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困境与突围

2020-12-11王廷国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印张出版业出版物

王廷国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贵州行政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8)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1](30)这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新时代我国出版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高速增长,应然也必然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出版发展方式、创新出版模式,实现出版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一、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经济、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步入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发展的快车道。出版业经过70年的风雨兼程,很多指标已位居世界前列,俨然成为一个出版大国。但是,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种大而不强的问题逐渐凸显,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因此,出版业必须要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实现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的必然选择。

(一)出版业自身发展的新挑战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出版业紧跟国家各项事业大踏步前进的步伐,同呼吸、共命运,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经过了70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图书出版方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事业百废待举,人民群众激情高涨,出版业迎来了空前的繁荣,仅1952年全国出版图书13,692种,印行7.86亿册,到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出版图书达28,773种,印行17.84亿册,分别比1952年增长110%和 127%;在“文革”时,图书出版品种从1965年的 20,143种骤降至 1967年的 2,925种;1978年,图书出版品种又增长到14,987种,印行37.74 亿册[2](3)。到了 2016 年,图书出版品种更是达50 万种,印行 90.40 亿册[3](3)。

在期刊出版方面,和图书比较,期刊出版的历程更为曲折,1952年出版各种期刊354种,总印数2.04亿册,总印张数为2.80亿印张;到了1956年增至484种,总印数为3.53亿册,总印张数为7.63亿印张,分别比1952年增长36.7%、73.0%和172.0%;“文革”后,全国期刊种数从1965年的790种猛降至1969年的 20 余种[2](3)。 改革开放后,期刊出版品种又从1978年的930种,总印数7.62亿册,总印张数22.74亿印张,发展至2016年的10,084种,总印数27.0 亿册,总印张数 152.0 亿印张[3](4)。

在报纸出版方面。1952年,全国出版报纸217种,总印数16.12亿份,总印张数13.30亿印张;1956年,出版报纸347种,总印数26.12亿份,总印张数24.47亿印张,和1952年相比,种数增加130种,总印数增长73.0%,总印张数增长172.0%;1978年,报纸出版品种186种,总印数127.76亿份,总印张113.52 亿印张[2](3)。 到 2016 年,报纸出版品种 1894种,总印数390.1亿份,总印张数1,267.3亿印张。但是,在40年间,由于受到互联网、自媒体等的影响,2002年报纸出版品种为最高,达到2,137种;总印数最高点则为2013年的482.41亿份;总印张数的最高点为2011年的2,271.99亿印张[4]。

另外,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数字出版等也取得长足的发展。以2016年为例,全国共出版音像制品14384种,出版数量27,584.60万盒(张),实现营业收入27.50亿元;出版电子出版物9,836种,出版数量 29,064.7 万张[3](4)。 不难看出,这些新兴出版业态正风生水起,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落地生根。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业已经很好地解决了出版物“有没有”的问题。作为出版人,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如何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将出版物做强做精,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借助互联网、AI等方面的知识与出版物融合发展,打造融合发展、主流出版、国际传播的新格局,构建“出版+”的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匮乏的态势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仅体现在对物质产品的追求和满足,更体现在对精神产品品质的高要求上,消费升级换挡,精神文化多元,人民群众不再是关注“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好不好”的问题上。在这一时期,“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43),这既是党和人民赋予出版业光荣的历史使命,也是出版人的责任担当,更是出版人难得的新机遇。

进入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作者,人人都是出版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诉求与话语,作为出版人,理应要固本培元、分清形势、守正创新,要有出版人的责任担当,自觉抵制对人民群众不利的言论,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来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三)坚持走文化强国的新需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就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过程中,每一个行业都要再上新的台阶,出版业必然也要“强起来”,必然要为文化强国培基固本,那就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除存量、补齐短板、淘汰落后产能、降低出版成本,由量变到质变,由“有没有”到“优不优”,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

显然,坚持中国特色社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是每一个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出版人应该彰显其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以高度的时代感、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建设出版强国,把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强国战略的基础力量和先导力量来谋划。坚定走文化强国之路,让世界更多地知晓中国、理解中国,更多地传递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精神,当然离不开高质量出版物的输出与发展。正如柳斌杰所说,新时代出版业要拿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出版物,阐述中国思想、讲好中国故事、解读中国方案、指导中国实践、传播中国智慧[5]。

二、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6](5)。 不难发现,综观70年来出版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版业发展也存在很多困境亟待解决,一定程度存在着有数量而缺质量、重出品而轻精品、有高原而缺高峰、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等现象。

(一)阅读模式碎片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出现,出版业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前所未有之变化,大多数读者尤其是年轻人,传统的阅读模式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更青睐于碎片化、无纸化阅读。他们已不再像传统读者那样希望能从纸质书里找寻“精神食粮”,而他们更倾向于从阅读过程中享受到多元的、刺激的“体验式服务”,付费阅读、短视频、有声书、电子书成了他们的“新欢”。

显然,这种阅读模式的转变,直接影响着出版业市场,过去那种独领风骚的纸质图书市场已不复存在。就拿2016年来说,数字出版资产总额为22,070.3亿元,实现营业收入达5,720.9亿元,而图书、期刊、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832.3亿元、193.7亿元和578.5亿元,数字出版对全行业营业收入增长贡献超过三分之二,贡献率达67.9%[3](4)。数字出版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贡献率在各产业类别中位居第一,已成为“三驾马车”之首(另外两个为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其中,网络动漫、在线教育等数字出版产业增长势头迅猛,增长速度分别为250.7%、39.4%,在数字出版所属各类别中名列前茅。

数字出版、有声书、短视频等内容产品迎合了读者的碎片化阅读需求。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选择阅读时间、地点、环境和心情,只要开启自己的“流量”,便可以进入即时阅读模式,并从中体验到“快乐”和“服务”。这种体验式、服务式、娱乐式的碎片化阅读正源源不断地“夺走”读者的阅读时间,并不断吞噬着传统出版业的市场份额。毋庸置疑,互联网用户的触及率、接触时间以及数字内容产品增长率的高速增长,预示着传统出版业还将会面临更大的现实困境。

(二)出版模式多元化

自出版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模式,在国内外发展可谓来势凶猛。据营销分析网站Author Earnings数据显示,美国自助出版的付费电子书的份额从2017年第二季度的44.7%增加到2018年第二季度的46.4%[7](36)。 而著名的自出版平台 Bowker的报告中显示,仅2010—2016年,该平台自出版作品从152,978 种增加到 727,125 种,总体增长了 375%[8]。

在国内,自出版市场发展也很迅速。豆瓣网率先启动自出版计划,即将自己的文字编辑成书放在该平台上供读者阅读和售卖。紧随其后,京东自出版平台基于大数据分析,也开始图书定制出版服务,并取得一定成效;传统出版企业——时光流影,则专设网络自出版渠道,为创作者实现“出书梦想”;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出版平台以及众筹出版等也开始抢占市场份额。

相较于传统出版,自出版模式下的利益主体——创作者、传播者与使用者的角色也都发生了变化[9](34),很多创作者愿意将自己的作品放置在自出版平台上“吸粉”,以获取点击量、转载量,而使用者也愿意在平台上阅读、分享、表达自己的诉求和读书心得,并乐意参与创作者的创作过程。显然,这种自出版模式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的出版业市场利益受到严重的挑战。

(三)出版品种同质化

当前,我国出版业正处于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据统计,仅图书类每年出版品种达30余万种。但是,长期以来,受利益驱使,出版业同质化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同一类型的出版物品种内容、形式重复,跟风出版、重复出版层出不穷。正所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比如,关于王阳明的书籍,仅当当网销售的就达600余种,其中关于《王阳明全集》达50个版本,有20余家出版社发行出版,而关于王阳明的解读、研究等则不计其数,在这些产品中,大多内容重复,千篇一律,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粗制滥造的产品充斥市场。这种同质化品种的出版发行,表面上看是繁荣,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出版人才单一化

人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发展出版业,关键要靠人才支撑。没有一支高水平、复合型的出版人才,就没有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传统的出版业人才队伍框架,是一个僵化的认知模式,主要是按照编、印、发职责分工,机械地分割成一个单一的、明确的职业岗位。负责文字编辑、策划的很少或者不参与销售发行,负责印刷的只管印刷,也不过问销售发行情况。长期以往,形成策划、编辑、装订、发行条块分割,各行其是,这种出版链条直接导致编辑、策划人员不了解市场,发行人员参与企划,于是出版发行了很多滞销书。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的新时代,这种单一的出版人才模式,已经成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围之道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AI技术等一系列信息技术,改变着出版业发展的技术环境,出版业要想在这波诡云谲的技术海洋里更好地传播知识、传递信息、传承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唯有寻求突围之道,自觉地运用新技术去攻克一个个技术壁垒,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实现出版业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

(一)坚守:质量变革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

质量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和生存之道。图书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出版物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当前,出版业市场受信息技术的冲击,出版人喧嚣浮躁、利益至上、一味追求短平快,出版物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粗制滥造的出版物充斥着整个出版市场。作为“受害者”的读者虽有愤怒,但往往也“无处诉求”,最终出版物市场就用脚来“投票”,严重破坏了出版业市场的秩序。鉴于此,作为新时代的出版人,一定要要牢牢守住出版物的质量。

一要坚守政治方向。出版物是党和国家重要舆论的宣传阵地,始终肩负着传播文化、引领主流的政治使命和责任担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一切出版工作的灵魂,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出版人都要始终坚持出版姓党、党管出版的工作原则,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始终倡导主流价值、传播时代新知、引领社会潮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强化内容把关的职责和要求,始终把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牢记心中、扛在肩上、用于实践。

二要强化内容导向。坚持出好书、出精品书,是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面对出版业进入新时代的新使命、新机遇、新挑战,以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出版人要创新出版模式,聚焦主题出版,打造精品力作,积极从粗放、单一的效益型出版向精细、多元的质量型转型,不断地壮大出版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地增强出版业的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不断地提升对前沿技术的熟识度、敏感度、精细度。出版内容既着眼于市场需求,不断优化领域布局,又着眼于出版本身,强化选题的把关审核,做到内容为本,品牌优先。

三要倡导工匠志向。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显然离不开编辑对工匠精神的坚守与传承。所谓“工匠精神”,简而言之,就是自愿把事情做好、做精、做细,它代表的是一种荣誉、一种目标、一种执着和一种心态,如果在工作中没能发挥好这种精神,自己会感到失望、不满,甚至是憎恶、耻辱。在技术赋能的互联网时代,人人讲究“短”“平”“快”,追求一夜暴富、一鸣惊人。曾经的精雕细琢、追求极致、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受到技术的冲击和遮蔽。出版业受此影响,某些编辑不在内容质量的编校上狠下工夫,而是跟风出版、模仿出版,把更多的目光盯在短期获利之上,用一些“惊悚”的标题吸引读者,以冀获得“一夜蹿红”,这使得整个出版业市场失衡,原有的工匠精神失效。其实,新时代的编辑人需要坚守传统的专注、坚持、细致的工匠精神,需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实干精神,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编辑力、专注力、学习力、执行力,扎扎实实修炼好内功,认认真真把每一件出版物打造成精品,提升出版物的品味与品位。

四要提升价值取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历史的受益者。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出版业的最终归宿,以高质量的出版产品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作为新时代的出版人,肩负着把握导向、服务大局的崇高使命,绝不能唯大数据分析结果马首是瞻,一味地迎合大数据分析结果体现的读者趣味,更不能迎合少数读者的低级趣味,而应该在大数据价值挖掘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出版方向[10](82)。把人民群众作为出版物的鉴赏者、评判者,把握时代脉搏、把握人民需求,编辑出版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产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高质量的精神产品中不断迈向新台阶。

(二)融合:效率变革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效率变革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时代出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变革,就是要找到并解决以往出版业高速增长所带来的有产量无质量、有产品缺精品、有高原无高峰等各种低效率的出版洼地,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一个既有效率又有竞争力的基础。无疑,出版业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出版物同类比较的竞争、产品质量的竞争、产业效率高低的竞争。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变革,就是要融合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从图文声像立体展示的融媒体出版物到知识服务平台做好出版、技术、服务的融与通,从融合领域挖掘出版的多维市场,在融合发展中坚持效益优先,拓展效率视野,提升效率层次。

一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需出版。无论是传统的纸质出版还是现代的电子出版、数字出版、有声读物、短视频,其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在全媒体盛行、人人都是“出版人”的时代,传统出版要想实现知识传播效益和出版效益的“双效融合”与“双效叠加”,必须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要素的市场化为抓手,强化出版流程,破除出版壁垒,降低出版成本,提高出版效率,适应出版业市场化发展的需求。综合运用大数据思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努力构建信息交换数据服务平台,着力调整结构、控制规模、降低品种,避免信息孤岛、重复出版,做到按需出版、提升效率。

二是坚持以出版融合发展为支撑,服务市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具体指导。现在,媒介融合已倒逼出版改革,传统出版业的融合发展进入提速换挡新阶段,已初步形成电子书、数据库、平台、在线知识付费、全方位的知识服务体系等比较清晰的产品模式或者运作模式[11](5)。为了理顺政府和市场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出版物之外的增值服务、实现从内容生产商向知识信息服务商的转变,唯有坚持集约化经营理念,既尊重市场规律,相信市场自身的修复能力,又尊重出版业自身发展规律,坚持融合发展,让产品服务于市场。

三是坚持以走出去战略为依托,内外兼修。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是出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出版物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同时,更多的还要考虑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能够搭上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便车,走上共同发展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新时代出版业来说,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出版物确实是“走出去”了,但还未真正“走进去”,更没有真正“融进去”,很多出版物还没有进入西方主流社会,还徘徊在西方主流社会的“边缘地带”。为此,中国出版走出去要真正“融入”其他国家人民的生活意识之中、真正落地生根,构建出版共同体,必须“内外兼修”,实现效率变革。一方面要积极构建中国出版价值体系,打造出版品牌和主题图书数据库,优化出版物译介方式和译介团队,在“走出去”的出版物中主动“澄清误会”、彰显魅力,更多地展现中国脊梁、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让世界认可中国道路、中国特色和中国方案。另一方面要积极提供政策支持,积极推进出版融合,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开展国际合作,切实提高海外传播效果和效率,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三)创新:动力变革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选择

动力变革是指对供需支撑能力和经济发展动力的变化调整,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持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着力推进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内容创新。

一是以机制创新为驱动力,构建内涵式发展道路。近年来,数字化浪潮的冲击给出版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一轮的“鲇鱼效应”迫使出版市场要不断寻求体制机制创新以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要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冲破安于现状、畏首畏尾、左右观望的思想障碍,打破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出版人干事的激情,让有本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出版人有作为有舞台。要着眼于机制融合,加强出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在选题分析、选题备案、在线审读、市场检查、质量监管、信息沟通、应急处理等管理机制上不断创新。

二是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点,打造多元化技术平台。在漫长的出版发展历程中,无论是手抄本还是印刷本、活字印刷还是激光照排,抑或是互联网时代的智能出版,无不烙下了技术的印记。可以说,出版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发展史。目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载体,正对出版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出版业在这场革命中是被颠覆还是被救赎获得新生?关键要靠技术创新来支撑。身处媒介融合、产业融合、技术融合的“大出版”时代,无论是内容生产、加工整理,还是管理机制、发行运营,都需要一个全新的、多元化的技术平台,这个技术平台总是扮演着内容提供商、技术服务商、平台运营商,以及作者、读者、出版人等多个角色,他们相互之间既专业分工,又紧密合作,出版业要谋求高质量发展,必须跳出简单的图书出版这一局限,要从选题优化、智能编校的出版流程变革,主动出击,为技术赋能,坚持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化出版,始终重视技术创新,在“出版+技术+服务”的链接中做到超前研究、提前谋划。

三是以人才创新为着力点,构建复合型出版人才。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具备工匠精神的出版人,还需要具备融合跨界的改革者。如果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多元化出版人才,就没有高质量的出版产品。过去那种单一化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融合跨界的多元化需求,出版业正以狂飙突进态势与影视、教育、餐饮、旅游、娱乐等领域相融互通,这就催生了必须要有一批能够打破固定僵化认知,寻求从内容到形式、从产品到精品、从出版物到衍生物的重构和融合创新型出版人才,需要一批能够融通出版、影视、教育、餐饮、旅游、娱乐等“出版+”融合发展的复合型出版人才。

四是以内容创新为落脚点,助推出版高质量发展。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内容服务。内容为王永远是出版人的信仰基石,离开这个信仰,再坚固的大厦也会坍塌,再优美的故事也会无味。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出版人要有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视野,力求将原创、精品做到极致。要站在文明的高度、科学的角度、道德的维度,把探索人类发展的文明进程、人类生存价值的终极关怀作为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真正地为人类文明进步奉献精神食粮。

总之,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是一场输不起的硬仗,这是出版人的时代使命。在这场硬仗中,出版人必须在坚守中谋求创新,在融合中谋求创新,以质量为前提,以创新为动力,以融合为支撑,以服务为目的,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唯有冲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洼地,才能构筑起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高地。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也。

猜你喜欢

印张出版业出版物
声 明
试析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编辑的应对方法
市场经济中的司各特:文学出版业与历史小说的兴起
2018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目录
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获奖名单
2015年全国印刷复制业实现营业收入12245.5亿元
印张甩角故障排除
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系列出版物
首届向全国老年人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公布
出版业的新趋势与高校出版社专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