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通过绘画心理“看见”幼儿的情绪

2020-12-10李利群熊洪易欣月

幸福家庭 2020年17期
关键词:看见画者社会性

李利群 熊洪 易欣月

儿童绘画作为一种载体,它是儿童表达自我的有效途径,也是家长走进儿童内心的桥梁。心理学家Ley认为:“一个人不能用左半球的钥匙去开右半球的锁。”因此,绘画心理学可以解决父母教育孩子时无方向、无工具的难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儿童绘画是一种图形表达,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儿童心里世界的“认知地图”。儿童绘画不但可以描绘儿童认知的过程,而且能反映出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注重个体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探索自我,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需要个体自我觉察、互动表达、评估变化。

游戏体验——觉察情绪和

社会性发展

小朋友还不知情绪为何物,就已经会运用情绪适应周围的世界了,所以情绪是有功能的,是值得我们“看见”的。家长如何“看见”孩子的情绪?立体画游戏体验可以打开亲子沟通的新思路。

具体玩法:家长与孩子各选择一种颜色的轻黏土,用黏土创造一个代表自己的立体造型,当作自己的棋子,然后石头剪刀布,赢了的人放入自己的棋子,轮流开始九宫格的游戏。九宫格游戏的规则类似于三子棋,不同的是,在下棋的同时,自己的棋子放入某一个格子中,就要表达对应格子的这种情绪和你(玩家)的故事。

实践结果显示,在这种亲子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不仅可以回顾并觉察自己的情绪,还可以在认知层面了解到不管是消极情绪还是积极情绪,两种情绪都是平等的,儿童可以通过立体画九宫格的游戏用放松的形式接受这种情绪。

故事创作——表达情绪和

社会性发展

家长准备动物图集若干张,父母和孩子组成小组进行游戏,每人手中选有动物图集10张作为角色卡片,表情包图集10张作为情绪卡,小组组员轮流发言,每次发言时选择一张自己手中的角色卡和情绪卡,进行故事串编(根据儿童年龄大小决定小组成员间的语言是否需要逻辑联系)。

实践结果显示,大龄(8~10岁)组的孩子容易联系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表达情绪,小龄阶段的孩子(6~8岁)会简单地将情绪与主体联系起来。动物卡片能提高孩子的兴趣,表情卡片帮助孩子将情绪可视化,并在某个时刻将情绪语言化,这种情绪体验的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孩子对情绪的认知与评价。

情绪日记——评估情绪和

社会性发展

为了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除了上述两种绘画相关的游戏,仅仅通过纸笔的绘画互动也能起到评估作用。画画主题可以是房—树—人组合图、我眼中的妈妈、我们一家人等。房—树—人组合图测试既可以作为考察绘画者智力的辅助工具,又可以考察绘画者人格的完整度,还可以考察绘画者对家庭、亲情的态度和看法,考察绘画者对待自我成长的看法及某些无法自我表达的信息。

以下案例的绘画主题是房-树-人组合图、全家福、自由绘画。通过在不同时间维度“绘画日记”的收集与探讨,可以根据绘画特征在时间位移上的变化,发现画者的情绪变化和社会性发展的痕迹。

案例一:

画者信息:男孩,8岁,进入小学后情绪暴躁,常常与同学和家人发生肢体冲突。有一次在学校,由于和同伴的小摩擦,对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发生了攻击行为,平时在人际交往中喜欢正话反说。

画者第一次画画时,主题是房—树—人组合图,画者开始并不愿意画,经过家长“你想画什么就可以画什么哦”的引导后,孩子画了一幅画(图1),描述说:“这是一个战斗房,有很多导弹,可以将人射死,房子还可以射向天空。”

孩子画完这幅画后,家长扮演倾听者的角色,认真地听着孩子描述房子的特点,不予评价。

2019年5月12日是母亲节。家长想让孩子画一幅画送给自己,主题是“房—树—人组合图”(图2),房子和树的位置在画面中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房子变大了,树也变大了。孩子描述说:“中间有一个无人机导弹……”

2019年的六一儿童节到了,又是一个促进亲子沟通的好日子,不喜欢画画的孩子也会顺应节日的快乐,享受自己与画笔在一起的时光。这一次的主题是画一个自己想画的画面。孩子的画面跟以往的构图非常相似(图3),但是让人大吃一惊的是画面的中间位置出现了一个带爱心的礼物。

案例二:

画者信息:男孩,4岁,二胎弟弟诞生后情绪暴躁,常常用“不”等言语表达逆反心理,并对弟弟有言语和行为攻击。

孩子第一次画了这幅画(图4),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后,这位焦虑的妈妈非常惊喜。

妈妈说:“我真的没想到孩子会画一张全家福,我以为他非常不喜欢这个家,我以为他不喜欢弟弟,我以为他真的对这个弟弟一点感情都没有,原来是我误会他了。”这位妈妈还说:“孩子着重绘画了我的眼睛,他觉得妈妈的眼睛很漂亮,我很感动。”

2019年3月2日,画者这次把自己画得很大(图5),离爸爸妈妈和弟弟有一点距离,他说:“爸爸妈妈在跟弟弟玩儿,我就自己一个人玩飞机吧。”妈妈看到这里非常感动,发现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好像在悄然发展,虽然眼睛里还是关注着爸爸妈妈和弟弟玩儿的情景,但是自己也是笑着玩自己的玩具。这位妈妈说:“孩子好像长大了。”

2019年11月20日,画者说这幅画(图6)的名字是:我和弟弟。“蓝蓝的天空,青青的草地,我和弟弟在特殊的泥地里玩挖土机。我可以单手举起弟弟,这个泥地可以踩,很安全。”画者画出了开心的嘴巴、天空与草地,可以感觉到画者的手足之情更加深厚了。

综上两个案例所述,孩子的第三种语言——绘画,强有力地帮助他们表达了无法在认知层面描述的状态和成长,在个体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转折点起到了“被看见”的作用,视觉化的效果让亲子双方达到了有效的认知转变,促进了幼儿情绪和社会性健康发展。家长应借助孩子的绘画日记,在孩子动态的成长中打破成人视角,看见孩子、理解孩子。

在儿童情绪发展的科学养育中,家长和儿童利用的绘画工具可以简单高效地对情绪的发展进行可视化的觉察、表达以及评估变化,儿童绘画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陈鹤琴在《儿童心理之研究》中写道:“凡属人都有图画之贡献,凡属儿童都有绘画之兴趣,绘画是语言的先导,表示美感之良器。要知儿童的心理,不可不研究儿童的绘画。”

(作者单位: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宜春市袁州區洪塘小学)

猜你喜欢

看见画者社会性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蒙马特与798
撕画
显微摄影师:带你“看见”惊艳的“微距世界”
重新“看见”你
请尊重美术家的劳动成果——敬告随便就开口向书画家索画者
一款可以帮助盲人“看见”的墨镜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画者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