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缺失与构建

2020-12-11

关键词:中华政治传统

刘 利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阐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要受到技术和制度的创新的促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到精神力量的推动。[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精神的感召力和文化的助推力,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文化精髓,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行稳致远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2]即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而且还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乎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更关乎祖国建设的未来。而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大学生文化素质养成上,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本质看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普遍性就是在具体形式中存在着某种共通的人类精神文明财富,这个精神财富,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具有普遍意义与时代向导。然而,在当下物质财富获得空前增长的同时,面临传统文明“再生”的苦恼与困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处于一种尴尬境地,致使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越发脱离民族的思想观念、道德基础及文化养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地位没能引起应有的认可与重视。

(一)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偏重政治教育,忽视受教育者的道德体验和内心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存在结构上的偏颇,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过于强调如何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受教育者的道德体验和内心情感往往被忽视。从内容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生命教育等于一身的教育体系,偏重政治教育,而未能从当下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实现人生追求,将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与现实生活实现更好地契合,进而使原有的理念失去其导向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特别是随着当今网络所推动的多元文化发展,西方文化很容易影响高校学生的政治思想、价值认知与道德意识,最后将使他们排斥思想政治教育并对中国主流思想文化冷漠视之。

(二)教育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单一,忽视优秀传统经典案例与著作导读的融入

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是由特定文化精神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符合本民族的文化需要、文化心理和文化模式,才能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产生较好的影响。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知识灌输,轻实践体验,教学内容过分强调政治性,而文化性和道德性却存在不足,尽管教育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但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渗透。没有传统经典案例与著作导读的融入,势必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会使学生面对枯燥乏味的理论灌输而处于精神疲惫状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字精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饶有趣味,整体上体现了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与连续性等特点,古典诗词歌赋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但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充实与丰满,而且还会活跃课堂,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与说服力。但由于认识不够与教学资源短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学中鲜有出现,这将进一步导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不强、文化创造不足、文化追求不明等问题。

(三)教育者素质:师德建设注重职业道德,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

一般而言,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都应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正确的思想认识,有较强的政治敏锐力和高尚的道德操守。然而由于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不能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只是单调地引用其中的个别语句进行说教,弱化了文化化人、育人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新时代“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他们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德之师,他们所具有的德行与品格维度,对其成为“引路人”“筑梦人”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中汲取优质的师德文化,以使守正与创新真正结合起来。还有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虽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一定掌握,也知晓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但能从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去把握历史脉络还较为困难。此外,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未能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国内外“虚化历史、歪曲历史和解构历史”的事件给予“有史有论”“有根有据”地“亮剑”。如果说师德建设是高校的立校之本,那么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则是师德建设之魂。

(四)受教育者认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程度不高

已有调查结果显示,有85%以上的学生很喜欢中国的古典诗词歌赋,但进入大学后,真正能够阅读中国古典诗词歌赋与历史文化名著的人不及5%,甚至有超过6成以上的同学坦言,进入大学以后就没有接触过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时至今日,中国改革开放在给大学生带来丰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他们越来越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度普遍偏低,他们的价值观越来越趋向于世俗化、功利化,这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极为不利。特别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观念在大学校园处处可见,昔日历史上英雄人物与伟大科学家再也不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商业大亨和各国影视明星,盲目追捧西方节日,漠视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同时,大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协作意识较差、抗挫能力减弱、文化礼仪淡化等现象,不难看出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缺失。失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将会造成其理想信念动摇、政治信仰模糊、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的出现。

此外,由于各高校受重技能、轻人文的固有观念影响,导致各部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足,包括在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安排、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会实践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优秀传统文化协同教育的场地及背景建设投入也差强人意,进一步弱化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经过历史的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具有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共同精神,并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思想观念、文化底蕴与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背景,使其经典案例融入教材与课堂,将具有极为重要的资源意义和伦理价值。

(一)有助于打牢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时代的指导思想,但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知识,这些道德知识涵盖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唤醒多少仁人志士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富于理性精神的文化,可以为道德认识的提高提供理性支撑。“中国人没有感到需要宗教的原因,是他们拥有儒家学说这一哲学和道德规范体系,一个能够取代宗教位置的人类社会和文明的综合体。”[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能启迪人的道德认知,而且能陶冶人的道德情感,激励人的道德意志和培养创新人格等。例如孔子的“见义不为,无勇也”,孟子的“舍生取义”等,有了这种道德使命感,就会激励人们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道德意志是道德认识转化而成的道德行为、道德品质,它是道德人格形成的关键”。[4]自古以来,正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历史故事使人们能够安然应对道德实践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再一次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

(二)有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博高深,它为人类和谐共处及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教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爱国主义精神、修身精神、人本精神和天人合一和谐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可以借助岳飞“精忠报国”的历史典故,引导他们树立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敬业是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可以借助孔子的“陈力就列,不能则止”的道理,告诫他们应居其位尽其职;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同时也是其他道德养成的基础,孔子很早就指出“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的道理;友善是对他人的尊重,它的弘扬可以塑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如何看待友善,自古就有“言悖而出者亦悖而人”,告诫学生对他人出言不逊,他人就会恶语相加于你;在倡导和谐理念时,利用“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指出和谐不是统一,统一达不到和谐的道理。总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优化课程内涵,推进其向科学、理性的道路行驶。

(三)有助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5]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看,大都采取理论说教的方式进行,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上课即使能够认真学习也是为了期末考试。要想摆脱目前教育的“功利化”,就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结合大学生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需要,挖掘并利用多种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针对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有效激发课堂的感染力与信服力。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肯定主体自觉,强调道德履践,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发挥体验式与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外实践,例如,可以利用节日或假期,开展重走抗联路、到贫困地区支教、义务植树等活动。通过切身体验与实践,升华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四)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做人的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它包括文化知识素养、道德情操素养、审美素养和人生境界追求以及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6]加强并有效开展对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激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面对今天网络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伦理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理想人格,特别是它所强调的天人合一、中和中庸、仁礼道义、修身养性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对思想道德的积极正面影响作用,将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并内化为个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与有序发展。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7]313因此,对于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抓住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构建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就显得尤为关键与迫切。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能满足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创新,又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展找到价值支点。但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7]313所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合理融入,既要秉承“扬弃”态度,又要创造性转化。但最为关键一点,要始终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教育为导向,兼顾其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与心理教育等基本属性要求。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中,“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适时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和推广评估工作。”[8]“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面向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8]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课程,涵盖广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能满足不同学生主体的需要。首先,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的特点,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体系,在教材编写上,要编写出既能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又能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教材,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能够反映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家国意识、仁慈爱物的关爱精神、崇德正心的人格修养等特点的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其次,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由于我国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具有内容深奥、形式优美、情感细腻、表现多样等特点,所以不妨把它们做经典案例,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新颖活泼的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做说理支撑;再次,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学科。基督教神学和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人的传统文化,至今他们仍然保存着神学院和古典学学科。而我们却没有以保存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一个专门学科,因此,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是非常必要的。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接受记者提问时,他就“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曾提出在校园文化里面,传统的戏曲、国画、书法,甚至包括中医药,都可以进。还包括传统体育,如武术、太极,等等。拓展校园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沃土、更好的氛围。校园文化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是塑造人的潜在力量,营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良好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操守,而且还能使他们无形中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培养完善的心理品质。所以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和领悟优秀传统文化,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是十分必要的。抓住重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清明节等),定期开展与之相关的主题活动,举办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的专题讲座、国学讲坛、文化沙龙、情景剧、古典诗词朗诵和知识竞赛等。同时,以社团为中心,成立文学书苑社、星火曲艺社、民剪社、书法社、棋社等,不定期开展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站等宣传平台,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与感召力。此外,高校也可以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积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学校建筑、历史名人雕像、文化广场、路标,甚至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都可富含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精心培育健康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

(三) 加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平台建设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已经触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开展网络文化活动,借助网络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作用,进而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地有声。如利用学校的公众号,在平台上开设国学专栏、读书频道等,可以定期推送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内容。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特点,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发表文章,也可以通过社区论坛、博客和BBS等渠道提出问题、答疑解惑,让网络真正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与创新的舞台。同时,还可以在学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网站,开辟文化专栏,定期上传《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精彩节目;开辟影视专栏,定期上传饱含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主题电影,推送关于礼文化的材料、故事和视频;开辟娱乐专栏,定期上传《梁祝》《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极具中国代表性和辨识度的音乐符号。创新宣传方式,拓宽传统文化学习渠道,努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四)提升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关于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8]“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8]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今天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具有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于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来说,要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自觉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努力探索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各高校也应充分注重这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有效组织从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进行相关的校外培训与交流活动,开阔教师视野。积极鼓励教师从事传统文化研究,推进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同时,各高校也应吸纳和引进一些技艺大师、民间艺人和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参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弥补高校从事传统文化教育专业人才不足的现状。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举止,身正示范,用自己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教育,促进学生健康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

(五)推动大学生通过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典籍与著作中,它也以各种物质和精神形式散布于中华大地上。因此,要组织广大学生到校外去参观孔庙、历史遗迹、博物馆、民俗馆、名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考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否内化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更要看其自觉的践行活动。为此,学校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如照顾孤寡老人,到贫困山区支教,参加社区服务,祭扫烈士陵园等。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实现角色体验,促进理性思考,有助于培养品质,锻炼毅力。也只有把知与行统一起来,才能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不是一个考古学意义的范畴,而是一个活的历史,不断生长着的民族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思想道德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协同育人的整体合力,进一步发挥文化育人与文化育德的优良传统,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也才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中华政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政治攀附”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