉,产生体验。因此当幼儿进入这样的情境时,很快激起热烈的情绪。这种情感的驱动会使幼儿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自然地进行想象,并表露出内心的喜爱。幼儿凭借想象进行艺术创作,这样才能真正地在艺术创作中体现自我,这样的探究是创新的萌芽。
1.巧妙利用生活情景的再现,激发幼儿进行创作。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利用生活情景的再现来激发幼儿进行创作。在生活中教师观察到了幼儿园有许多的小鱼,就和幼儿一起利用光盘做小鱼,幼儿在户外进行了“捉迷藏”的游戏,教师利用提问再现幼儿捉迷藏的游戏情景,询问你都藏在了什么地方。幼儿的兴趣一下子调动了起来,进入了一个“捉迷藏”的情景当中,制作的热情一直持续。幼儿认识了大熊猫,教师就巧妙地利用大熊猫的图片引发幼儿如何利用光盘制作熊猫,我们的制作总是在幼儿熟悉的情景中进行动物、人物的再现。
2.加强游戏情景的创设,支持幼儿完成活动。
在整个废旧物制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巧妙地创设了游戏的情景,让幼儿全过程都处在游戏之中。例如在制作娃娃时,从开始幼儿“捉迷藏”的游戏引发出了娃娃来捉迷藏,一个人太孤单了,请幼儿给他找伙伴,幼儿带着目的性就开始了制作。制作好后,教师真的带着幼儿和制作的娃娃进行了游戏,幼儿十分高兴地告诉教师:他的娃娃藏在了什么地方。活动结束后,幼儿情绪愉悦,还想继续游戏。这种游戏情景的创设让幼儿真的感受到了活动很快乐,并且愿意参与其中。
策略四:利用经验迁移法,使幼儿进行大胆地创造和表现。
迁移其他经验是美术活动中比较常见的指导方法,同时迁移法可以和欣赏、绘画、制作活动相结合,通过欣赏教师和同伴的作品,可以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丰富幼儿的创作源泉,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通过系列的小主题创作可以让幼儿的创作有连续性,并且便于幼儿迁移经验。例如,在进行“大老虎”的创作活动中我们是这样进行的。虎年新年过后,幼儿回到幼儿园谈论的话题总离不开老虎,为此我制订了一个活动计划,开展以老虎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首先我和幼儿一起收集老虎图片,欣赏老虎。在对老虎反复观察的基础上幼儿对老虎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有了一定了解,还学习了《大老虎啊呜》的故事,然后运用绘画的方法来画老虎,通过这些前期活动,引导幼儿利用石头进行创作。幼儿有了欣赏老虎和画老虎的经验,在制作石头老虎的时候便容易多了,能够轻松地选择合适的石头来做老虎的头和身体,而且还能够制作出不同形态的老虎。
策略五:利用借形联想法,使幼儿体会快乐的想象与表达。
在废旧材料的制作活动中,借助于废旧材料的自然造型特点,进行想象,再与其他材料组合在一起,进行添加、组合、点缀,就会变成各种不同的、栩栩如生的造型。
1.根据物体本身的形状进行想象表达。
在热带鱼的制作活动中,幼儿在观察了解热带鱼外形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石头的形状进行想象与艺术表达。如在创作中一名幼儿对我说:“老师,这个三角形的石头正好做热带鱼的身体,我再找一个小石头做鱼尾巴就行了。”我没有马上介入他的创作活动,而是在旁观察他是怎么做的。他首先选好了做热带鱼身体的石头,然后选了很多块小石头,分别放在鱼身体的后面比较,在多次比较后,最后选择了一块最合适的小石头做热带鱼的尾巴。
2.根据物体的形状组合进行想象表达。
幼儿园利用物体的形状组合,激发幼儿兴趣,引领幼儿主动地探索、发现、想象、表达。汽车是幼儿感兴趣的物品,特别是男孩,平时在积木区、玩具区总喜欢拼插一辆汽车来玩。一次石头分组活动前,几个男孩的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拿着一块长方形的石头围着桌子转,仔细一听,原来他们在开汽车呢,我马上抓住幼儿的这个兴趣点,引导幼儿进行讨论:“你们在玩什么游戏呢?”幼儿兴奋地说:“老师,你看,这多像一辆汽车啊,我这是大班车,可以拉很多很多的小朋友。”“我这是五元车。”“我的是小轿车……”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幼儿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车,我接着问幼儿:“你们都见过什么车?”话音刚落就有幼儿急着说:“我见过警车,跑得可快了!”“我见过推土车。”“我见过救护车、消防车……”我继续引导幼儿:“大班车、警车、小轿车都是什么样子的呢?由什么组成的?看看你们现在的石头汽车还少了什么呢?”在我一步一步的启发下,幼儿很快发现汽车应该有车身、四个车轱辘,前后有车灯,有车窗、车门等。在汽车的制作活动中,幼儿根据石头的不同形状,制作出公共汽车、小轿车等多种形象。
通过研究实践,教师和幼儿在利用生活资源开展创意美术活动,积极地实践,努力地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实现了教师观和教学观的更新,激发幼儿成长的内动力,实现了活动材料的创新,低结构化材料的投放与运用,体现材料间的梯度,给予幼儿充分自由地表现与创造的空间。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从“平面建构”到“立体建构”的转变,从“单一领域”到“领域融合”的转变,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的转变。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园所的品质发展。幼儿园教育品牌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