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感知能力的培养

2020-12-10李英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有效性小学数学

李英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背景下,良好的数学感知能力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它决定着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从情境创设、素材选择、实践操作与感知体验等方面,对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做了一些分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感知能力;有效性;小学数学

感知是指人的感觉和知觉的结合,感觉是知觉的前提,知觉是两者的融合。它是一种属于心理活动范畴的生理现象,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始,又是心理活动开启的基础。数学感知一般是指对数学现象的特征、关系以及结构的感知,常以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呈现 [1]。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形成一般会经历“感知——表象——抽象”的过程。当前不少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象与抽象能力,而忽略了最基础的感知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感知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能力及数学思维形成的核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可感知的因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感性认识,获得数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一、因材施教,创设合适的感知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参与知情共融的教学活动,能形成具有显著情感倾向的数学感知。小学数学感知并非是一项被动而单一的活动,而是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意愿融入教学情境,感知数学生命力的活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爱好、认知结构和生活需求等创设适合学生感知发展的教学情境,营造温馨、融洽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数学感知的激情。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创设不一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产生不一样的感知。如针对农村学校的学生可创设“种子发芽”的教学情境,而针对城区学生则不适合这样的题材作为感知情境教学。

案例1:“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

师:同学们喜欢看篮球赛吗?

生:喜欢!(兴奋地回答)

师:大家看看这是谁?(出示照片)

生:姚明!(情绪有点激动)

师:现在来看看姚明在NBA比赛中前两个赛季罚球命中率高达80.5%,这个数据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数学中的新朋友——百分数。(学生都兴致盎然地期待下面的课程)

……

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创设合适的感知情境,瞬间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一旦学生形成积极的参与意识,接下来的教学效果将不言而喻。若教师只凭自己满腔的热情,吐沫横飞地讲授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将难以达成培养学生感知能力的目标。

二、甄选素材,选择合适的感知内容

所有的数学现象、定理或概念等均源自具體、真实、可触感的生活素材,学生对数学素材进行感知、抽象、归纳、推理而获得数学概念。选择典型的感知素材,能帮助学生构建真实、全面的数学感知,决定着抽象概括后生成的概念水平 [2]。同一数学概念就拥有真假虚实、各式各样的素材,究竟选择哪一种素材作为课堂教学感知的对象,需要教师吃透概念的本质,选择在内容上具有一定宽度的素材,才能引导学生产生更为准确、全面的数学思考。

案例2:“倒数”的教学。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乘,积为1,是倒数的本质特征。因为这两个数没有作特别的说明,也就是可以任选两个数相乘,只要是积为1就可以。教师可先选择一些不是特别典型的而又是学生所熟悉的两个数相乘,如0.5×2=1,0.6× =1,1×1=1,等等,这里呈现了学生所熟悉的整数、小数和分数,它们相乘得出积为1的结果,那么这两个数也就是互为倒数。这种选材方法具有一定的宽度,又能体现选材内容的典型。若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仅仅呈现以口算为主的式子,如 × =1, × =1, × =1,等等,这类互为倒数的分数乘法,学生很容易以偏概全地认为互为倒数的两个乘数必定是分数,从而陷入思维固化的狭隘认识,影响对倒数概念的真正理解。

教师对教学素材的选择决定了学生的视野度,有宽度的教材能帮助学生更广泛、更全面地深入了解数学概念,构建正确的认知结构,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

三、实践操作,倡导合适的感知方式

有句俗语说:“听过的话很容易忘掉,看过的事基本能明白,而亲自操作一遍的事情则能达到理解的程度。”学生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多种多样,唯有亲历实践才是获得丰富经验的最佳途径。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操作,在实操中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系统,多角度地参加数学活动,感知数学过程和思想,从而获得深刻、独特、鲜明的活动经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3]。

案例3:“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

师:学校即将带领大家去人民公园春游。

生:好哟!(欢呼一片)

师:现在我们一起给春游活动设计一个购票计划,看看哪种方法更省钱。参加春游的教师有25人,学生有207人,门票的成人价格是30元/人,学生价格是15元/人;团队30人(含30人)以上的优惠价是20元/人。根据景区购票规则,我们怎样购票比较省钱?

生1:教师和学生分别买票:25×30=750(元),207×15=3105(元),750+3105=3855(元)。

生2:所有人都买团体票:25+207=232(人),232×20=4640(元)。

生3:所有教师和5名学生购买团体票,其他学生购买学生票:25+5=30(人),207-5=202(人),30×20=600(元),202×15=3030(元),600+3030=3630(元)。

……

教师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强化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深化了学生对这类题型的理解与掌握。学生通过对春游购票活动的实际操作,选择了更实惠的购票方法,对平均数有了更深刻的感知。这种实操训练锻炼了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又促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理财意识。

四、亲历过程,形成良好的感知体验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是学生亲自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学生参与度越高,感知体验越丰富,课堂教学效果越好。教师给学生充足的空间与时间,带领学生亲历数学现象形成的过程,由传统的教转为学生主动地学,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达到“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通过细致地观察、猜想、实验、归纳、推理、验证等活动,感知数学内容的再创造过程,形成有厚度的感知体验。在课堂上,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与探索,根据感知体验形成自己的数学思想。

案例4:“认识克与千克”的教学。

教材的要求是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物体的重量,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克与千克”的概念,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手感知一瓶水、一支铅笔或一个苹果的重量,但对于克与千克的认识还不够。教师可先带领学生认识各种测量重量的工具,比如各类秤、天平等,学生对天平和秤有了一定认识以后,再称量实物,效果就大不一样。例如,用天平称量一个苹果的重量,再将砝码替换成鸡蛋,学生立马就明白了一个苹果与一个鸡蛋孰轻孰重,它们之间大约存在怎样的关系,一个苹果约等于几个鸡蛋,一个鸡蛋大约是多少克等问题;或使用杠杆秤测量体重,通过对比自己的体重与同学的体重,感知千克的内涵,形成对千克的体验。

数学的学习需重视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体验是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一种认知活动。学生在操作中动手,实践中动脑,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現象形成的过程,能激发潜能,获得学习数学学科的积极情感。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感知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素材的选择、学生亲历实践操作过程等,驱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体验,这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实现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数学感知活动形式多样,只要明晰感知方向,突出学科特性,不断积累数学经验就一定能形成较好的感知能力,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卢少丹.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 当代教育,2017(03).

[2]  吴立宝,康岫岩. 学习方式的五个转变[J]. 教学与管理,2015(12).

[3]  洪登生. 感知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导学,2011(36).

猜你喜欢

有效性小学数学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