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龙塔(外两篇)

2020-12-10黎杰

雪莲 2020年10期
关键词:回龙书院

回龙塔在回水泊梁上。

回水泊梁是四川营山朗池镇绥山梅家桥的一座山梁子,绥山位于老县城最东,为老县城周围群山中的较高处,坡缓。那时,老县城从塔下向西延伸,非字型铺开,两边繁复的街衢让老县城形似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大船,在明媚的阳光云海中乘风破浪,向着天边浩荡前行。是的,特别到了早晨,朝霞满天,从老县城向东望出去,回水泊梁上耸立的那座尖尖的白塔就会泛发出一种佛性的光芒,把整个营山拥入一片金光灿烂的油画之中。

朋友带我看塔,我还在犯嘀咕。大塔小塔,高塔低塔,我自谓见过不少,更是搜罗了不少关于古塔的故事。在国内,那名塔是一数一大堆,云南大理崇圣寺的三塔,西安的大雁塔等等最为有名,回龙塔能比得了么?当然最让人耳熟能详的当数杭州雷峰塔了,蛇仙白素贞为了爱情,水漫金山,她的故事在中国自是家喻户晓的了。这回龙塔蜗居于川东北一隅,有看的必要么?朋友似乎猜透我心思,说,走吧,有故事的。

那晚,我们是从白塔公园正门口进入绥山脚下的,夏夜的闷热有若一张大网罩住了我们。园内人不少,绿树间似有凉风在吹拂,进入园内乘凉的居多,他们或坐,或围圈,就那么随意地聊着天,这些大抵是本地人。灯光和人影,在明暗交错。公园入门处,一座人像雕塑矗立在我们面前,很高大,须仰视才行。雕像为清人打扮,长辫,长髯,长袍,衣袂飘飘,风度翩翩。有人就着从树影中穿出来的灯光围着雕塑底座上的文字在看,有人对着雕塑在拍照,这些人对雕塑的好奇,显然如我,非本地人所为。天上是有点点星光的,那星光微弱地掉进公园的陷阱,与灯光混为一体。我抬头凝视向雕塑,那座闪着光的白塔就抢镜进入我的眼中,从我这个位置看,那塔就如从影影绰绰的树影中长出来的,成了雕塑的背景,一幅喧宾夺主的背景。而塔的背景是天空,此时,塔亮,天空暗,这组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图画,雕塑暗,塔亮,天空又暗,共划三个层次,把这幅画调成了一杯夏夜的鸡尾酒,一下子有点梦幻,让人微熏了。

细看了那塔,塔通白,打上夜光,那塔又濡出了一点淡红。不用说,这定是白塔公园的出处了。得到了朋友的印证。朋友又指指雕塑说,杨县令,造塔之人。借着光,我能勉强看清雕塑底座上刻下的文字。杨上容,道光二年进士,曾任营山县令。介绍不齐全,有出生年份,而无卒年月。我推断这杨县令定是后来从营山改任其他地方官职了,其记载或许就此桥断。我耿耿于怀他女性化的名字,对此不释怀者,还有同行者。杨县令进士出身,尊崇文化,他欣喜于营山人才辈出,文脉昌盛,但困惑于没出一位大家。这位县令是风水学的笃信者,他登上老县城最东边的绥山山顶,望远。眼底营山县城由西向东铺排,狭长,绵延十数里。若船行河中。显然这大船缺桅嘛。杨尚容想,缺桅当然就缺助力嘛。营山文庙高耸于县城之中,无力借风,其背后的奎星楼,又似舵,纸市、外南、盐市、小北四街若橹。河中有船,船上有舵,有橹,唯独缺一只桅,有船而无桅,当然无法荡舟江河而远航,这是文运不昌之根本。遂决于最东头绥山之顶修建一塔,以助文风。果然,塔成后,营山连续三年出了九翰林,正应此塔九层横额“文运出海”之谶言。

此塔立于回水泊梁上水流回环处,因此被命名为回龙塔。后来,此塔经风沐雨,不得不以石灰粉墙,粉过之后,这塔就白若乳酪,因此民间便直接简称呼其为白塔了。

回龙塔下的广场叫做进士广场,我们沿着林荫道前行,身旁不时可见塑有有名有姓的从营山走出来的进士雕像,由于灯光弱暗,我们也就没有细看了。不远处立有一进士榜,上刻有明清时期营山五十七名进士的名字,每一名进士最终官居何职官至何地皆一目了然。难怪,朋友说清代《营山县志》开篇序言就是:科第仕宦,绵绵继继,甲于蜀都。称甲,那可不是能够随便称的,而这营山配得住,仅清代就出有进士26人,居全省一百多个县的第五名,这排名当然是杠杠的。后人曾赞曰:白塔城,文风正,朗水清,乐升平。是的,仰首望去,回龙塔似船桅,船行碧浪之中,回龙塔又似巨笔,直指魁斗,塔上文星高照,灯月增辉。究其文脉之源,当出于此。

登石级而上,壁上的回龙塔记是营山一位有着九十高龄的老先生所作,我用手机拍了下来,容后细读之。再上行,白塔便显露真容。塔呈六棱锥形,共九层,逐级上收,檐牙高啄,巍然指天,每层六门,有敝有闭;底屋门柱上刻石为联:底柱枷阑澄朗水,奇峰拔地秀启绥山。上款书:道光甲申孟春。门额上阴刻“回龙塔”三字;三五六九层分别镌刻:威震江河、小鹰塔、光耀紫极、文运出震等,横批于石额上;塔刹为圆锥葫芦状三级构成,均系青灰陶铸。每级葫芦之间施莲花座衔接。底级葫芦四方刻有二龙抢宝图于其上;一二层塔身原有彩绘的,日深久了,就模糊不清了。二层门首原有铜铸二龙戏珠图案,只可惜在清末民初时遇雷击,被毁之。近两百年过去了,现在我們还能见到回龙塔的原貌,实属不易。

出于安全考虑,现在已经无法再登塔而望城小了。据说塔内有三级八十八步,盘旋而上,直通塔顶,凭栏远眺,绥山巍峨,朗水为带,天高地阔,尽收眼底。站在塔下,旋望四周,绥山脚下,现代营山韵味十足,时代广场的灯光彩秀和巨高音乐喷泉将夜色搅得风生水起,让人疑似置身于天上人间。再回望这塔,这更像极了一枝巨型桅杆,携了营山向着美好未来昂首前行。

在回龙塔下方,是一座规模不小的著名的云凤书院。我们姑且不论这杨尚容当初建回龙塔是否有迷信的成份在里面,单就他将建塔所搭建的木架撤下来,当做废物再利用,在塔下不远处又建起了一座书院的行动来看,恐怕也只有他作为一个地道的文化人才能有的想法。所以我说,这杨尚容,他才是营山真正的文脉之所在。那时的绥山,植被丰茂,有若一座小型森林,杨尚容发动百姓,伐木,取石,烧砖,起木架,搭木梁,每天几百工匠,共耗时几个月,硬是将这九层之塔一级一级地砌了上去。塔建起来了,塔成而料余,塔周石料木料堆集如山。杨尚容没容细想,大手一挥,新建一座书院,人要读书,才能延脉,人要读书,才能繁盛。建书院,人们更是积极的,很快,书院建起来了,仅隔回龙塔二百米。云凤书院在营山繁荣了一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止,书院虽然废止了,但书院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精神传承了下来,书院变成了学校,学校沿袭了文脉,那文脉也就长久地驻留在营山。这是营山之幸,这是文脉之幸,也只有文脉才有可能得以如此长久地传承。

历史,有时是用来让人回望的,就如绥山的回龙塔一样,就如云凤书院一样,一旦屹立在此,就会有掩饰不住的气场,就会有掩饰不住的文脉澎湃、璀璨以及仰望的高度。

南池书院

西溪河从嘉陵江分支,绕藏珠山挽一大句号,随之潜入浅丘不见。

藏珠山,不名,且小。四面环水,草木葱茏。

朝阳罩顶,漫山金光。

有说金光是由山中所藏金、银、砗磲、玛瑙、琥珀、琉璃、珊瑚等七种宝藏诱发出来的,故山顶一寺,曰七宝寺。此寺前身相传为何氏家庙,何氏在四川省嘉陵区七宝寺镇属大姓,其老祖信佛出家,择其最顶房屋为庙,后因家庙香火鼎盛,遂被收归为关押云贵川等区域的高级别犯戒和尚的戒律院。

是先有七宝寺,后才有南池书院的。南池书院,坐落在藏珠山上。寺前院后,寺庙书院并存。说到南池书院,须提到一人:王灏。捐资者,创建者,离退休官吏。清康熙初年,王灏出生于离藏珠山不远的王家嘴,庚子年中举(1720),雍正甲辰年(1724)进士,授官初任湖南耒阳,再令粤东归善、博罗、阳春、石城、东莞诸邑,后任广东直隶连州知府,陛奉直大夫。

这官做得够大了。乾隆七年(1742),七旬王灏解绶回乡。

荣归故里,植桑东篱,悠然南山。归隐的王灏,本打算静心捧读千里迢迢驮回的书,然而,他静得了心么?他望着堆在屋角的满厢书,谁能与之分享?家乡贫穷,寒士们入学无门,贫穷代际传递!办私学!心念只一闪,就在王灏心中生根,势不可挡。三千余金!王灏将岁俸所积的真金白银摆上桌面,说要办学,家人皆赞。

先选址,王灏早瞧上藏珠山,此山是悬于溪中的小岛,清幽宁静如桃园,仅一石拱桥与世外相联,自己年少时也曾于寺内读书游玩,而寺庙只占据山顶北面小部分,南面空芜,杂草丛生,山势呈梯级向上,其势如一本叠加之线装书,没有比在此建一座书院更合适的了。

乾隆庚申年(1740年)8月正式开工,最先名龙台院,王灏长子王元臣督建,他带领家人和帮工先梯次铲平南面后山,在第一层级建四合小院文星楼,然后依山势开建第二层级,辛酉年(1741年)4月两级完工。

书院既成,谁为先生呢?原任云南河阳令的庚子举人杜厚庵够格吧,他来掌院!博士杜润可以吧,作教务!私学不比公学,没影响谁敢将子弟送来。两位先生立马提升了龙台院的逼格,求学人众,连锁反应,声誉日隆。

二位先生离世后,王灏又亲自解囊相授,并命其長子督学。至此,龙台院办得风生水起:“环南邑庭州县,文风丕振,蒸蒸乎有白鹿之风焉。”

良好学风得承袭,王灏既殁后,延己卯年(1759年)举人何立成先生任主讲。又十余年,再聘先生门人乾隆丁酉年(1777年)举人杜如川掌教。如川一边讲学,一边向上级官府申请褒扬王灏,还同增生张寰集旧时馆友并同义士各捐资培修一次,恢复旧贯。至今书院内还有残碑详载其事。至道光癸巳年(1833年)又培修一次,欲立题名碑未遂。

书院坐北朝南,布局整齐,规划井然。所有房屋全木结构抬梁式屋架,单檐歇山式屋顶。采用传统均衡对称方式布局,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分布,再以厢房、廊庑连接,形成封闭性较强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同治壬申年(1872年),龙台院据此意正式更名为南池书院。

南池书院的开办也由此达到鼎盛:“将前后山长,来学群贤,自大科而下,凡明经食饱与游泮者,共百余人,皆详载焉”。贡生王秉缙曾为之详叙。

南池书院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才完全建成,前后跨度11年。阶砌黝垩,床窗几席,焕然大备。房屋47间,两廊4间,厨厩4间,建筑占地面积2600平米,建筑面积1800平米。可能连王灏都没想到,高峰期学生有300余人,这应算是创造了一个杏坛奇迹。清代诗人盛英作诗盛赞王灏:

山水徜徉娱晚年,水情山意两缠绵。

林泉人在羲皇上,诗礼身为党塾先。

济济诸生侔鲁国,皤皤一老继苏仙。

他时归去如公否?此日凭君卜未然。

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之下,王灏慷慨解囊捐资兴学,又尽其擅长的经学与诗文教化于人,其遗风流韵延续百余年,在川北一带,遐迩咸知,生徒众数,考取功名者,皆效仿先生,回乡谢师访友,捐资助学,已成风气。

只是后来书院规模因势缩小,然而延师授徒,始终未废,直至清朝末年书院制度彻底废止。

书院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发展于宋代,当时基本上是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提起书院,肯定大家都知道,湖南长沙千年岳麓书院最为著名,一代理学宗师朱熹曾在此讲过学。清朝康熙四十九年的粤秀书院虽为书院之首,但它属于官办书院。

私学书院能有如此规模和保存277年还完整如初的,在全国,在四川已不多见,南池书院在川当数首位。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南池书院已正式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

去南池书院,就从南充嘉陵城区出发,走G75兰海高速转遂西高速,差不多30分钟就能到达。

站在藏珠山下杨公桥上,能瞧见绿树掩映中的南池书院飞檐翘壁,灰墙青瓦,一派庄严与神圣,隐约有寺钟幽幽响起,静,深,远。

衣袂飘飘,捋须踱步,背手昂首的王灏一定还站在院中那株遒劲古柏之下,是的,这位世上最儒雅先生一定还在颔首微笑,亲切慈祥地迎接你的到来。

古寺藏书院,七宝寺再添一宝了。

拾级而上,进入左右内院,书院建筑层层迭进,错落有致,层与层之间有一小平台,形成内小天井,敞亮通透,光线极佳。南池书院上一级即为文昌楼与奎星楼,楼的下层是学子斋舍,上层兼作藏书和祭祀之功,院内通道均由青石板铺就,清爽干净。建筑全为木架结构,重重叠叠摆布,为防火,天井内都放有一长方形蓄水池。

与文昌楼平行推进的是后院,出后院是大殿,也叫后讲堂,两侧有数十间禅房。穿过中院,到达前殿,即前讲堂,这是一个敞厅,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增修。推开两扇沉重木质大门,进到前院,穿斗式木结构山门,条石台基,檐柱下有石雕瑞兽形柱墩,前院门上一扁牌,上书“七宝庄严”,是由南充籍明代进士杜伯宣时任陕西布政史左参政时题书的。

往前是山门,上有时任中央警卫团的七宝寺校友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同志题写的“四川省南充市七宝中学”几个字。

南池书院能如此完整保存,就多亏了这新学的举办。

1912年,三次进京考举不中的金宝人何淦侯先生在张澜先生支持下,在南池书院旧址上兴办金宝高小,接上书院香火。1925年,吴季蟠奉中央之命,在南充建立中共北川支部,这是川北最早党组织,也是四川最早党组织之一。教师苏俊成为南充第一个地下党,随后他在教师和学生中发展任济民、任白戈等党团员,苏俊还在校成立川北地下党第一特殊支部,以南池书院为中心,轰轰烈烈开展抗捐、游行等活动,成立武工队,烧哨棚,武装夺枪,迎接解放等,学生党团员、刘胡兰式的女英雄赵全英在被敌人杀害于西桥河畔时,年仅18岁。

1948年,罗克正、何伯庄、李询刍等社会名流在南池书院旧址办南池中学,从此校走出过3名两院院士,和无计其数的社会贤达。

至此,历经百年的南池书院到达了最辉煌。书院作为中国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有效载体,一千多年的书院史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教育组织,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保留下来的书院遗址越来越少了。南池书院能完整保存,除了地理位置较偏僻外,重要的是因为它合并和增强了其学校功能并作为现代学校的补充而幸免于损毁,这才有了今天的古原貌呈现。

前不久,一位七宝寺籍的有识之士计划投资千万对七宝寺和南池书院进行原貌维护和打造,但愿这位先生能先行考察,将寺内各种古物古迹作全面登记,或修复,或收藏,然后完整保存,建博物馆,以长久展示。

站在藏珠山巅,可看到,昔日四面环水的藏珠山现只有三面环水了,其中一面在七十年代学校建设中,因扩建操场而填平。这多少有些令人遗憾和失落。但前寺后院的格局依然,庄严仍然,神圣依然。

太阳斜斜地照在藏珠山上,树影婆娑,古色古香,清幽雅静,隐现的南池书院远离了尘世和喧嚣,是一个读书清修的绝佳去处。

侧耳静听,似有朗朗的读书声从参天古木、幽篁蔽日的圣境中舒缓传出。

天笙寨

去天笙寨时,天气已晴好。

一路都是阳光,斑斑点点落在柏树上,落在竹林里,落在瓦房上,也落在我额头上,随手一抹,暖暖阳光居然有一种湿漉漉的丝滑,若一缕缭绕在山间的薄雾,在轻轻地水漾。

时值暮春,天气仍阴晴不定。昨天斜风细雨飞了一天,天阴地沉,温度下滑,厚衣着身,正担心周末是否可以成行,今晨一觉醒来,窗映红日,阳光灿烂。

的确,这个春天有些特别,宅家日久,宅出郁闷来,出去走一走的念头特强烈,好在天笙寨离我不远,恰巧我又没去过,听人说那儿藏有宝,便约一拨人去探,去寻,这绝对是春天里再好不过的一件事了。

车下大通高速,转入一条正维修的村道,道窄,两旁灌木伸到路中间,放眼一望,以前是封山育林,现在是草木漫天。

同行朋友说,前边那条路十几年前还是羊肠小路,那年温家宝总理视察四川南充时,曾停车徒步从此小路走过。看嘛,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就是。当时温总理穿一双旅游鞋健步如飞,边走边查看农田庄稼长势,并与一位种菜老农攀谈,了解当地民生。温总理走后,那位农民居然还不知道刚才与他交谈的人是谁。

转过山垭口,弥陀院村就到了。

我们停下车问一路人,天笙寨往哪儿走?他楞了一下,没听懂的样子,然后似乎又懂了,指着左手边的山头说,喏,上面就是天星寨。我知道他口中所说的天星寨就是我们要去的天笙寨。顺着他指的方向仰望上去,那山巅,众绿簇拥,依稀可见有建筑的亮檐翘角飞出来,我们猜那定是天笙寨了。

天笙寨的名字我早知晓,至于寨子名字是哪几个字,我没认真考究过。这地儿以前属天星乡管辖,天星乡的名儿就是根据这寨子来取的,所以當地人都叫天星寨。

不管叫天星寨,还是天笙寨,那个“寨”字是相同的,说明这山巅第一个出现的建筑是寨子了。至于寨子到底存在多少年,大概没人说得清。

我访问了几个当地老百姓,他们都帮我纠正说是天星寨。我问为什么,他们说都这么叫。是的,一个地方的历史,不仅靠记载,重要的还是人们的口口相传。

传说很久以前,有人站在山头上,顿觉风水奇妙,除去至高点不说,开阔,敞亮,一览众山小,四周九山环卫,呈一呼百应状。此人便建家寨于山头。寨子建好后,家人却不愿上山来住,毕竟山高,生活起居皆不方便。这寨子便只住他一个人。偌大一院落,住一人是很寂寞的。每当夜晚来临,此人便在寨子每个角落点上香烛,烛光摇曳,树影摇曳,微风吹拂,凉风习习,山外天空繁星点点,疑似仙境。明明灭灭的烛光,眨着眼睛的星星,分不清辨不明,远远看去,满山皆繁星。于是,这座山寨便被人称之为天星寨。

寂寞生遐想。这位住在山巅的人,他把那口饮水甘泉称着母子泉,说饮此泉定得贵子。他把寨子两边那棵大小黄桷树称着母子树,据说有母子树家庭定能兴旺发达。他劝人在寨门前捐建六十步吉祥石梯,称人爬上去就走过一甲子,人生迎来第二春。久而久之,山寨上留下了猪儿坟、九龙朝圣、神龟石、插旗山、日月岛等广为流传的传说。这些新奇而又神秘的传说,让人回味无穷。

是的,每一座山,都是自然山水之精华,蕴育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天笙寨绝不例外。尘世风雨,历史风雨,往往交织在一起。

公元1258年,有军队从重庆钓鱼城攻过来,此山作为一个战略阻击至高点,而被建成一个坚固城堡。寨子扩大到12个天井、72间房,分前后寨门,山寨共三层,层层叠叠,站在最高处,有俯视三界之意。第一层天井,用巨石围成,两边有护卫城堡,第二层供战备存储之功用,第三层是瞭望台。寨子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可屯兵,可积粮,可保民,可抵抗,可求援等,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物资存储基地而存在,其建筑风格与周边文武寨、顺天寨以及蓬溪境内的高峰山相似。只可惜,寨子没能抵挡住那次进攻。之后,房屋多被毁,后经多次维修重建,也难现昔日之辉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每一座山头,都有一个深刻的故事,如果你没发现,那是你没深入。以前,天笙寨有辉煌,今后,天笙寨同样有故事。

一次航拍,意外发现了天星寨形似一把古乐器——笙,于是,天笙寨的名字又叫开了,沿用了。

从天笙寨出来,我看见太阳移到了寨子飞檐上,若点起的一盏风灯,瞬时照亮了整条山沟。微风过处,山沟里那些绿树翻起的浪涛呼呼有声,在山沟激荡。听,那不是古笙发出的美妙乐音么?

【作者简介】黎杰,四川省作协会员,《凤垭山》主编。其散文见于《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四川文学》《天津文学》《草原》《牡丹》《散文百家》等。出版散文集《给爱一点空间》《等爱的槐花》《此情不关风月》《我想陪你看风景》等。2016年获四川散文奖。

猜你喜欢

回龙书院
回龙精神赞
元夕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一瞥
朵云书院黄岩店
闻着茶香去旅行
刘曦林作品
铸国魂(新韵)
浙江省嘉兴市“金翅膀”奖教助学项目 结对帮扶习水县回龙镇30名贫困学生
白鹿洞书院记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书院讲习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