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与商人立的盟约,两百多年后救了国家
2020-12-10李竞恒
李竞恒
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在建立国家的时候,曾经与一起立国的商人们建立了一条盟约:“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
公元前627年,一支秦国军队悄无声息地行走在偷袭郑国的路上,这时他们经过了周王都城洛阳,已经来到了滑国,距离郑国都城只剩下一百多公里,如果不出意外,他们很快便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毫无防备的郑国。
这时在附近有一位郑国的商人叫弦高,他正带着商队,准备牵牛到西面的周王都去卖。当他得知这是一支即将偷袭自己祖国的军队时,在吃惊了片刻之后,便迅速作出决定:伪装成郑国的使者,将自己所有的十二头牛全部献给秦军,让他们认为郑国早已做好了准备。果然,秦军将领信以为真,接受了“郑国使者”的礼物,而弦高则迅速派人回国报信。
郑穆公听闻后,派皇武子前往驻扎在郑国的秦国三大夫客馆,告诉他们已经知道了秦国的图谋,于是这三位秦大夫分别逃往了齐国和宋国。而负责千里偷袭郑国的秦军,在吃了商人弦高这位“使者”送来的牛肉后,感慨“郑有备矣”,于是“吾其还也”,怏怏地回去了(《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郑国商人弦高舍弃自己财产,也要拯救祖国的事,并非故作姿态,郑国商人特别爱国,这源自于郑国特别尊重和保护商人的财产。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在建立国家的时候,曾经与一起立国的商人们建立了一条盟约:“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左传·昭公十六年》),意思是只要你们商人不背叛国家,那么国家就保证不强买你们的商品,也不会强行索取或抢夺。你们有怎样的巨额财产,都与国家和官员无关,国家的存在,就是保护你们的财产。这一契约,在日后对保护郑国商人财产权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而正是因为郑国商人的财产能得到国家的保护,因此他们也特别爱国,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依靠保护自己财产的祖国,才能通过勤劳积累致富。
公元前526年,距离郑桓公和商人订立建国盟约已经两百多年了,但郑国仍然坚守这古老的财产权盟约。这一年,势力强大的晋国权臣韩宣子向郑国商人索要一件玉环,并向郑国国君施压,让他去催促商人交出这一财物。面对压力,郑国执政官子产以“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为理由回绝了。韩宣子又向商人强行购买玉环,这位商人说,这事必须向国家的执政报告。于是,当韩宣子再次向子产施压时,子产搬出了两百多年前先君和商人的盟约,强调了商人与国家的契约,国家有义务保护商人的财产权,否则“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最后,韩宣子只能放弃强买的打算。子产坚持了郑国的古老盟约,守护了商人财产,他能“养民”的德性,受到了孔子的高度评价,认为他是“惠人也”(《宪问》),“其养民也惠”(《公冶长》)。
郑国立国数百年,能坚守君主与商人达成的古老盟约,保护他们的财产,因此郑国商人也热爱自己的祖国。郑国商人的财产得到保护,因此社会地位较高。《左传·成公三年》记载,晋国的正卿知 在邲之战中被楚国俘虏,有“郑贾人”试图将他藏在要贩运的丝绵“褚”中带走逃离,但还未行动,楚国人就将知 放回去了。知想报答这位郑国商人,商人却说“吾无其功”,因为知 是楚国人放的,自己没帮上忙,便拒绝了赏赐,又到齐国去做生意。从这里也可看出,郑国商人很讲究诚信,讲究无功不受禄。此外,他们经常参与国际间的政治活动,也说明社会地位不低,有一定道义和理想的观念。显然,只有长期生活在一个财产得到良好保护的社会,才会养成这样的品德和趣味,所谓仓廪足而知礼仪。
放眼世界各国,保护商人财产和尊重商人的社会,反过来也会得到商人衷心爱戴与高度认同。中世纪以来的威尼斯共和国,不但在本国保护商人利益,而且保护商人在海外的投资与经营,既收获了商业繁荣,也获得了商人们对共同体的高度认同。近代英国尊重私有产权、保护商人,以国家力量保护自由贸易,全世界都有英国商人的身影与利益,成就了“日不落”帝国。
(作者系大学老师、历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