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云南藏族民间商业文书类别及学术价值研究

2020-12-10陈海玉向前赵冉尹飞燕毕鑫宇

档案管理 2020年6期

陈海玉 向前 赵冉 尹飞燕 毕鑫宇

摘  要:清代云南藏族民间商业文书作为我国重要的民间文化遗产,是民族经济关系的真实记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通过系统梳理商业文书类别,实证分析商业文书具有经济价值、史料价值以及民族学价值,以期促进商业文书的保护与挖掘利用。

关键词:藏族档案;商业文书;民间文书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folk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the folk commercial documents of Tibetan people in yunnan in qing dynasty are the real records of 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and have high academic value. By systematically sorting out the types of commercial documents,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value, historical value and ethnological value of commercial documents, so as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commercial documents.

Keywords: Tibetan archives; Commercial documents; Folk instrument

1 引言

云南迪慶州中甸、德钦县及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是藏族聚集区。迪庆地区是连接内地与西藏的贸易枢纽之一。1668年(康熙七年)达赖喇嘛请求在金沙江“互市”,后来得准在中甸互市,中甸的建塘镇(旧称中心镇)就成为滇藏之间的商品集散地。[1]商业往来贸易频繁形成的商业文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

本文从云南藏族视角对清代商业文书进行专门研究,以管窥豹,以期呈现出商业文书基本面貌。

2 清代云南藏族民间商业文书种类及内容

2.1 买卖契约。随着所有权的确定和商业的发展,迪庆藏族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买卖契约。在契约中还有千总、把总、老民等证人,因此可以说是比较成熟的契约格式。例如:

阿九四弟兄出卖房屋契约

立实卖过割房契文约人阿九、同男、松那、登朱弟兄四人,系中甸本寨夷民……日后若有反悔异言,籍端抵赖等情,自任罚银一倍或十倍,随执约赴官,父子甘罪无词。今欲有凭,立此实卖过割房契文约存照。

乾隆五十年(1785年)五月二十五日

立实卖过割房契文约人阿九(藏文章)

同男松那登朱(藏文章)

凭中客长冯启元(画字)

明联祥(画字)

朱云光(画字)

代字孙国琳(画字)

(房契存照粘连夷书)[2]

2.2 借贷契约。借贷契约是民间互通有无的主要方式,分消费借贷和使用借贷,契约中不仅有抵押物,还有保人。例如:

借约

经堂大公上,债务青稞利息三斗一十三筒半无法偿还,只得把家俱及大……一个当给,说过来年十月初间还清,如敢拖欠等,情愿照此约处理。此据。

欠债人族人

保人向巴苴[3]

2.3 租佃契约。自土地私有制确立发展以来,云南藏区就产生形成了大量的租佃契约。藏族租佃契约内容和格式为:写明立契时间、主佃双方情况及租佃关系发生原因,出租产业性质、位置及面积、租期、租金及税赋分担情况,保证条款及违契处罚条款,契尾一般为当事人签押、凭中、保证人等诸项。例如:

铺面出租契约

立凭人朱绍光,今凭到

经堂第人各位铺面一所,每年纳凭二两四钱,言定一年一清,不致欠少分厘,恐口无凭,立此凭约存照。

凭中人老乡约阿更阿布(押)

小乡约阿扎阿拉(押)

光绪十五年冬月初二日立凭约人朱绍光[4]

2.4 雇佣契约。在农牧业生产中,每当人手不够时,需雇佣临时帮工,这种帮工的性质是以劳力换粮食。迪庆藏族在雇人赶驮时也立有契约,同治十二年七月十日就有一份这样的契约。该契约中有雇主、受雇人、保人、代笔人,并对雇价、雇运内容、风险分担等问题进行了约定,是一份较为完善的劳役合同。例如:

雇人夫赶驮契约

立顾(雇)长夫文约人巴格,系中甸城内住,今雇到打米处(即打米杵)大村瓦欲名下,实雇长夫一名,前往巨甸背来至中甸城内,当日三面言定,其脚价作合银八分,倘有路涂[途]不测……不敢异言,恐后无凭,立此文约是实。

凭证人胞弟古处

同治十二年七月十日立

顾[雇]长夫人巴格

代字人赵学同[5]

2.5 承揽合约。清朝中后期,云南迪庆地区的林牧副业和矿业有了很大发展,形成工头、厂商和劳动力出卖者。工头和厂商把整个工程揽到手,再雇工实施,以谋取利润。承揽时一般要订立契约或合同,一般包括施工内容、要求、用料规格、各方承当义务和所付费用及定银数等,工程最后完工后要按约验收。[6]

领工合约

立领约人王秀彩、王宪言,系剑川西门五马方住,今领到夏老爷、七神翁二位名下彩画油漆经堂一所……俱系经堂内用出。至于吃食、颜色、油漆与经堂内无干。工价当日言□厂银一百五十两整。彼时收过定银十两整,此系二比情愿,欲后有凭,立此领约存照。

光绪九年十月二十日间

领约人:王秀彩、王宪言。押

代字:赵敬承。押

领约存照[6]

2.6 担保契约。清代云南藏区商业经济交换活动频繁,往来的客商与房东之间要订立合同,要求共同遵守合同上议定的条文,以保障商业贸易活动顺利进行。从目前收集到的保约来看,其内容一般要写明事由、居留期间、居留户主等,声明“不得借端生事”,最后还要声明被保人如有违约,则将被“驱逐回境”等事项,如此这样方能停留。[7]

2.7 典当契约。地产在古代是人们的核心财富,一般平民在生活艰难时往往采取典当地产的形式维系生活。典当契约一般写明典当的原因、出典产业的位置坐落、数量,出典价银、出典产业的所有权状况、当事人双方的意愿以及日后赎取的条件等。[8]

2.8 捐赠契约。到了清朝中后期,云南藏族地区的土地所有权发生转换与买卖的事件越来越频繁。特别是藏族地区还出现通过捐赠方式进行土地所有权转换关系的契约。[9]

2.9 经济诉状。入藏贸易中,交易买卖有时不付现金,采用赊欠、计账办法。驮夫往返西藏数次,积十一年可攒脚本银二百余两,但皆存驮主处。驮主一旦赖账,驮夫则分厘无着,甚而因欠西藏货主银两而无法偿还债务。这里就一份清末中甸藏族驮夫的经济诉状谈起。[10]

2.10 商业通行证。清朝迪庆地区已有外地人进入中甸开厂挖矿,除一般驮主外,也有资本较为雄厚,且有政治靠山的驮主,他们持有地方政府颁发的通行证。入藏贸易中要经过各种关津、渡口、税收处、庄户、驻兵处及寺院管事等,须查验证件,一些地方还要收税。如德钦奔子栏的藏族德卑即土把总白丹和培初,地方政府就发给他们藏文商业通行证。[11]

2.11 税票。清朝迪庆附近土著居民有所照顾,其他人一律要缴渡银。除渡银外,进出藏的货驮还要收税,一般每驮商品在一个税卡缴税后,就发给税票。

3 云南藏族民间商业文书的学术价值

3.1 为清代的云南藏区经济社会研究提供了有力凭证。就学术界研究动态看,受制于民间文本的匮乏,既有的研究成果多局限于汉族文书,少数民族文书则较少纳入研究者的视野,导致难以呈现中华文明社会发展的整体全貌。现存的少数民族商业文书数量丰富,种类繁多,具有很强的连续性,是近距离接触少数民族民间社会的文献,对各民族经济发展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此外,由于年代较近,部分清代藏族契约文书与现今地方、组织、个人的权益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仍具有重要的凭证价值,在处理财产纠纷等历史问题时,查用这些契约作为依据。

3.2 为历史学各方面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史料基础。云南迪庆藏族的商业文书记载了立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内容十分具体琐细,正是这一点构成了文书的史料特色,为历史研究提供大量微观史料,有助于更加准确地研究历史。

首先,清代云南藏族商业文书不仅印证(或否定)官文书和史志语焉不详的记载,还填补了官文书和史志废置不用所造成的空白。其次,商业文书是研究藏族法制史的史料。对研究把握藏族法制史脉络将大有裨益。最后,基于藏族民间广泛的商业文书资料,既可对云南藏区地方史进行全面研究,也可就某一专门领域或某个专题进行研究。

3.3 民族学价值。中國现存的大量商业文献,主要产生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汉民族为其主要的形成主体。所形成的商业文书相对较少。以往的研究对于从少数民族视角出发解释其社会变化、发展历程及文化建构逻辑是目前较为缺失的研究部分。因此,商业文书在研究少数民族的商业活动中就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挖掘商业文书的潜在信息,还原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活动,揭示少数民族的发展规律,具有显著的民族学研究价值。

4 结语

少数民族商业文书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历史研究中,因为占有丰富、可靠、真实的第一手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其所记录的原始性、客观性、完整性成为了历史研究的首选资料。相比官藏文书史料而言,民间商业文书能“补官方档案之缺失、避官方规定之限制”,因而拥有“补史之阙,纠史之偏,正史之讹”的神奇力量。[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民间记忆传承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文书收集、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批准号:19XJA870001);2020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武定彝族凤氏土司文献收集整理研究”。

参考文献:

[1]朱玲.对云南藏区社会变化的摹写[J].中国藏学,2002(03): 145-147.

[2][4]香格里拉县人民政府驻昆办事处.中甸藏文历史档案资料汇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231,229.

[3][5][6][7][8][9][10][11]王恒杰.迪庆藏族社会史[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264,222,210-211,223-224,240-241,242-243,216-217,220-221.

[12]刘憬遐.论明清民间档案的分类及其价值形式[J].兰台世界,2012.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来稿日期:2020-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