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支原体发生规律和防控策略
2020-12-11郝春光河北飞龙家禽育种有限公司
□郝春光(河北飞龙家禽育种有限公司)
随着养殖规模的发展, 鸡群发生支原体病的情况非常普遍, 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 再加上与其他病菌混合感染,经常发生误判情况,给养鸡场造成很大损失。 为此我们将常见的临床症状、 支原体发病规律和防控策略汇总如下,供同行参考。
1 发病特点
支原体分两种, 一种是鸡毒支原体 (MG)、 一种是滑液囊支原体(MS), 前几年鸡群感染MG 较为广泛, 目前鸡群在育雏和育成期感染MS 很严重。支原体既能垂直传播又可以水平感染,如果种鸡感染本病,会严重影响后代鸡苗质量。 有时雏鸡在前4 周发生关节问题, 往往会发生客诉, 认为是上代种鸡场的原因。
2 临床和剖检症状
雏鸡感染鸡毒支原体后早期表现食欲下降、羽毛凌乱、呼吸困难、张口喘气,有的关节肿胀、尤其是跗关节或脚垫明显肿胀, 在喷雾免疫或滴鼻点眼免疫新支活苗后呼吸道症状更加严重, 病情重的气管或支气管发生堵塞, 鸡只发生呼吸道啰音和咳嗽等怪叫声音。 使用利高霉素(林肯霉素和大观霉素)后症状有所减轻。 鸡群发病后4~5 天开始发生死淘, 打蔫鸡只增多,7~8 日龄到达死淘高峰, 整个病程大约为1~2周时间。
育成鸡感染MS 后表现采食量下降、关节肿胀、生长迟缓、瘫痪等症状,鸡只最后消瘦甚至衰竭死亡。虽然育成期发病后死亡率不是很高,但是鸡只一旦瘫痪,肯定淘汰,所以淘汰率很高,如果控制不当,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对产蛋期的生产性能造成很大影响。 种鸡感染支原体后主要表现产蛋率下降、 蛋壳变薄、一端粗糙,呈“太阳蛋”状,这样的种蛋孵化后毛蛋率明显增高,孵化率降低、雏鸡质量较差。
剖检可见鼻腔、 口腔和气管内黏液增多,鼻窦和眶下窦发炎,气管黏膜有明显的渗出物,气囊混浊、干酪物附着, 后期因继发感染大肠杆菌出现包心包肝症状。 剖检腿部瘫痪的鸡只可见关节发炎, 关节腔内有淡黄色干酪物, 有的在腱鞘或肌肉之间发现黄色渗出液和干酪物。
3 发病原因
3.1 生物安全体系不健全
种鸡场日常消毒不彻底、 不能做到全进全出饲养、 免疫程序不科学、免疫意识淡薄,同时不了解本场支原体感染发病规律, 使用药物预防效果不明显, 不能及时控制支原体病的发生。 总之没有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 致使鸡群较早感染支原体或者形成循环感染态势,造成育成期腿病陆陆续续发生、 产蛋率和孵化率较低、 后代雏鸡质量变差的困境。
3.2 种鸡进行强制换羽
最近几年养鸡效益很好, 种鸡场急功近利,为了获取更大利益,对种鸡群进行强制换羽, 由此鸡群体质变差、支原体病难以净化,而支原体的垂直传播很严重, 最终引起后代雏鸡携带病菌、质量较差、死淘率高等问题。
3.3 饲养管理粗放
常见的是环境因素如鸡舍温差大、通风不良、湿度较低等。 然后饲料营养不全面, 尤其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必需营养物质, 致使鸡体抗病能力下降,再加上转群、免疫等应激条件下, 鸡群很容易感染支原体病。 同时管理不精细时很难发现鸡群的初期症状, 一旦知道鸡群发病时就已经到了发病中后期,从而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 给根除支原体增加了难度。
3.4 治疗方法不当
鸡群感染MS 时,往往被感染的是腿部的关节囊腔, 并且是慢性感染,这就说明MS 是很难治愈的。 建议在治疗时首先选用穿透力强且高度敏感的药物, 其次要有足够长的用药时间。 许多技术人员不了解MS的发病特性和规律, 也难以接受高成本的治疗费用, 在使用一个疗程的药物看到鸡群症状减轻时, 就不再投药,这样就会引起本病的复发,并且增加治疗难度。
4 防控策略
4.1 完善生物安全体系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切断水平传播途径:严禁车辆、人员、物品随意出入鸡场, 引种时应选择支原体阴性的种鸡场, 必须对父母代被感染的后备鸡群进行支原体净化。 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在活苗免疫前可以使用支原体敏感的药物,但是在疫苗还未达到高峰之前不要使用抗生素, 否则会大大降低疫苗的效力。
一般鸡场建议使用活苗免疫进行防控支原体, 活苗可以置换环境中的野毒, 达到净化鸡场支原体的目的。 但是活苗免疫后会刺激鸡体产生呼吸道反应, 并且有残留的毒性。 同时免疫前和免疫后2 周内都不能使用其他的活苗和敏感药物。污染严重的鸡场用灭活苗来免疫,灭活苗不仅没有毒株的传播、 呼吸道反应小, 还可以保护输卵管和卵巢、切断垂直传播,达到提高雏鸡质量的目的。 灭活苗能够净化支原体,且不限制使用药物。 建议采用以下免疫程序: 在3~6 周用活苗滴鼻点眼; 在6~8 周和16~18 周用灭活苗肌肉注射。 对鸡群免疫活苗(MS-H)是控制滑液囊支原体的好办法,但免疫前要求鸡群没有感染支原体。
制定支原体检测方案, 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 避免支原体疫情扩散蔓延。 建议定期采集鸡只血清用棉拭子法进行检测, 可以适时进行免疫或使用抗生素预防。 使用抗生素进行药物防治时容易产生耐药性,也会影响净化的检测结果,所以应尽量防止鸡群发生支原体病。
4.2 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控制好鸡舍的温湿度,避免温度忽高忽低或温差过大, 保证湿度适宜、 有利于呼吸道黏膜的生长发育,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加强通风管理,保持空气新鲜充足、排出舍内有害气体, 以免氨气浓度太大对呼吸道造成强烈的刺激, 诱发支原体的感染。 提供优质饲料,促进鸡只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确保鸡群体质健壮。
4.3 药物防控
以前经常使用多西环素和罗红霉素来防治支原体病, 效果比较明显, 近几年鸡群对这些常用药物产生了耐药性,效果越来越差。 许多技术人员使用泰乐菌素来治疗支原体病效果也可以, 但是使用不当会对疫苗免疫产生影响。 建议采用效果较好的利高霉素和替米考星来防治支原体病, 不仅可以减少垂直传播且效果不错。 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病情反复的情况, 即用药后症状减缓、死淘减少,但是停药后鸡群又开始发病。 所以一定要使用足够的疗程,控制住本病后才停止用药,尤其是鸡群感染滑液囊支原体后,要想控制住病情必须坚持用药7 天以上。
总而言之, 鸡群一旦感染支原体就会很难净化, 所以应选用综合防控策略来控制本病的发生, 应以完善生物安全体系为主、 加强饲养管理为辅。 首先切断水平传播途径、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和检测方案,来保证免疫效果,同时空舍期间应彻底消灭干净残留的病菌。 其次提供给鸡群舒适的环境条件并根据季节和周龄添加一些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来进行保健预防, 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减少应激、避免支原体感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