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山含泪祭公仆 沂水呜咽送亲人

2020-12-10陈萱

阳光 2020年12期
关键词:第一书记村民工作

陈萱

下笔之前,我打开了刘建光在今年6月份发过来的一份个人简历:刘建光,男,1971年6月出生,山东临沂人。1991年12月参加工作,199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我逐字逐句地往下读着,却猛然想到,今后在这个简历上,将永远地添上一句话:2020年7月7日,刘建光因彻夜工作劳累过度,倒在扶贫一线,年仅49岁……

在刘建光生前最后一天的工作笔记中,详细记录着当天的工作内容和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其中包括刚刚结束不久的村两委座谈会,也正是这次开到晚上10点30分的会议,成为了刘建光留给世间的最后记忆。

2020年7月7日清晨,刘建光的搭档、同任费县四十里堡镇洪沟村第一书记的郭圣刚结束了晨练回到宿舍,看到刘建光房间的门还在紧闭着,他感到有些奇怪,因为他知道老刘是个习惯早起的人,可现在都快七点了还没露面,他禁不住轻轻敲了几下老刘房间的门,仍旧没有动静。“兴许是昨晚开会太晚太累,睡得太沉了吧?”老郭一边纳着闷一边回到自己的房间,又过了大约半个小时,仍旧没听到刘建光有任何动静,这太反常了,于是,老郭坐不住了,他再次走到刘建光门前敲了几下,然后推开了房门……这一看,老郭傻眼了——刘建光正斜靠在床上,早已没有了意识,旁边是头天晚上开会研究的文件合同、笔记本电脑,还有写了一半的工作笔记……

据郭圣刚回忆,7月6日晚上,他们跟村两委开会研究讨论《沂水县四十里堡镇洪沟村扶贫就业加工车间建设项目承包合同》以及村民种植除草的一些欠款问题,会议直到22点30分左右才结束,回宿舍的路上俩人还又讨论了一路,到了宿舍看时间不早了,刘建光便催促郭圣刚先去休息,自己再看会儿合同,整理一下审核资金付款明细,以便第二天到镇上汇报顺利完成结算。没想到一早起来却看到这样一幕,惊慌失措的郭圣刚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令人遗憾的是,在沂水中心医院抢救了一个多小时仍没能挽回刘建光的生命……家中还有尚未出嫁的女儿、青梅竹马的妻子、年过古稀的老父亲,他没来得及跟他们道个别,甚至连最后一眼都没能见到他。将自己的最后一口气、最后一分钟都留在了沂水县洪沟村——这片他出过力、洒过汗的土地上。

一、吃苦拼搏为公

刘建光成长在一个矿工家庭,他的爷爷、外公都是干了一辈子煤矿工作的老煤矿工人,父亲、岳父、叔叔都在煤炭系统任职,他的妻子、弟弟、妹妹,再到女儿也都进了煤炭系统,真正是一家四代矿工。也正是这种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使他从小就养成了一种吃苦耐劳、踏实勤奋的品格。刘建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家老少四代都在临矿工作,我不能给家里老人丢脸,更得给孩子树个好榜样。”有时还会用略带调侃的口吻说:“我为临矿献青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虽是一句调侃,却是实话。同时,家里长子的身份又给了他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青梅竹马的妻子漆晓莉这样评价丈夫:“他是一个喜欢带头的人,喜欢被人簇拥,更喜欢照顾别人。”因此,无论是在上学期间还是工作以后,刘建光的身边总是有很多人围着他、追随着他,人缘好得不得了。

刘建光从小家庭条件并不差,但优渥的生活并没有使他变得骄纵纨绔、贪图享受,恰恰相反,在他的身上看到的是沂蒙汉子特有的质朴、宽厚、实在、奉献的品格以及煤矿人能吃苦、敢拼搏、不服输的精神。工作以来,无论是外派还是驻村,再苦的环境、再大的困难都遇到过,刘建光不但从无抱怨,有时甚至是“自讨苦吃”。这对生长在农村或过惯穷苦日子的人来说,也许是习以为常,但对于从小养尊处优、没吃过多少苦的人来说,需要克服的,却不仅仅是习惯上的不适应。

2002年,集团公司在兖州成立了煤炭运销公司。刘建光等十余人作为先头部队来到了陌生的地方零起步开展工作。也就是从这一年起,他离开了家乡,离开父母、妻子和年幼的女兒,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派驻外地的工作模式。

来到兖州,从找客户、跑市场、联系运煤车辆、回收煤款、处理地方关系等工作做起,每一项工作刘建光都亲力亲为,作为办公室主任,他还要负责公司几位年轻人的吃饭、住宿等后勤保障工作,为了节省经费,也为了能让大家吃得更健康可口一些,他就自己买菜做饭给大家吃,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几位年轻人每次谈起刘建光都充满了敬重。在煤炭运销工作刚刚步入正轨的时候,刘建光又被派到了德州市齐河县负责鲁北公司的筹建,从做环评报告、安评报告到跑土地手续、铁路专用线、外购煤销售,从到黄骅港、曹妃甸港学习翻车机技术到去张家口煤炭储配基地学习地下输煤,从鲁北煤炭配送基地所在的潘店镇十里雾村到天津的铁路第三设计院、济南铁路局、聊城的邯济铁路公司,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田传宇曾和刘建光在齐河县共事过一段时间,回忆起和刘建光一起工作时的情景,他感触颇深。

2010年6月份,田传宇被调到鲁北公司筹建处跟随刘建光工作。当时的筹建处并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只是暂时借用了当地建设银行的两间办公室。由于办公室闲置已久,颇为陈旧,设施简陋,不仅没有配备空调,甚至连电风扇也没有。夏天到了,几个工作人员便向刘建光建议配置空调,刘建光却说,咱们现在什么成绩都还没干出来,不能随便向公司要待遇、提要求。就这样,包括刘建光在内的几个工作人员就在大汗淋漓中度过了一个艰难的夏天。有时建行的人偶尔路过这个没有空调的办公室,会关心或调侃地问候他们一句:“你们可真撑热啊!”就这样,一直到第二年田传宇离开鲁北公司筹建处,办公室里也没用上空调。

当时的鲁北公司筹建处没有食堂也没有厨房,几位工作人员的午餐、晚餐基本都是靠“打游击”,经常是在包子铺、烧饼店、拉面馆解决。其实当时总公司给了筹建处一些经费自主权,但是刘建光却说,越是公司领导相信我们,我们越不能胡乱花钱,等基地建好了,我们就能建食堂了。田传宇开玩笑说,那时候我总是盼着有客户或者地方部门的人来我们公司,那样我们就能趁机改善一下生活。有一次,田传宇他们陪刘建光一起外出考察,到北京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本想找个酒店住下,可是一问酒店价格没有低于400块钱的,刘建光当即就说,我们再辛苦一下,赶到廊坊住吧,一晚上能省800块钱呢,就这样,他们又开了几十公里赶到廊坊住了一宿。

为了配合齐河县国土局做好鲁北基地用地的丈量工作,刘建光和几个同事一起和国土局的人员在鲁北基地所在的庄稼地里一遍一遍地丈量土地。那时正值烈日当头,玉米秆有半人高,走在玉米地里胳膊都被拉得生疼,脚下也是一步水一步泥,一不小心就会滑倒。田传宇曾劝刘建光没必要亲自量地,刘建光回答,量地不是小事,差一公分都不行。就这样,占地1000畝的鲁北煤炭配送基地用地,在刘建光寸土必争的努力下终于定型。

刘建光从不怕自己吃苦,但作为筹建处的负责人,看着手下几个年轻人也陪着自己一起吃苦的时候,经常于心不忍,他有时会拍拍田传宇的肩膀,愧疚地说:跟着我受苦了!当时还年轻的田传宇也颇有些不理解,可后来再想,跟生活上吃的这点儿苦比起来,刘建光身上所担负的工作压力可比他们想象的多多了。

2011年初,筹建处收到了铁道部下发的《关于给鲁北煤炭配送基地预留铁路专用线接口的批文》,也就是说鲁北基地能够建设自己的专用线了,这对于基地日后的运营规模和长远发展都具有决定性意义。收到《批文》的时候,刘建光高兴得像个孩子,跟几个同事说咱们今天得给公司领导报个喜,然后好好庆祝庆祝,兴奋得就像自己的喜事一样。那天他喝醉了,是幸福的醉了、开心的醉了。然而没有人知道,为了得到这一纸批文,刘建光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公司领导收到这个《批文》之后也惊呆了,因为铁道部的批文可不是那么轻易就给下发的,当初,所有同事包括集团领导都觉得这件事十有八九是办不成的,可刘建光硬是凭着自己的真诚、韧劲和专业的能力,打动了铁道部,为公司拿下了这一条至关重要的铁路专线。

刘建光把公司的事情当成了自己的事情一样对待,一样付出,一样全力以赴,也一样为之高兴。刘建光调走之后,每次田传宇路过鲁北公司都会拍几张照片发给他,因为这是他洒过一把把汗水、踏出一串串脚印的地方,是他亲手建立起来的项目。看到鲁北公司一天天壮大,刘建光发自内心地高兴,当他看到火车拉着煤炭行驶在他亲自跑下来的铁路专用线上时,他意味深长地说,当时吃的苦、受的累都值了。

2002年刘建光被派到兖州工作时,女儿刘琪才上学,没有周末,只能趁出发来临沂的时候才能回家看上一眼,有时甚至连回家的时间都抽不出来,最长的一次,整整三个月没有回过一次家。多年以来,孩子上下学的接送、两边老人的照顾全落到妻子漆晓莉一个人身上,由于在煤炭系统也有着本职工作,她每天忙得焦头烂额,但善良体贴的漆晓莉从来没有过一句抱怨。2015年,刘建光的母亲病逝,当时的他仍在兖州,多年来未能尽孝床前早已令刘建光心中对母亲充满了愧疚,如今却连母亲最后一面都未能见到,这对他的打击非常大,多年来始终未能释怀。

二、鞠躬尽瘁为民

为响应党中央号召,更好地推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2016年初,集团公司选派干部到村任职第一书记,时任临沂矿业集团古城安全培训中心副主任的刘建光积极报名参加。此前,经过市委组织部和单位党委同他谈话,他心里已经对第一书记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明白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意味着将在几年内离开环境良好的城市工作,放弃舒适的物质生活,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扎根到条件异常艰苦的农村。中国有句俗语:“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的确是人之常情,职务应该越来越高,待遇应该越来越好,环境应该越来越舒适。否则,就是没出息,甚至认为失去了奋斗的价值。但在刘建光的心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绝不能有这种思想,当党和人民群众需要时,不应惧怕“人往低处走”,反而更应该有逆流而上的觉悟与勇气。

(一)扶贫出征

2016年,刚过农历正月十五,在去济南出差的路上,刘建光接到了单位的电话,通知他第二天早上7:30前到临沂市职工之家报到,参加为期一周的全市第三批第一书记培训班。

七天的集中培训使刘建光对第一书记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他在听课笔记中写道:第一书记政治身份特殊,工作地位也非同一般,是党在基层农村的代表,是群众利益的代表,是上级机关党员干部的代表,在所驻村担负着抓党建、促发展、保稳定的重任,同时,也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是群众的贴心人,是农村干部开展工作的主心骨,是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定心盘。到农村工作看似短暂和简单,其实是对每位第一书记的全面锻炼和检验。农村不如城市,需要第一书记及时调整心态,要保持平静、乐观、向上的态度,安心工作。做到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遇到困难不退缩,坚信“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还要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把下派当成学习的机会,多学习,多“充电”,多积累,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驻村动力,艰苦、火热的驻村生活,不仅会收获成长锻炼的阅历,增长基层工作的经验,还会获得百姓的亲情和友情。担任第一书记既是一生难以忘怀的重要经历,也是一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怀着这样的热情和信念,刘建光踏上了首次扶贫的征程。

(二)与刘郭村的奇妙缘分

2016年3月1日,刘建光和搭档郭圣刚,来到了兰陵县鲁城镇刘家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刘家郭村位于206国道北侧,依匡王山而建,紧邻会宝湖,三面环水,距离鲁城镇政府四公里,距离县城30公里,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怡人的小村庄。全村共有195户,660口人,土地多是开荒而来,大多贫瘠,人均耕地仅有0.45亩,截至2016年第一书记驻村之前,村里尚无自来水、无学前教育、无卫生室,村民房屋新旧错杂, 交通十分不便,属于典型的山区、库区贫困村。

驻村后第一次回家,刘建光就满心忧虑地对妻子和女儿讲:“你们不知道村里有多穷,老百姓的日子真的太苦了,我一定要改变他们的现状。” 像是给自己立下军令状一般,刘建光一上任就投入了满腔的热情。

说起来,刘家郭村和刘建光还有着一种奇妙的缘分。

入村的第一天,刘建光就看见村口半截石头墙上镶嵌着四个字 ——“刘家郭村”。其实在刚得知自己帮扶的村庄名称叫“刘家郭村”(简称刘郭村)时,刘建光就已经备感亲切,因为自己姓刘,一起驻村的搭档姓郭,刘郭二人到刘郭村工作,这种巧合也只能用缘分一词来形容了。刘建光了解了这个村的变迁,村子的位置在匡王山半山腰,是1958年政府修建会宝岭水库整村搬迁而来。原来的位置在匡王山山脚下,坐落在盆地,地形如同锅状,全村住户都姓刘,遂取名刘家锅村,后逐渐演变为刘家郭村这个村名。这不等于回到自己的老家了吗?今后将面对的不就都是自家人吗?刘建光暗下决心,一定要像热爱家乡那样对待眼前的刘家郭村,和所有村民齐心协力、想方设法早日改变她贫穷落后的面貌。

不仅如此,刘建光与刘郭村还有着另一层更为奇妙的缘分。

刚入村的时候,在村“两委”办公室,第一书记组织村两委干部召开了一个简短的驻村见面座谈会,镇里的干部、村支书先后介绍了情况,工作组成员作了简短的发言。座谈结束后,在交谈中,老支书听着刘建光浓重的临沂罗庄口音,便询问他老家是哪里,刘建光如实相告,家乡是罗庄赵家坝村,老书记听后,脸上带着诧异,紧跟着喊出了“刘春祥”三个字,问刘建光认识不认识,刘春祥正是自己的父亲呀!与自己家相隔一百多里之外的村支书怎么知道自己的父亲?正在刘建光迟疑未答时,支部书记竟然又说出了刘建光大伯父的名字,问他认识不认识,还问他,你的老家门口是不是有一棵老槐树?带着吃惊和疑惑,刘建光一一如实回答。老支书听后喜出望外,说,太巧了,原来你是刘厂长的儿子。他接着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刘建光的父亲刘春祥担任临沂市矿务局总厂副厂长,在参加扶贫支援工作中,主抓对刘家郭村的扶贫支援。那几年,老父亲与村里的干部群众一道并肩作战,战贫斗穷,整治山水,为村里送化肥,支持农业生产;送焦炭,帮助村民冬季取暖;给村里安装变压器,解决照明问题;安排一部分劳力到铁厂打工,增加群众收入。多年前,刘建光依稀记得父亲提起过曾在当时被称为鲁城乡的地方扶贫,但具体哪个村就不知道了。时光如白驹过隙,冥冥之中似有牵引,谁也没有料到,父子俩竟然相隔三十年踏入同一个村庄,完成着同一份事业。

驻村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家中,父子俩在交谈中聊到了刘家郭村,都为村子的落后现状着急。当刘建光带着父亲重回故地时,一进村口,父亲一眼就认出了站在远处的支部书记,父亲说,当年他还是小青年,担任支部副书记……

故人相见,相谈甚欢。当亲眼目睹村庄的面貌后,老父亲良久无语。在送父亲返回的路上,老父亲对刘建光说,光凭咱们父子与刘家郭村的缘分,咱也一定要做好帮扶工作,让这个村变变样。带着“子承父业”的情怀,面对全村父老的期待,牢记党组织的殷殷嘱托,刘建光谋划好了工作计划,铆足了劲干,一一付诸实施。

(三)对症下药治病根

开展工作之后,为了尽快熟悉村里环境,找准工作的着力点,打开工作局面,刘建光和搭档郭圣刚基本全年扎根在村里,吃的是山野的家常饭菜,住的是简陋的集体宿舍,很多个周末都顾不上回家,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每天要么挨家走访,了解村民实际困难;要么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勘察、分析,以求尽快找到一条发展的出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查和反复深入农户座谈,刘建光对村里存在的问题以及致贫原因有了大致的了解。刘家郭村地处山区丘陵地带,土层薄、土质差,机械化作业困难,导致农作物种植广种薄收,土地效益值极低,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贫困线。再加上村干部年纪较大、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较为传统落后,缺乏工作积极性和更多的发展思路,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基本为零。另外,农民文化素质低、观念保守,对村里的建设和未来消极悲观。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弱妇孺,缺乏劳动力,缺乏致富的信心和勇气,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之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民生建设相对滞后。这些都为村庄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有一件事给刘建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村不久,同村干部们渐渐熟悉起来后,一次在和村干部交流思想过程中,支书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你们工作组来了,应付应付算了,干事情难,办成事情更难,操心费力受难为……刘建光听完后,郑重地表态说,我们来刘家郭村是带着组织的重托来的,我们决心不但要真干,还要干好;糊弄着干,对不起党和群众的信任,也不符合我们沂蒙山人朴实的秉性,还对不住自己的良心。看刘建光如此坚决,支书红着脸直点头。

诊断出病根之后,便是对症下药。刘建光深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了充分调动起村委的带头作用,第一书记工作组上任伊始便制订了加强党组织建设和发展党员、培养后备干部的规划,并召开党员大会,在入党积极分子中推选表现优异者作为预备党员人选,同时推选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给他们提供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机会,并定期组织“两学一做”和“三会一课”的学习,提升党员的政治素质与综合能力。这一举措不仅为支部输入了新鲜血液,更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开展下一步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继而又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通过召开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大会等程序,确定建档立卡低保贫困户,做到精准识别贫困户,并根据自身条件制订了贫困户脱贫规划。

其实,在刘建光他们到来之前,刘家郭村也曾接受过几次帮扶,但捐钱捐物无非解一时之困,并不能彻底根治贫穷落后,甚至还会助长一部分人的懒惰之心。“人穷穷一时,心穷穷一世”,若要真正带动老百姓富裕起来,必须激发出村民们主动脱贫的意识与斗志,再在政府、企业帮扶、引导的基础上,给他们提供创业的条件与机会,教会他们致富的思路与技能。也就是说,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如此,帮扶工作才算真正做到了位。于是,刘建光上任之后,一手抓领导班子,一手抓基础建设,连续开展了一系列惠及村民的民生工程。

(四)“刘郭”换新颜

在刘建光他们驻村之前,刘郭村里的土路狭窄脏乱、坑洼不平,别说机动车出入,就连村民的步行都极为不便。刘建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向省、市、县有关部门提出政策申请,再经由临矿集团领导协调,得到临矿集团会宝岭铁矿的大力支持,为刘家郭村修建了一条2000米的整齐宽敞的穿村道路,彻底解决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出行难题。

刘建光深知,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村民的落后观念和认识局限,必须从知识的传播和思想教育抓起,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一样重要。于是,除了对村里进行修路、改厕、路灯安装、饮用水净化、基础设施改善等一系列发展村容村貌、惠及民生的举措,他还协调兰陵县水利局投资建起了两处村民健身活动广场,向兰陵县体育局申请安装了健身器材,并在村委会办公室隔壁新设了一处农家书屋,不仅有大量的农产品种植、家政、医疗等技术类书籍,也有科普教育、文学名著等图书。

有一次,听赵总说在办公室,刘建光立马开车快速赶去,可是到了天元集团的大门口,保安却说什么也不开门放行,打赵总的电话也没人接听。刘建光只好耐心地在大门口等待。当看见赵总的驾驶员杜师傅在办公楼前走动时,刘建光赶忙喊他帮忙,杜师傅安排保安打开了大门。到了赵总办公室,赵总正在喝茶。刘建光再一次诚心诚意地向赵总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家乡的发展离不开在外人员的关心和支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赵总终于答应帮助修路,承诺给予资助。赵总感动地说:“你作为一个外人,都能把我们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这么执着、诚恳,我深受感动,再不伸出援手贡献力量,我真是对不住你了。”最终,赵总先后投入资金28万元,用于村内危桥和户户通道路建设。

有了天元集团的资助,刘建光又联系到在济南工作的同学协调到20万元,终于凑够了修路的钱。然而在修路的过程中,又发生了许多曲折的故事。

在召开村两委会议的时候,村两委首先就没有了信心,说镇里一直想把这条穿村道路打通,30年了都没打通,难度太大。刘建光表示这一次再大的困难都要克服,不然对不起父老乡亲,对不起子孙后代,不但要打通还要加宽到六米,要求村两委首先要统一思想,树立信心,最后,在刘建光的强烈坚持下,修路计划开始实施。

这时,却遇到了出乎意料的困难。原因是村内搞基础建设,总免不了因为占地、拆迁等情况触碰到部分村民的利益,很多村民将自家的一草一木看得非常重,尽管明白修桥铺路是好事,但是若让自己蒙受一点儿损失,那是坚决不答应的。开弓没有回头箭,可是接连数天,由于部分村民的阻拦,工程进展十分缓慢,村干部灰心丧气,村民迟疑观望,刘建光心急如焚。

正陷在这种胶着状态一筹莫展之时,曾经对两位第一书记在刘家郭村驻村时给予大力帮助的兰陵万家福商贸的吴总来洪沟村看望刘建光和郭圣刚,当吴总得知眼前村内面临的难题时,他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在村内大街小巷转了一遍。查看完村容村貌,沉默良久的吴总第一句话是:“你们这个村,房子建在路中间,坟墓挡在路上,这分明是万箭穿心。”在场的村干部都认真地听着。吴总继续说道:“你们可以数一数,看看村里傻子痴呆、残疾人和身体长年有病的人多吗?”这与两位第一书记前期入户走访掌握的情况一致,村会计脱口而出,全村光傻子痴呆、残疾人就有四十多人,当场印证了吴总的说法。“从玄学的角度来讲,路是村庄的血脉,血脉不畅,环境不宜居,还会严重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吴总的话,使在场的干部群众茅塞顿开,村干部感觉工作有思路、有的放矢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因势利导,几家有顾虑的村民的难题迎刃而解。最后只剩下两家钉子户,解决过程更是一波三折。

路基西头一户村民的一栋老房子,房屋早已不再居住。虽然以前就发现这栋房屋影响交通,但是多年来镇村多次做房主工作都没有结果。在全面了解了该户的家庭情况后,刘建光和郭圣刚反复登门,与户主分析修路的机遇和今后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嘴皮子几乎磨破,吃了无数次闭门羹,上午把他推出门,下午他们接着去,今天不开门,明天又到门口等。总算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打动了该户完成了拆迁。再有就是横亘在南北要道中间的两座坟墓,要修路必须得迁坟。众所周知,遷坟对于农村老百姓向来敏感,偏偏这两座坟涉及到的村民又是单门独户,村委多次上门做工作,该户就是不同意迁,去的次数多了,户主干脆说干部欺负自家单门独户,工作一度陷入了僵局。然而修路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全村的发展。刘建光四处打听,终于了解到该户在莒县还有近亲长辈,于是他和郭圣刚接连去了两次莒县,反复陈述利害,用真诚打动了该户长辈,长辈亲自前往洪沟村做工作,使得该户主同意迁坟。

2018年9月初,四条宽六米,厚20公分,总长2000米的穿村道路修筑完成。刘建光又多方协调,为主干道安装太阳能路灯。9月19日,58盏路灯即将运到村,刘建光凌晨3点就起床,集合人做好接货、卸车、验货等准备工作。由于当时连续几天阴雨,有人建议雨停后再装配、安装。刘建光说,不行,一等就要拖延好几天,时间不等人,必须中秋节前完工。恶劣天气丝毫没影响工作进度,安装任务如期完成。

9月20日,路灯亮起的第一个夜晚,整个村庄像过年一样热闹,小朋友们高兴地在路灯下跑来跑去,许多年轻人拿出手机拍照片发朋友圈,几位大爷在水泥路面上画上棋盘,下起了棋,三位年近九旬的老大娘,拄着拐杖走出家门,出来看路灯,看着亮如白昼的村庄,她们说,再也不用晚上摸黑走路了。刘建光一个人静静地围着村子转了一圈儿……

“没想到这条沟能填平,没想到路中间的房子能拆掉,更没想到坟墓能移走。”洪沟村村民韩凤树用三个“没想到”表达了对刘建光的敬佩之情。

路修好不久,刘建光和郭圣刚就获得了一个光荣称号:焊工书记。事情是这样的:

为了避免新建道路受到超重过往车辆的辗轧,需要在村的进、出口设立限高门,制造公司报价为一万余元,面对这个数字,刘建光犹豫了,后来,他终于弄明白了,原来有些商家认为这是公款,所以会习惯性地多加些利润。刘建光对此专门进行了一下市场调查,得知成本仅需五千余元。为了节约每一分钱,两位第一书记决定自己动手制作。“开工”的那一天,广场上围拢了不少群众,看着从来没做过电焊的他们笨拙地进行焊接,电焊的火花溅到两个人的手上,有的群众心疼地流下了眼泪。由他俩亲手焊制的限高门终于做好了,它像村里道路的守护神一般,被永久地固定在了村庄的进、出口,守护着这座村庄。

村里的路宽了、平了,村民的心也亮堂了,这时他们才真正意识到两位书记的良苦用心,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路修好了,第一书记的工作却没有松懈,他们又给村里安装排水管道、进行厕所改造、绿化环境。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楼,为了节省来之不易的扶贫资金,刘建光找到自己的朋友免费帮忙设计了村办公楼和广场。他每时每刻都想着村庄的建设,平常休班回家,每当和妻女一起出去,看到路边的花啊、树啊、路灯什么的,他总会念叨,要是把这些弄到我们村里,肯定会很好看,村民们肯定会很高兴。母女俩就调侃他心心念念都是村里。驻村以后,只要休班回家,他都会去看望独居的老父亲,知道老人家吃苹果对身体好,他便购买村里种植的苹果带回家给父亲吃,还不住地夸赞自己村里种的苹果是最好吃的,像是跟父亲炫耀自己的成绩一般,得意的神情溢于言表。

村庄要发展、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洪沟村先天条件比较差,农作物种植模式相对单一,不仅村集体没有收入,村民往往是出了力却得不到回报。这个难题令刘建光彻夜难眠。在充分考察了当地土质与种植条件之后,他与村委商议改变村里的种植模式,着眼于目前供不应求的中药材市场,大面积发展中草药种植。如此一来既可充分发掘本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的资源,又能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但一开始的时候,种惯了小麦、玉米的村民们并不愿意种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他只好先找到两户作为试点,又请来技术员一点点地教,才慢慢带动起来。之后,他又多次与罗欣药业联系,先是邀请罗欣药业的领导、专家入村考察土质和种植品种,确定了种植项目之后,采取订单式种植丹参八十余亩,并签订了自2019年起的种植回收协议,使每亩地比种植传统农作物多收入1000元,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村民种植丹参的积极性。目前,洪溝村丹参种植已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还将成立洪沟村丹参种植合作社,村民们可以以土地资源入股,或就业打工成为社员,争取做到人人有活儿干,人人有钱赚。

2019年秋天,正午时分的太阳依然毒辣耀眼,刘建光每天都要蹲在丹参地里拔草,一蹲就是几个小时,汗水浸湿了衣服,胳膊晒脱了皮。“我每次路过都喊刘书记歇一歇吧,这样干身体哪能受得了?我看着都心疼啊!”62岁的赵子正是村里的会计,对于刘书记的付出都看在眼里。“每天干这么多的活儿,吃饭还吃不好,我跟他说来家里吃,他却摆摆手,转身到小卖店吃包泡面应付。”

村里丹参苗丰收时,总会有人偷,刘建光不放心,几乎每晚都会到地里查看,有一次半夜巡查丹参地时不小心掉到了沟里,摔得浑身是伤,脚脖子都肿了。周末回家,女儿看到心疼,劝他在家多休息两天,他自己却不当回事,反而责怪妻女大惊小怪,周一一早照常回村上班,一天工作都没耽误。

岳母有次路过刘建光所在的洪沟村,顺便去看望女婿,一进村就闻到弥漫在空气中的鸡粪味儿,再看到宿舍里冻住的水管和老鼠蹿的厨房,心疼地对刘建光说:“孩子,咱不干了,这是什么日子啊!受这个罪,吃这个苦,图个啥?”刘建光憨笑着摇摇头说:“妈,为老百姓办点儿事,心里踏实,看他们过上好日子,心里舒坦。”

到洪沟驻村两年多来,住的是简陋的农家院,饭菜都是自己做,由于工作忙,干脆就把一日三餐改为一天两顿,晚上实在饿得受不了就吃包泡面。院子里老鼠乱蹿,有时房间里也能看见老鼠、壁虎,夏天苍蝇、蚊子乱飞,冬天自来水管冻裂,只能到村西头的老井取水,如此艰苦的环境没有让刘建光退缩,他与村民朝夕相处,真心把驻村当家乡,视群众为亲人。双休日不休息是常态,平常加班加点早起晚睡更是家常便饭。对于他的辛苦、努力和付出,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村会计赵子正、妇女主任赵红叶见第一书记因工作忙,吃不好、睡不好,经常把家里做好的豆汁、稀饭给他们端去,有时煮几个鸡蛋连同咸菜、大葱,一起送给两位“亲人”。

全村路灯亮起来的第二天早上,不到七点钟,正在做早饭的刘建光听见有敲门声,打开门一看,是一位老大娘,刘建光见过她几次,可是不知道她姓什么。老大娘用衣服包裹着什么东西抱在怀里,看到刘建光有些惊讶,老大娘赶忙解释,自己是赵纪堂(洪沟村村民)的老伴,快80岁了。大娘紧接着说道:“你们第一书记刚来到村里时,大伙儿都不太相信你们会真给老百姓办事,没想到半年多时间,你们干了这么多好事,修路、修桥、安路灯,现在大家伙儿都真心佩服了。这是我们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到镇上给你们做的锦旗,大家让我给你们送来。”说着,老人亮出了一面锦旗,“热心为民,情系群众”八个金色大字赫然呈现在眼前,此时,刘建光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值班室的墙上挂满了乡亲们送的一面面锦旗,对此刘建光既感动又心疼,感动的是乡亲们对他的认可,心疼的是,老百姓挣点儿钱不容易,一面锦旗要几十块钱,实在不忍心让他们破费。

村里有一位酷爱书法的残疾村民名叫赵明文,一天,他一手拄拐杖,一手抱着一块匾额,吃力地送给正在办公的建光书记,匾面上刻的是由他创作、沂水县统战部副部长赵明久书成的诗词:

洪沟村庄/人杰地灵/三百余年/福泽绵长……唯有路泞/进出不畅/晴扬尘土/雨溅泥浆/数辈父老/深受其苦/修路筑桥/众期所望/欣逢盛世/国家富强/临矿集团/特派良将/第一书记/重任担当/蓝图规划/路畅明亮/文化广角/办公楼房/丹参制药/再创辉煌/社会各界/齐力相帮/纷纷捐款/助我村庄/村中栋梁/故乡没忘/情系乡亲/众人赞扬/两委班子/运筹奔忙/共建家园/同奔小康/归真至善/功高德厚/路畅宽广/世代恒享/山东好客/沂水情长/四十里美/洪沟最棒/临矿集团/情深意长/刘郭书记/百世流芳。

朴实的话语,字字真挚,句句深情,道出了所有村民的心声。

2018年,洪沟村破天荒地获得年度综合工作红旗单位,还被评为了沂水县美丽乡村。站在领奖台上的村支书韩洪贵感触颇深,当了十年支部书记,这是他第一次拿到这种综合奖项。他明白,洪沟村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刘建光的殚精竭虑和日夜操劳。

2018年、2019年,刘建光连续被评为“临沂市优秀第一书记”“临矿集团优秀党支部书记”。连续两次考核均为“优秀”。

2020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华大地,原本2月份就要结束任职的市派第四批第一书记们临危受命,任期被延长到了2020年底。可谁料,就在这脱贫攻坚战役胜利前的最后时刻,刘建光却倒下了。在他殉职的当天,他的“临沂市最美第一书记”称号正在公示中。

三、沂蒙泪别亲人

刘建光身上有着沂蒙汉子特有的憨厚、淳朴与能干,作为一名有着2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连续两届代表临矿集团参加了临沂市第三批和第四批第一书记工作,自2016年2月起,相继在兰陵县鲁城镇刘家郭村、沂水县四十里堡镇洪沟村驻村,经过一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的殚精竭虑、奔走操劳,他成功地将两个贫困村变成了先进村,而他自己也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国企干部变成了粗砺黝黑的“庄稼汉”。有一次,跟他同在沂水县四十里堡驻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彭学农不经意间看到刘建光脚上的鞋子后跟都磨破了,心里顿时五味杂陈,但他自己却浑然不觉。

近几年,最让刘建光放心不下的,是他尚未出嫁的独生女儿刘琪。记得有一次,女儿随口说了一句想吃爸爸做的西红柿牛腩了,但第二天一早刘建光就得回村,于是他凌晨四五点钟就出门买回牛肉和西红柿等食材,忙活了一个多小时给女儿做好,自己一口没吃就赶去上班了。刘建光曾不止一次地对女儿说,自己一定好好工作,等忙完这几年回家,好好给女儿操办一场婚礼,风风光光地把女儿嫁出去,还承诺女儿,将来要去女儿家当免费的保姆……可女儿再也等不到这一天了。

“洪沟村的路修好了,环境美了,夜晚亮了,服务中心建成了。建光,我的好兄弟,我们相信你没有走远,相信你可以感知到:此刻,与你朝夕相处、相伴一生的妻子,深深爱着你的女儿,无限敬佩你的手足兄弟,以及关心你的领导和好友,你帮扶过的乡亲们都来为你送行了,你却带着无限牵挂、带着对扶贫事业的深切眷恋离开了我们……”在刘建光的追悼会上,跟他搭檔一起驻村扶贫四年多的郭圣刚流着眼泪哽咽地说道。

刘建光不幸殉职以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乡村干部报》《大众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山东电视台等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从干部到群众,无论是亲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无不痛心惋惜。

中共临沂矿业集团下发了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刘建光同志学习的决定:刘建光同志是临矿集团的好干部,是临矿集团广大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全体员工对标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的勇于担当精神,把光和热尽洒沂蒙大地;学习他“扎根乡村,立志扶贫”的舍身忘我精神,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事业,直至生命最后时刻;学习他“四世同心,情系临矿”的无私奉献精神,祖孙四代与临矿同呼吸、共成长;学习他“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亲民为民精神,同村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真心为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学习他“锲而不舍,攻坚克难”的拼搏奋斗精神,实干苦干,创新作为,啃下扶贫路上的一块块“硬骨头”。

2020年7月15日,中共临沂市委、山东能源党委相继做出决定,追授刘建光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在全市开展“向刘建光同志学习”的活动。

建光走了,与家人十几年的聚少离多,没留下一句话就匆匆离开了。不忍看白发人送黑发人,不忍听女儿声声唤父亲。

建光走了,他以生命践行和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矿工精神和“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建光走了,他以一个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信念,诠释着对党的忠诚、对群众的深情和对脱贫攻坚事业的执着。

建光走了,蒙山为之含泪,沂水为之呜咽……

陈 萱:女,山东临沂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特聘评论员。文章发表于《光明日报》《文艺报》《农村大众报》《国际汉语诗歌》《诗探索》《山东文学》《百家评论》等。获第四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评论奖)。

猜你喜欢

第一书记村民工作
我的第一书记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第一书记之歌
不工作,爽飞了?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