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2020-12-11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船工人性美渡船

马 丽

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长治 046000

引言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以湘西茶垌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沈从文先生在作品中用饱满、自然的语言缓缓展开一幅温柔、清新画卷,画卷中用充满灵气的山水孕育出纯真质朴的人——活泼天真的翠翠、淳朴善良的老船工、多情倔强的傩送等等,每一个人的身上都跳动着人性的光辉。

一、翠翠身上的人性美

翠翠是《边城》中绝对的主角,也是作者倾注心血塑造的“女神”,因此翠翠的身上寄托着作者对人性美最美好的想象与刻画。

翠翠是一个爱情悲剧结出的令人伤痛的果实。翠翠的母亲,也就是老船工的女儿,在十七年前同一个茶垌屯防军人因唱歌而结下缘分,二人私定终身,却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走在一起,因为男人不愿意违背军人的责任,女人也不愿意就此抛下孤独的父亲。翠翠的父亲因为情与忠不能两全所以服毒自尽, 翠翠的母亲在生她之后在河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留下了这个可怜的孩子。翠翠以近乎奇迹的活下来,并长大成人。

翠翠的名字鲜亮、动人,焕发着勃勃生机。这个别人眼里的孤女,似乎受到了自然的眷顾,在和煦的风中,在温暖的阳光下,健康而美的地成长着。“翠翠在风日里徜徉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这样的翠翠宛如同自然融为一体,天真、自然,全无心机,更没有心事。

翠翠的个性也是淳朴自然的,虽然有着小女孩的娇怯,但是一切行为都是发乎于心的。例如翠翠对爷爷的依恋,她同爷爷形影不离,撒着娇让爷爷陪着去一里路远的茶垌城看热闹,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与爷爷共同“对付”硬要给钱的摆渡客,甚至拉着人家的衣角说:“不许走,不许走!”[1]。随着年龄的渐渐长大,看着渡船上的新嫁娘,她也开始喜欢听新嫁娘的故事,吹婚嫁的曲子,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扮新娘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翠翠的心理开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她对新嫁娘的兴趣上,表现在她对歌声的迷恋上。在睡梦中,翠翠常常被一种美妙的歌声吸引,跟着歌声起飞、漂浮,上白塔,下菜园,乘渡船,又来到悬崖半腰,最后摘下一把虎耳草。如同所有的情窦初开的女孩一样,翠翠面对爱情的时候,也是羞怯的,所以当傩送来送老船大的酒葫芦时,翠翠在二老的目光下借故走开了。翠翠的成长是以爱上傩送为界限的,这里有少女的羞怯,但却包含着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而对爱情的“近乡情怯”的起伏,也造就了一个美丽又忧伤的故事。

在湘西茶峒山清水秀的环境中,翠翠的心灵是纯净澄澈的。自然赋予了翠翠最为纯良的人性,而人性之美与自然之美的绝妙契合,让故事最初就呈现出了一派和谐的氛围。随着时间的推移,翠翠长大了,除去自然赋予的情感之外,除去爷爷给予的关怀之外,翠翠还有了不能说的隐秘心思——对傩送的爱情。而正是这份爱情,让翠翠从一个仿佛生于自然的小兽物变成一个会深思、会忧愁的女孩。在这一片自然的山水中,翠翠的爱情是自由的,翠翠的迷茫是真实的,自然环境、世俗权力、地位差距没有对她的爱情造成压力,她的爱是直白而真挚的,同时也是隐晦而沉默的。当爷爷问道:“翠翠,你得了多少鞭笋?”翠翠把竹篮向地上一倒,除了十来根小小鞭笋外,只是一把肥大的虎耳草。老船夫望了翠翠一眼,翠翠两颊绯红跑了[2]。翠翠对傩送的爱从未宣之于口,但是她的行动细节、微妙心理中无处流露出一个少女娇羞而隐秘的心思。

二、老船工身上的人性美

老船工对女儿、对翠翠的疼爱,是整部作品中最令人动容的。年轻的女儿与一名驻防的官兵相爱、相许,甚至怀了孩子。“他”这一个字虽然在全文中所占有的分量相对较少,但是这一个字所表达的内容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也不仅仅是翠翠生平这一件事儿,而是要自然而然的将日子平静且温馨的一点点过下去。他对女儿的爱是无条件的,是发自内心的,他虽然不识字,却给了女儿最需要的理解,而正是这份理解,也让女儿于心不忍,最后酿成了爱情的悲剧。

一双爱人双双离世,老船工主动承担起的不仅仅是养育孩子的责任,更是对于生命的热爱。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去养护着翠翠,没有任何一句怨言。对于翠翠而言,老人所给予的始终是最大的疼爱与迁就,让翠翠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爱与美好,老人虽然在物质上不能给予翠翠更多,但是在亲情上老船工却从不缺位。从翠翠与老船工有趣的对话中就能够看出祖孙二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爷爷为了照顾别人没有去接翠翠,翠翠坐渡船回家后,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翠翠上了船,二老派来的人,打着火把走了,祖父牵着船问:“翠翠,你怎么不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3]当天黑的时候,翠翠一个人坐在悬崖上,她的内心情感是相对悲伤的,即便是看到了一只萤火虫迅速的在自己眼前飞过,都会觉得难过。在这个时候翠翠锐声的叫到:爷爷,你为什么不上来?在船上的祖父听到了翠翠带着一丝撒娇的声音后,虽然声音中带有一定的埋怨情绪,但是仍旧能够感受到翠翠与祖父之间的情感是相互的,他们对于彼此而言都是最重要的人。爷爷在这个时候粗声粗气地答到说:翠翠,我就来、我就来。但是在此刻爷爷的内心却担心:如果爷爷不在了,那么翠翠一个人要怎么样的生活?慈爱的爷爷给了翠翠自由成长的后盾,而天真的翠翠也是爷爷抵御丧女之痛,坚持活下去的勇气。当翠翠出落成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老船工开始操心翠翠的婚事,这是为翠翠的未来着想,也是为了给死去的女儿一个交代。当船总的大儿子天保说出对翠翠的爱慕之情时,老人又惊又喜,但是却也并没有表现出攀附权贵的姿态,反而要求天保选择用家乡的风俗来对翠翠提亲。但是当得知翠翠意属二老傩送的时候,老船工并没有强行违背翠翠的心意,而是选择一切由翠翠作主。但是,命运并没有眷顾这个可怜的老人,他拖着病体为翠翠争取幸福的时候,却得知了天保出意外,傩送赌气出走的消息。在与命运的抗争中,老船夫败下阵来,并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带着遗憾离开了翠翠,离开了人世,而生命的最后一刻,老船工心里想的依然是翠翠害怕惊雷,并为熟睡的翠翠搭上一条布单。祖孙俩的故事结束了,翠翠成为了孤女,但是,老船工的爱却依然在翠翠的心中流淌,而这就是人性之美的隽永之处,他不会因为一个人肉体的消亡而失去,它会永远在所爱的人的身上印下痕迹,并永远支撑着所爱之人走向远方,而翠翠也正是带着爷爷的这份爱默默地等待着爱情的归来。

老船工身上的人性之美不仅体现在与翠翠的亲情上,更体现在摆渡工作的敬业和对过渡人的慷慨上。沈从文先生对老船工的刻画参照了中国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它们拥有非常多劳动人民所有的品质,无论是勤劳善良、朴实忠厚、恪尽本分或者是忠于职守,都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作为一个普通人,她们身上所蕴含的闪光点。作为老船工他的物质生活虽然不丰富,但是他却不贪心,他是真正的乐善好施,从来不索取。在日常的生活中他所求的是一个心安理得,一直为别人服务,却没有求别人的报答。在50 年里老船工几乎将自己与这份摆渡工作绑在一起,只要有一个人喊一嗓子要过渡,他便毫无怨言的飞快起身,一边嘱咐着客人慢一些,一边自己跃上了岸,拉着铁环,将人货牛马统统装上渡船,摆渡过岸。有人给老船工摆渡钱,老船工却一副受了侮辱的样子:“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4]。钱对于老人没有诱惑,他追求的是心安理得,当然,遇到还不回去的钱,老人也有自己的办法,将这些钱还给客人——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垌去买茶叶和草烟,免费为客人提供茶水和旱烟。老船工对工作的敬业,对客人的慷慨展现出了一种宽宏的美,这种美传递出温馨友善的情谊,也让心中构建的爱与美的世界更加博大。

三、傩送身上的人性美

傩送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茶峒人,他身上留有茶峒人特有的特点,但同时他有着自己的个性,这就让他能够在爱情面前勇敢前进,但同时在哥哥遭逢意外后也无法低于内心的愧疚,带着伤心出走,留下翠翠一人苦等。

傩送身上有一种诗人般的气质——这也是作者给予他的评价,更具体一点可以说是浪漫主义情怀。当他与哥哥同时爱上翠翠后,没有选择通过父母提亲,而是通过走“马路”,用水乡人民传统的山歌,包含着歌者挚爱与浪漫的山歌,直白地表达内心的情谊,这可以说是古朴的传统使然,也可以说是浪漫主义情怀的体现。

傩送作为船总的儿子,享受着家人的宠爱,乡亲的尊敬,如人们为他取出一个诨名为“岳云”,就可以看出对他的认可与赞扬。但是傩送的身上却丝毫没有身为富家子弟的就骄纵,反而处处展现着对他人的理解与关心,这从第一次与翠翠的相遇就可以看出来——在翠翠等不到爷爷的时候,邀请她到楼上去等,在翠翠误解自己的时候,并没有气恼也没有进一步关心,而是安排管家将翠翠护送回家,这样周全的心思充分展现了傩送的善良与慷慨。即便是对一个孤女而言,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高高在上,而正是这份真诚与善良,让翠翠爱上了他。

傩送身上展现出的人性之美恰恰也是推动他与翠翠的爱情走向悲剧的动因。傩送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爱翠翠,便去用最直接、最古朴的方式对翠翠示爱,与翠翠在歌声中心灵相依;他知道大哥天保也爱着翠翠,甚至已经对翠翠提亲,他没有委曲求全,而是希望能够以一种公平的方式与大哥“决斗”,将选择的权利交给翠翠;当面对翠翠与团总的女儿的选择时,傩送舍弃了碾坊,甘愿为真心的爱情守一辈子渡船,并对父亲明确表态:“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里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是应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许只许我撑个渡船!”傩送所讲述的这一番话,从话语的表达上分析,其语气是十分委婉的,但是其所表达的态度则是十分坚决的,他的选择是十分明确的,也是不可改变的。然而,傩送最后还是在失去哥哥的痛苦中放弃了对爱情的争取,可以说傩送是在逃避,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正是傩送人性之美的体现,“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的善良让傩送与翠翠,甚至整个故事都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四、结语

《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牧歌中最优美、最动人的曲调就是纯粹而真挚的人性。笔者从翠翠、老船工、傩送这三个主要人物入手解读故事,剖析人性,而正是在淳朴自然的环境中幻化出人性的真与美,才构筑了一个理想的天国,在沈从文先生的文字中流连忘返。

猜你喜欢

船工人性美渡船
赞船工
老杨公公撑渡船
破釜沉舟
人性美的“价值”最大化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人性美探究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
——搜救转移400多灾民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
温暖的绝望
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