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支撑“印太战略”的“协同作战能力”系统

2020-12-10吴敏文

军事文摘 2020年12期
关键词:印太战略印太传感器

吴敏文

2020年8月19日,美国海军主战舰载机F/A-18E/F“超级大黄蜂”的设计生产商波音公司,在马里兰州帕特森河海军航空站进行滑跃式起飞试飞。由于印度是“印太战略”美、日、印、澳四国中,第二个拥有航母而且是舰载机滑跃式起飞航母的国家。波音公司此举,随即被视为美军正为美、印海军舰载机在对方航母上起降做准备。

美国明确针对中国的“印太战略”是一个联盟战略,各主要参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宏观协调与合作显而易见。然而,在军事领域,由于现代战争是多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不仅在一国内要三军联合,而且盟国军队之间也要联合。那么,多国军队的军事行动,靠什么实现一体化联合?“粘合”多国、多军兵种作战力量与平台的深层链接是什么?

“印太战略”需要“协同作战能力”系统的支撑

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和政治家布热津斯基说:“美国在全球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由一个覆盖全球的同盟和联盟所组成的精细体系支撑的。”“印太战略”就是一个为了维持美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而组建的,主要由美、日、印、澳等国组成的联盟体系战略。美国现政府上任以来,“印太战略”的推进力度空前加大。

2017年11月,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展开他上任后的第一次东亚之行中,在日本和越南等国的讲话,分别提及“自由而开放的‘印太地区”和“美国在这一地区保持领导地位的必要性”。2018年5月30日,为了适应“印太战略”的需要,美国将总部设在夏威夷珍珠港的太平洋司令部更名为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

2019年6月1日,美国国防部发布关于“印太战略”的首份权威文件《印太战略报告》,系统分析了印太战略格局及其趋势与挑战,从做好准备、加强伙伴关系、建立区域化网络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保持美国地区影响力的途径;强调美国必须“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寻求和平,与盟友和合作伙伴共同承担责任以防范共同威胁”,以及“我们的同盟及合作伙伴是实现和平与交互作战的力量倍增器”。

2020年6月11日,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高票通过了总额7405亿美元的“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这一法案特别单列“太平洋威慑倡议”基金,2021财年拨付16亿美元,此后在2022财年—2026财年再投资184.6亿美元。总投资超过200亿美元的款项,主要用于提升驻太平洋地区美军的导弹防御能力、增强印太地区美军的前沿部署态势和加强印太同盟和伙伴关系,提升与伙伴国军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性和信息共享、信息支援能力。

与此同时,2020年4月10日,日本防卫研究所发布年度更新的《东亚战略概观2020》,大肆渲染“日本必须在‘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构想下维护和加强开放的海事秩序”。7月14日,日本发布2020年版《防卫白皮书》,对周边局势评估结果极为负面,为强化日本防卫力量以及加强美日同盟渲染不安气氛,制造紧张氛围。对此,俄罗斯方面认为,在美国的放任和纵容下,日本和平憲法已经无法约束日本增强实际国防能力,“对华盛顿来说,日本是对抗中国与俄罗斯的前沿阵地。”

2020年7月1日,澳大利亚国防部发布《2020年国防战略更新》,将印度-太平洋地区作为未来国防规划重点方向,提出从印度洋东北部到东南亚,再到巴布亚新几内亚和西南太平洋的周边地区,是澳大利亚最直接的战略利益区,也是澳大利亚与盟国开展军事合作的地区。

综观美、日、印、澳以上规划与部署,可见“印太战略”不仅在宏观上已从合作意愿走向协调一致,而且从战术、技术层次开始密切的合作。其突出表现是强调盟友之间的合作和协作,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各国不约而同提到“协同作战”和“协同作战能力”,并将其界定为“力量倍增器”。

对美军而言,“协同作战能力”不是一个语义的、宏观的、笼统的描述,而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系统和装备。美军不仅已经将这个系统装备本国陆、海、空三军作战平台,而且开始在日本、澳大利亚等盟国军队的作战平台上陆续部署和安装使用。

“协同作战能力”系统的功能

“协同作战能力”的英语是“Cooperative Engagement Capability”,简称“CEC”;也有将其译成“协同交战能力”的,但译成“协同作战能力”的居多。

“协同作战能力”系统的出现,源于现代海战的需求。现代海战中,航母战斗群的防空体系面临全新挑战。舰队所面临的威胁不再局限于飞机投掷的炸弹和鱼雷,还有敌空中、水面、陆地发射的各种精确制导弹药,包括智能化弹药和超高超声速导弹等,这些威胁使航母战斗群的防空体系必须在复杂形势下快速反应。而航母战斗群中的单个预警探测传感器,各自的探测侦察能力存在性能、方式、地域、范围、速度、精度等局限。例如,以单独方式使用E-2鹰眼和宙斯盾驱逐舰上的雷达,探测和跟踪从飞机到巡航导弹、弹道导弹等各种目标时,散射效应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会降低探测和跟踪质量。对于具有超高速和低可观察特征的重要威胁,不能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连续跟踪,进行规避或是摧毁,后果无疑是灾难性的。

“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在美军各军兵种的推广应用,能够将分布在陆、海、空、天多维作战空间的各种预警探测、情报侦察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武器系统有机结合,使战场态势高度共享、部队协调同步、作战行动快速实时,从而实现整个作战体系的整体作战效能的质的飞跃。概而言之,“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首先,为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提供传感器网的“无缝”链接。传感器网是一体化作战体系的神经末梢,是所有战场态势感知的信息源头。为指挥员提供高度透明、连续不断的战场态势信息,传感器网至为关键。“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可将分布在陆、海、空、天的各类专用侦察设备和各种武器平台上的嵌入式侦察设备等联成网络,使任务部队克服任何单个传感器的局限,实现信息高效共享的有效工具。

其次,为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提供战术信息共享。美军为战术信息共享发展了多款战术数据链,例如海军使用的Link-11和三军通用的Link-16等。但Link-11仅限于海军作战平台,Link-16虽然三军通用,但传输的信息极为有限。而且,它们传输的是来自本平台传感器并经过处理后的结果数据。“协同作战能力”系统不仅可装备各军兵种作战平台,而且它传输的是传感器直接获取的数据。这就使得“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在信息共享的效率上和速度上都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协同作战能力”系统的每套装备由封装在一个加固机箱里的30台摩托罗拉68040处理机组成,并包括一整套复杂的算法和程序,为大量的数据融合提供强大的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通过共享传感器数据并在每套系统中设置处理机阵列,实现传感器数据在各个平台的同步处理。从而,在毫秒级时延内,完成数据融合和数据分发,以实现战场网络众多平台之间的高度协同。

最后,为一体化联合作战提供协同打击能力。“协同作战能力”系统使战斗群中各作战单元以极短的延时共享其他作战单元获取的传感器目标数据并进行同步处理,使整个作战体系中的各个平台能够实时地协调动作,选择处于最佳阵位的武器和弹药对目标进行打击。战斗群中的某一作战单元即使自身的雷达并没有掌握目标诸元数据,也可以根据来自网络的其他传感器探测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对目标实施攻击,实现真正的“超视距攻击”。

“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大大扩展了作战平台和作战体系的探测范围,提高了目标发现和跟踪快捷性、准确性,改善了识别能力,为指挥员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战场态势信息,缩短了从发现到摧毁之间的时延,从而扩展作战空间,实现超视距打击,同时也提高了区域、局部和作战单元的自我防御能力。

“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在“印太战略”中的作用

通过在美陆、海、空三军平台装备“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实现美军内作战平台共享传感器数据和战术态势信息;通过装备盟国军队作战平台,实现在美军与盟军之间作战平台级的传感器数据和战术态势信息共享,实现作战平台与单兵层级的信息共享和一体联动;从而达成美军所追求的,使“协同作战能力”系统成为美军和盟军联合作战的“力量倍增器”。

“协同作战能力”系统主要由美国海军于1987年开始研制;1995年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测试,即用“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将艾森豪威尔号核动力航母、2艘宙斯盾巡洋舰、1艘两栖攻击舰以及P-3侦察机联成网络,对包括目标综合航迹的生成与目标敌我识别、远程数据在本地火控系统中的应用、强电子干扰环境下的目标信息获取,以及近实时的数据通信等各项系统功能进行了成功的验证。据此,美国国会和国防部决定将“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应用范围由海军扩展到陆军和空军。

美海军继在给宙斯盾巡洋舰安齐奥号与圣乔治号装备“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并形成作战能力后,相继在艾森豪威尔号航母,黄蜂号两栖突击舰,休城号、维克斯堡号导弹巡洋舰上安装了该系统。从2000年开始,美军陆续装备主要的水面舰艇、其他美军航母和E-2C舰载预警机。迄今,美国海军的现役航母及两栖攻击舰等主要战舰,空军主要作战飞机及陆军的重要平台与设施,已分期分批安装了该系统。

为适应“印太战略”的需要,美军加速在澳大利亚和日本等盟国军队的主战平台安装和部署“协同作战能力”系統。澳大利亚基于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在军事上一直紧密追随美国,也是“印太战略”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澳军成为最先部署和安装“协同作战能力”系统的军队,也就不足为怪。

2017年12月,美军开始在澳大利亚海军的霍巴特级驱逐舰上安装“协同作战能力”系统。2018年11月,安装了“协同作战能力”系统的霍巴特级驱逐舰的首舰霍巴特号和二号舰布里斯班号,在南澳大利亚海岸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在当年的夏威夷演习期间,澳大利亚海军的霍巴特号与美国海军伯克级驱逐舰约翰芬恩号通过“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建立了安全的数据链接,两舰共享了来自传感器网的目标跟踪和火控数据,验证了美、澳海军通过“协同作战能力”系统联合作战的可行性。

迄今,澳大利亚军队安装了“协同作战能力”系统的平台包括海军的第三艘霍巴特级宙斯盾驱逐舰、猎手级护卫舰,以及空军的E-7A预警机和陆军防空反导系统等。

日本海上自卫队是第二个获得“协同作战能力”系统的美盟国武装力量。2018年,日本海军自卫队的DDG27型驱逐舰摩耶号下水,搭载“协同作战能力”系统成为该舰最大的亮点,它使得此舰能与美军共享陆、海、空、天传感器网情报,战时与美海军第七舰队联合作战。此外,日本空中自卫队购自美国的F-35A隐身战斗机出厂即装备“协同作战能力”系统,目前正加紧在E-2D预警机、海上自卫队的宙斯盾驱逐舰等加装这一系统。

由于印度与俄罗斯之间的长期盟友关系,以及在装备种类和水平上的差异,目前尚未有印军平台加装“协同作战能力”系统的计划或事实。但是,印度在“印太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美国遏制中国力度的加大,拉拢和与印度发展军事合作的意图日益明显;但是,印度是一个人口和政治、经济、军事大国,具有自主的外交选择和利益关注,尚未做出铁心加入“印太战略”的决定,是否装备“协同作战能力”系统进入美军网络,既有政治问题也有技术障碍,究竟如何发展,尚待后续观察。

总的来说,“协同作战能力”系统作为支撑以美国为主导的“印太战略”的深层纽带,不仅可以将美国陆、海、空、天作战平台,而且可以将盟国军队作战平台,纳入统一的OODA(观察、定向、决策、行动)循环和“从发现到摧毁”的网络之中,实现作战单元和平台一级的一体化联合作战。说“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决定美军与盟军联合作战的程度与深度,绝非过甚其言。至于其与“印太战略”的关系,从该系统于2000年开始大量装备美军,到2017年开始装备盟国军队,与美国大力推进的“印太战略”在时间点上如此高度契合,绝非偶然。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美国正在加大投入,除专项“太平洋威慑倡议”基金之外,在美国“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所列的“联合兵力杀伤”专项,投入达58.5亿美元,用于“在西太地区岛屿分散部署一支具有精确打击网络、生存能力强的联合作战部队,在第一岛链部署陆基反舰和防空导弹系统;在第二岛链部署一体化防空反导系统”。对于“联合兵力杀伤”,“协同作战能力”系统是不可或缺的。

责任编辑:彭振忠

猜你喜欢

印太战略印太传感器
拜登政府“印太战略”解析
美版“印太战略”越来越现形了
DEP推出量产内燃机传感器可提升效率减少排放
印太战略:深化与勾连
跟踪导练(三)2
警惕印太战略“实心化”
光纤与光纤传感器
参不参与“印太战略”?韩国一天三改口
安倍要拿“印太战略”遏制中国?
用传感器重现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