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音乐本体,开展有效教学
2020-12-10黄莉
黄莉
【摘 要】小学音乐课堂出现“浮躁与虚假”现象的原因是教学远离了音乐本体。因此,教师必须围绕音乐本体展开教学,即兴趣引导要明确音乐本体的指向性,艺术综合要体现音乐本体的层次性,媒体运用要指向音乐本体的辅助性。如此,音乐教学才能去伪存真,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音乐本体;音乐教学
音乐本体是音乐基本要素的体现,其包括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随着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进,小学音乐课堂因此变得生动活泼了,但一些“浮躁与虚假”的现象也由此蔓延,致使教学远离了音乐本体。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兴趣引导要明确音乐本体的指向性,艺术综合要体现音乐本体的层次性,媒体运用要指向音乐本体的辅助性。只有立足音乐本体,音乐教学才能去伪存真,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兴趣引导:明确音乐本体的指向性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音乐教学应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各显神通,但不能忘记激发兴趣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只有真正明确了音乐本体的指向性,激发引导才是有效的。
例如,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苏少版)的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欣赏作品《苗岭的早晨》,描述了苗岭绚丽多彩的早晨,刻画了苗族人民愉悦的心情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A教师先用图片介绍了苗族的风土人情,然后布置学生画一画“苗岭的早晨”,学生在音乐声中兴致勃勃地作画,课堂伊始宝贵的10分钟就这样过去了。A教师的“命题作画”把学生的兴趣引向了对苗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偏离了音乐欣赏是对音乐本身所蕴含的内容和意境进行赏析的目标。《苗岭的早晨》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多种音乐欣赏手段,充分体验苗族音乐独特的美感,要学会区分乐曲段落,并理解每段旋律的意境和情绪,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独特作用”。兴趣激发是音乐课堂常用的教学手段,但A教师设计的兴趣引导与音乐本体无关,既耗时又无效,已然成为牵制教学的羁绊。
B教师则对《苗岭的早晨》的兴趣导入做了如下设计:先出示苗岭日出的图片,请学生想象可能会听见哪些声音,听一听音乐家是用什么乐器来模仿这些声音的。学生认真聆听,感知音色分辨乐器。教师问:“一开始的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绪?你是怎么知道的?音乐速度变快时,情绪又有了什么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用图谱线条和动作来表现音乐,从速度和情绪的变化中感受乐段特点。
B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声音想象、感知音色、分辨乐器、图谱演示、律动表现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音色、速度、力度和旋律等要素,明确指向了对音乐本体的体验和理解,为后续欣赏教学奠定了感知、体会、分析音乐作品的基础。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激发了音乐联想、音乐聆听、音乐探索的兴趣。这样的兴趣导引才是有价值的。
二、艺术综合:指向音乐本体的层次性
艺术综合,是指将其他艺术形式有效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以音乐为主线开展综合艺术实践,有层次地呈现音乐本体,帮助学生直观、立体地理解音乐的意义。
例如,《东方之珠》是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欢聚与期盼”中的一首通俗歌曲,它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为了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音乐美感,理解“依恋祖国、渴盼回归”的思想内涵,教师以图谱、朗诵等方式帮助学生有层次地理解音乐本体。教学设计如下:①学生聆听音乐,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歌曲节奏的强弱、音高的起伏、旋律的力度和速度,绘制音乐图谱,如第一乐段的第一句相对平稳舒缓,就用较为平直的线条表示,第二句是连续的同音重复,紧接着便以八度大跳转入,就用线条勾画一个凸起波峰,然后又变成平缓的线条,似乎从亲切的呼唤开始,以耐人寻味的深情加以延续,将香港的历史、文化和繁荣娓娓道来。第二乐段音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用弱起小节连续上行,再用一连串三连音的紧密节奏把音乐推向全曲最高潮,学生用波峰逐渐推高的波浪线和黑色圆点来表示,表达了香江汇入大海,回到母亲怀抱的赤子之情。②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聆听音乐,发现进入高潮的乐句和最有表现力的部分,用不同的情绪诵读歌词,再哼唱旋律。③最后,教师聚焦高潮部分的弱起小节“×|×·× ×”,让学生用律动来表现音乐高潮,理解香港人民回归祖国的炽热情感。
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音乐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高度重视和借鉴各类艺术形式对音乐教育的影响作用,以艺术综合的方式展开音乐教学。案例中,教师先是采用图谱记录音乐,通过绘画提升学生感知、识别和判断这首歌曲的音乐本体特征,再用歌词朗诵辅助学生理解音乐本体中蕴含的情感,最后聚焦歌曲第二乐段弱起小节和三连音的韵律特点,通过律动来表现歌曲的特点和情感。这种层次分明的艺术综合,是借助绘画、朗诵、律动等艺术形式的优势直观呈现音乐本体,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帮助学生理解了歌曲的特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但艺术综合不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叠加,更不能为了体现“综合”撇开音乐本体,把音乐课上成其他课,使音乐课面目全非、喧宾夺主。“艺术综合”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为了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艺术综合”要用艺术的手段,围绕音乐学科特色进行综合,以达到目的明确、手段丰富、巧妙渗透、层次分明的效果。“艺术综合”只有有度、适度,才能形成统一印象,让音乐本体的呈现更立体、更有层次。
三、技术运用:体现对音乐本体的辅助性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音乐教学,可以通过视听结合制作的教学课件,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具有形象具体、高效快捷、信息量大的优势。将技术运用于音乐教学,旨在发挥辅助作用,促进学生音乐感知、表现、创造等能力的提高。
但有些教师制作课件的目的不明,不管教学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个环节都制作了课件,使课件制作占用了大部分备课时间。音乐教学如果过度依赖课件,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削弱学生对音乐本体的感知力。因此,所有的技术手段都应围绕音乐本体进行,切不可本末倒置。
以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七子之歌》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唱歌曲之前,播放了海风阵阵、海浪拍岸的音效,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节奏,并用不同的音乐方式模拟节奏:①跟着海浪节奏做四四拍声势练习,打出强弱节奏;②模仿海风哼旋律5 - - -|1 - 3 - |5 - - -|,强调注意发声位置、音高和换气。当学生初步会唱歌曲后,教师用CS技术制作一段视频,介绍了澳门的风土人情、歌词作者闻一多先生及《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
音乐教学中的技术运用,不仅要明确运用目的,还要考虑技术与音乐的情绪、情感、风格和文化层面的内在联系。案例中,教师先以海浪和海风的音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训练学生的节奏听辨能力,感知四四拍的强弱关系,对风声的模仿既是对四四拍节奏的巩固,也将发声练习融入其中,为歌曲二声部教学奠定基础。因《七子之歌》与学生生活距离遥远,教师借助CS技术支持,制作了有关澳门风光、歌词作者以及歌曲创作背景介绍的视频,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和澳门同胞的拳拳赤子之心,感受到澳门人民期盼回到祖国怀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教学课件辅助目的明确,设计思路清晰,在紧要处以形象直观的方式指向音乐本体,有利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提升音乐素养。让音乐课堂回归音乐本体是音乐教学的目标。只有不斷反思、不断进取,才能尽快走出音乐教学的新误区,使“浮躁与虚假”现象远离课堂,回归音乐教学的本质。对此,音乐教师任重道远。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石湫中心小学 2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