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霞和工地诗人的朗诵邀约实现了,科普一波朗读趣闻
2020-12-10朱子华
朱子华
【适用话题】方法 影响力 声音之妙 偶然与必然
作文君:本刊2020年20期曾介绍过在工地上自学播音并经常分享读诗视频的农民工李小刚。央视主播海霞看到李小刚的朗诵视频后曾说:“期待有机会,咱们俩可以一起交流、切磋一下朗诵心得。”现在,这份邀约实现了——李小刚走进央视,两人不仅一起读诗,海霞还现场教李小刚念了一段绕口令。不少网友留言点赞!那么,作为普通话重要组成部分的“朗诵”,你了解多少呢?
古罗马皇帝朝堂朗诵
在古罗马时代,皇帝要经过元老院的任命才能履职,皇帝的登基如果没有元老院这道程序,就属于非法僭位!这还不算最夸张的,如果适逢重大事件,皇帝都没有直接决策权,需要亲自去元老院,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的施政主张或国情咨文,以争取元老们的支持,这就十分考验皇帝的朗诵技巧了。
朗诵出来的英国市民文化
17世纪中期,“咖啡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英国牛津、伦敦等地区相继出现,并且很快演变成为各个阶层的人们交换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以及形成社会舆论的场所。英国市民们在咖啡馆里闲聊畅叙、传阅报纸,如果是不会读写的人,则要听知识分子们朗读,从而形成一种言论自由的气氛。众声喧哗的咖啡馆自此成为英国市民文化的滥觞。
无线广播在朗诵中诞生
1906年12月25日圣诞夜,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电机工程教授费森登,正在自己的实验电台发射声音电波。晚上8点左右,新英格兰沿海一些船只的无线电报务员的耳机里,突然听到有人在朗读,内容是《圣经》里的圣诞故事。紧接着,是小提琴演奏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的协奏曲,最后是一句“祝大家圣诞快乐”的声音。学者认为,无线广播在这一天诞生。
朗诵太好引发社会恐慌
1938年,美国CBS推出了一档广播剧,是根据英国科幻小说大师H·G·威尔斯的小说《世界大战:火星人进攻地球》改编的。这部广播剧的朗读者是一位23岁的年轻人,由于他的朗读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竟使当时收音机旁的美国人信以为真,等到朗读到火星人的进攻场景时,人们竟冲出房门、四散奔逃。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拍出《公民凯恩》的电影大师——奥森·威尔斯。
经典电影形象源自朗誦误区
一个合格的朗读者,是要规避一些发音误区的,但是如果合理利用,也会出奇制胜。比如喉音就是喉咙紧张过度产生的,经典电影《教父》中,饰演老教父科里昂的马龙·白兰度,就故意利用“喉音”制造出压抑的声音效果,再比如发音含混不清造成的“音包字”现象,在美国名片《飞越疯人院》里,由演员威尔·桑普森大篇幅地使用,于是影史最经典的“酋长”形象诞生了。
憨豆先生
而朗读时过度的鼻腔共鸣产生的“鼻音”,被英国喜剧演员罗温·艾金森巧妙利用,不用多说,“憨豆先生”成为影史最长寿的形象之一,且衍生出了“憨豆特工”系列。大家可以注意一下里面的发音之妙。
(摘自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