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女峰:上帝抖落的一片碎玉
2020-12-10黎孝民
黎孝民
神秘的七女峰
七女峰是一座神秘的山。
初识七女峰,我是从华容地理的简介上了解的:在夜合山如剑斩断的山势,经东山一起,纱帽山二起,猪爬岭后即突兀耸立再起一峰,名曰七女峰。相传昔人曾见七神女来此而命名。登上峰顶,则可北看桃花红霞染,南观洞庭水接天。远眺沱江之滨四十八朵荷花池,近见笔架山后四十八颗铜铃山,有声有色,美不胜收。
在华容,关于七女峰的传说有很多个版本,而流传甚广的有四种说法。
一说是七仙女下凡投胎到山下一渔夫宋幺爹家。宋幺爹重男轻女,先后将七个女儿全部丢入七女峰山脚的洞庭湖淹死,七女后变成七蛇寻父报仇,其父承诺在山上修七女庙终年祭祀。
二说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到云梦大泽的小岛桃花山躲避。玉帝痛感这刁猴难以收拾,便叫来七位仙女,面授机宜。七位仙女奉玉帝之命,驾上五色祥云,来到桃花山上,化作七位民女,个个柳眉凤眼,面若桃花,其美艳不消细说。她们备了美酒佳肴,载歌载舞,百般献媚。大圣一见她们,火从心头起,怒从胆边生,遂手持金箍棒直指这七位仙女,把她们定在宝慈观旁,这就是现在的七女峰。
三说是四十五里桃花山向南延伸的余脉上有七个山头的山状如七个女人之乳,取其谐音。
四说是桃花山众山个字形排开,定名并非取其形。相传为七仙女下凡嬉戏洞庭,累卧山顶休憩而得名。
七女峰的名字和众说纷纭的传奇故事给我带来了巨大而神秘的诱惑,触动了我心底那根渴望求解的神经,想去撩开她那神秘面纱,看清其真实面容的愿望一天比一天迫切。于是,挑了一个秋阳高悬的晴天朗日,放舟宝慈观潭,在湖东靠岸。我从七女峰的西山迎着温润的阳光和清风的走向,眼前盘旋的水泥路和木板栈道牵引着我的脚步不停地向上攀爬。山坡上像被水洗過一样的花草,鲜艳明丽。山下是依次分布的灌木丛和茂密的植被,乌头米、毛栗子的清香溢满山谷,醉倒了我和林子里的小鸟。而爬上高处的山坡,则是一片片密密麻麻的古松林。古松像一把把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从松树针叶的斑斑点点的缝隙里留下了细碎的日影。爬得愈高,山势愈加高险,视线里山下茂密的植被渐次被参天大树和百年老松所替。林间的山峡如蛇形逶迤,一条溪水隐藏在这条狭长的山峡里,曲径通幽,被茂密的树木枝枝叶叶所覆盖。溪流清澈见底,像一条飘舞的白色绸缎,静静地躺在山峡里肆意地流泻。流淌的溪水,春夏丰满,秋冬消瘦,变幻着四季更迭的风景。溪流胸藏千言万语,目睹了七女峰的花开花落,见证了七女庙的盛衰起伏。叩问小溪岁月经年的来来往往,小溪潺潺,它并不回答,只自顾低吟千百年来相同的清音絮语。山坡上的老黄牛在低头吃草,它啃过夏天的嫩绿又啃到了秋天的枯黄,缓缓地摇着长尾,悠闲地做重复而有节奏的动作。
九月的灿阳,已被重重叠叠的秋叶严严实实地覆盖,山路开始显得黯淡起来。山上的悬崖峭壁处,有大片的藤条缠绕的野生弥猴桃,那些当地山民身系粗绳,一头系在大树上,沿峭壁溜下去采摘。这种绝活儿,只能令山外人敬畏赞叹。
不经意间,一缕秋风溜进了幽谷,它踮起脚尖掠过树梢,爬过染红的几片叶子,然后自由奔跑着滑过山巅上的七女峰远去。初秋的微风扫过,已有些许黄叶开始纷纷坠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有的像舞蹈家轻盈地旋转。森林里是宁静的,飘落的树叶砸在岩石上的声音能震动耳膜。偶尔一声山鸟清脆的啼鸣,让我实实在在感觉到还有其他生命的存在。那一串串鸟鸣声从参天大树上落下来,山谷显得更加幽静了。唐朝宰相张说登七女峰时留下的诗句:“千山纷满目,百川豁对面。骑来云气迎,人去鸟声恋。”仿佛是为我在此时此地的心境所写。
峰回路转,我用自己的淋漓大汗和如同拉风箱的喘气声征服了七女峰的高度。当七座整齐排列如奶头一样裸露的山峰映入眼帘时,我知道这便是梦幻中的七女峰了。山顶有块大岩石,麻黑色的崖壁矗立在山顶,它像盘栖着的一只老鹰,锐利的眼光扫过峰岭壑谷,气势若虹。大岩石上有三个石窝,正当我看得入神百思不得其解时,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步履轻盈地爬了上来。老人面不改色心不跳,他对着我笑了笑,口气平缓地问我,你不知道这三个石窝的来历吧?我也笑着回答说,老伯,我正感到纳闷呢!老人告诉我,他就住在七女峰山下的农林村,姓蔡,今年86岁了,在七女峰林场担任过30年的场长。他对七女峰山上的一木一草,一石一岩都了如指掌。他说,这块大岩石人称“姜钵岩”。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岩石上这三个石窝相传是张真人炼丹捣药用的药臼,相隔许多年,现在还清晰可见;二说这姜钵岩是一处至今让人感恩的去处,岩石上有三个形似饭碗的石窝。每到荒年,石碗总盛满米饭,供饥民果腹。后来,一姜姓财主欲占为己有,并嫌石碗太小,将其凿大。这时风雨大作,一个炸雷,将贪婪的姜财主劈死在石岩上,“姜钵岩”故而得名。
接着,他将七女峰传说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七女峰又名仙庐峰、靖庐。山上,至今尚存仙人洞、仙人阁、姜钵岩、飞升台、炼丹池、仙女遗踪等胜迹。山左有宝慈观,山右有华藏庵。相传仙人孔开保在此炼道飞升;晋人张惊喜隐于峰下,学道仙去。宝慈观后由宋代“三门道士”蒋程龟、孙雪聪化募重建。以前这峰顶上建有七女庙,与宝慈观和墨山高庙遥相呼应。庙内供奉的七神女像并不是天上的仙女,而是来自民间。相传在山下的宋家冲有宋氏夫妇,家产颇丰,就是没有男孩,又信算命先生说他们有女养不得男的命格,于是,一连将妻子七胎所生七女都溺死了,但仍无男,只好去南岳朝香求子。船经洞庭,突然波翻浪涌,七条红蛇绕船出现,宋氏夫妇魂飞魄散,自知是造孽深重的报应。出于求生的心理和忏悔的情感,当即向七蛇许愿说:“是吾女儿索命,两条何以偿七?不如放我们回去,为尔等建庙塑像,享受一方香火,岂不更好?”言毕,七蛇果然隐没于湖浪中。
宋氏夫妇归家后遂变卖全部家产,在后山建起了七女庙,夫妻俩也住进去主持香火,陪伴女儿,青灯黄卷,直至终老。七女庙早在宋代就已香火鼎盛。千百年来,七女峰山顶咚咚的木鱼声和法师们的诵经声一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遗憾的是,七女庙在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听老场长讲完七女峰的传说,我认为这应该是最完整的版本了。
老场长告诉我,七女峰可北上宝慈观,南下墨山寺,东去银杏谷、华容古道、雷打岩,近可观抗日战壕和战地医院遗址。他还带我来到七女峰东北的一侧,指着一处红色的山崖说,这就叫“红石崖”,因山体赭红而得名。红石崖那块突兀的巨石,状若人舌,民间称之“巧言石”。据说,只要吻过这块石头便会能言善辩。说得我心动,也想爬到红石崖上去亲吻一下,可悬崖峭壁难以攀爬,只能望崖兴叹了。
黄昏时分,残阳如血。我和老场长边下山边聊。行至半山,有一块巨石悬于山腰,可容20余人遮风避雨。老场长说,这个洞叫藏仙洞。然后又指着山对面两处壁如刀削的岩石说,那就是老虎岩和响水岩,两处陡峭的岩石相隔不到20米,像一对孪生兄弟,静静地守护在七女峰的身边。岩石顶上有流瀑飞溅,高达数丈,瀑声震彻山谷,蔚为壮观,只站立了数秒,一股浓浓的湿气便已扑面而来。瀑下流水成溪,溪上有跨涧石桥,老场长告诉我,那座石桥叫仙人桥,相传为白姓人氏得道成仙的飞天之地。
七女峰的这些传说故事,将我带进神奇的秘境,又仿佛是七位佳人在柔软的秋风里,向我低吟浅唱着一首哀怨的歌曲。
英雄的七女峰
七女峰是一座英雄的山。
在七女峰山顶,老场长指着山东面的一条长满杂草的壕沟说,这是一条曾经堆尸如山、血流满沟的战壕,当年他曾参加过七女峰的抗日狙击战,与日寇浴血奋战,在这里进行过残酷的生死搏斗。他缓了缓,语气沉重地对我讲了当年抗击日寇的惨烈故事:1943年4月5日,为打通岳阳至华容的交通要道,日军首先从墨山高庙制高点不断炮击七女峰。第二天上午,日本侵略军滕田部横井大队约200人,由三本中尉指挥步兵经宋家冲从七女峰东侧发起攻击,强攻我七女峰高地。日军除炮击外,步兵在飞机的掩护下向七女峰冲杀,当时奉命驻守七女峰的是国民党部队七十三军暂编第五师十三团第三营七、八、九三个连。随后又把在山下扼守凤凰台、哑口子、新铺一线交通要道和自身退路的第八连由连长万金价、副连长刘启勋带领上山支援(书记官姓王、机枪班班长谷明辉)。由第九连杨连长带领士兵驻守山顶。他们居高临下,正面阻击。第七连打援,战斗从一开始就十分激烈,山上炮火轰鸣,硝烟弥漫,遮云蔽日,连树林里的鸟儿都被烟火熏跑了。白热化的战斗经过了四天四夜,官兵奋勇拼杀,打退了日军数十次的疯狂进攻,日军伤亡惨重。日军见势不妙,只得又从石首、调关方向调来河野部队两支队伍数百人,从七女峰东、西、北三面组成包围圈发起猛攻,一支在北面的粪匡山制高点,一支在西面新花屋后的制高点,与东面的三本部队配合,疯狂炮击、扫射。战斗一直持续了七天七夜。最后,驻守山顶的一营战士剩下不足一连人了。在敌众我寡的情形下,战士们顺南坡撤退。此次战斗,毙死毙伤日军200多人。爱国官兵们殊死搏斗,打退了日军十多次的强势进攻,好多将士战死后,手中仍握着指挥旗或枪杆,怒目圆睁,没有倒下。子弹打光了,将士们一个个冲上去,挥舞着大刀与日军进行生死肉搏,一个人倒下了,另一个就替上去,他们前仆后继。有的战士浑身被砍得稀烂,在倒下去的那一刻,还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场面悲壮至极。最后,终因处于敌人的三面包围中,又弹尽粮绝,后援不济,不得不于4月10日早晨撤离战斗。撤离下来的三个连经过清点仅剩60余人,他们沿凤凰台和毛家嘴向层山、注滋口团部转移。当时尾随的日军直追到毛家嘴渡口,因桥窄通行堵塞,官兵们又退回阻击日军,让难民们先过河。这次阻击战,又有军人李少保战死。天黑时分,日追兵退回,国军过河至辅安将枪支沉入扁担湖蒿草中,轻装离去。10日下午,日军即占领七女峰,对周围人民开始了惨无人道的侵略暴行,直到1945年8月。七女庙亦在此次兵燹中毁除。
这次战斗死伤惨重,我军无数将士魂断七女峰,整个战壕已被鲜血染红,尸横满沟。战斗结束后,当地的老百姓花费整整一天在山坡上修了近百座坟冢,好多坟穴都是合葬冢。倒在血河中的将士们,无法看到希望的曙光就被战争无情地、残忍地杀害了。这里掩埋了无数无辜的中国热血男儿的尸体,他们就站在这座山上俯瞰着这片曾被战火笼罩和被日寇蹂躏过的大地。前些年,好多登七女峰的人还捡到子弹壳带回去作纪念。
戰争是可怕的,是血腥的,根本没有人情味,只有无情的嗜血的杀戮。这次惨烈的战斗,中国爱国官兵浴血奋战的壮烈事迹,可歌可泣。同时,在岳阳的抗日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虽然这些民族英雄壮烈牺牲了,但他们那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会成为永久的丰碑!
接着,老场长又告诉我:七女峰不仅山上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山下的藏马湖、代当湖、六合湖、虎堰也是农民起义领袖杨么当年藏马、操练水军的地方。“虎堰”也是有来历的。传说宋时,七女峰山脚下有一个叫堰塘湾的地方,有一只老虎时常从山上到村庄伤害人畜,祸害百姓。山湾里有一户严姓人家恰巧有一人在杨么队伍里服役,便请来杨么部下的一位叫刘魁的猛将。他用浸有烈酒的猪肉作诱饵,老虎吃了酒猪肉后被麻醉,刘魁一人将老虎背下山后绑上石头沉入堰塘,从此,这只凶猛的老虎被收服了。后来,当地村民将堰塘湾改名为“虎堰湾”,堰便叫“虎堰”了。
宋时,这些湖泊都是洞庭湖的湖汊,与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连为一体。到了民国时期,与七女峰一箭之遥的墨山脚下都还是波浪滔天的洞庭湖水域。这些湖泊星罗棋布,镶嵌在广袤的洞庭湖平原之上。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著名历史学家刘大年先生,当年就是从七女峰山下一个叫涂家垱的山村里走进革命圣地延安寻找革命真理的。
下山时,老场长拍了拍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当我们登上七女峰时,切不可忘记国耻。我们需要记住那段历史,不可让历史重演。
听老场长讲完抗战英雄的故事,望着这座秀丽的七女峰,一种敬仰之情蓦然腾胸而生。
诗意的七女峰
七女峰是一座富有诗意的山。
有人说,宝慈观潭的一池碧水,是天帝从空中滑落在夜合山、五龙山和七女峰之间的一滴清泪。它又像一颗明珠,静静地躺在群山起伏的怀抱中。而我则认为,它应该是七女峰高耸的乳头上流下的乳汁,汇集成潭。潭水清澈碧绿,它远离喧嚣,没有污染,像一位藏在神秘深闺中的处子,美丽清纯,楚楚动人,还略显羞涩。源源不断的潭水流向三封寺广袤的农田原野,绵延数里,叫星火港。港水下连华容河,上通王字港。水流湍急处似飞珠溅玉,铮然出声。平缓处若银湖泻波,静如明镜。
星火港像一位慈母,用甘甜的乳汁,喂养着两岸儿女成长;又像一位严父,用辛勤的汗水,挑来五谷丰登,果蔬满园。
风,自洞庭湖来,它用一双粗糙的手将七女峰抚摸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如纤丝血管的山路小径蜿蜒深邃,漫山的红叶黄叶,织就了秋山的彩锦。一只哀鸣的孤雁,在秋空中匆匆南归,瞬间,已望断它渐小的身影。
如果伫立于山巅的观景亭,山下的宝慈观潭被灿阳照耀得如一面宝镜放光夺目。西、北两面的夜合山、五龙山、纱帽山、猪爬岭峰峦起伏,重叠环绕。晚秋澄清的天空,已被凌厉的秋风刷得空旷而辽远,碧空万里,一尘不染,晶莹透明,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照射在宝慈观潭的潭面上,映射出鱼鳞般的碎光。如棋盘分布的三封寺畈里,稻子已经熟了,阵阵秋风翻卷起千重金浪推向远方的洞庭湖西岸。山下,阳光下散落的藏马湖、代当湖、宝慈观潭、虎堰……是一颗颗闪亮的绿宝石,晶莹剔透。森林茂密的七女峰与山脚大片金色的田园、银色的湖塘和星罗棋布的村落,是天帝精心临摹的一块硕大的调色板。
而秋色,则是一首首在乡村的原野上蔓延的诗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夕阳外……”“宋时松竹晋时苔,踏转山回洞户开。流水也知尘世杂,依然流向此山来。”七女峰神奇的传说与灵秀的山水,吸引了历代的名家才俊纷至沓来,写下了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张说及南宋著名书画家白玉蟾的《七女峰》把我带进了远古的七女峰,描绘山脚下宝慈观寺与凤凰台的诗句是这样写的:“殿古涵烟冷,楼空得月多。钟声巡远岫,塔影卧清波。”“鱼龙齐吐四海水,鸾鹤歌啸三天云。”
“翻云为墨海为砚,一片寒空如雪笺。状如笔架翠起伏,与吾阁笔齁齁眠”,而这首诗则道尽了紧邻七女峰的笔架山的秀美。
古时,七女峰当地的山民上山打柴时也自创了一首传唱千百年的打樵民歌:“十九月亮八分圆,七个樵夫六个癫;五更四点鸡三唱,怀抱二姑一枕眠……”歌声宛转悠扬,清脆嘹亮,像泉水流过山石,像清风吹过松林,如空谷幽兰的芳香散落在连绵起伏的山坡上。
明朝兵部尚书刘大夏,是七女峰西边胜峰乡凤形村人,他早年在左山脚下筑庐读书,留下上百首诗篇。明朝华容知县张守约写的《七女峰》更是脍炙人口:“一水萦乐曲,双门锁二峰。苍虬盘古木,紫电掣高枫。洞壑藤萝隔,烟霞岁月通。避人吾志在,长啸徂龙宫。”诗句曲折顿挫,清脱深永,于一气奔放之中,极尽七女峰的空灵曼妙、淋漓恣肆之美。
清朝华容人刘惟善,道光己酉拔贡。他的《靖庐山中》写道:“谷口悬飞瀑,旁通一径幽。淡烟萦远树,乱石咽寒流。钟叩荒山寺,风生落叶秋。牧童闲意适,日暮缓驱牛”,更是将七女峰呈现得超凡脱俗、兀傲不群。这些佳作锦句,让七女峰陡峭的山峦、飞瀑流泉、壁崖磐石以及交织匍匐在树枝芭茅丛中的胡枝子、地榆、醉鱼草、红头草、木蓝、鸭跖草、鸡屎藤、马蓼、黄花菜、葛根藤以及地衣苔藓等各种藤蔓花草的小生命也增添了几分诗意。那山里汉子充满野性的樵歌、高耸的山峰、歌唱的鸟鸣、震动的飞瀑里也有了文化的渗透。
宋代画家郭熙对七女峰的四季形象这样概括: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我想,这七女峰的秋山应该是明净而如妆了。
20世紀80年代初,作家贾平凹先生来桃花山采风,当他登上七女峰时,被眼前的灵山秀水所震撼,不禁称赞七女峰是“上帝抖落的一片碎玉”。
从前的七女庙也曾经辉煌过,香火缭绕,人们诵经拜佛、晨钟暮鼓的盛景,引得多少人顶礼膜拜,又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吟诗为文、流连咏怀。可如今庙宇已被夷为平地,无迹可寻。它当年建筑的形制、样式、规模,我们只能凭想象勾画。它形如我的先祖,只偶尔听其名,记其字,而不见其人其形。
山上的古道上,仿佛听到遥远的达达的马蹄和嘶嘶的马鸣声,打破了古时商贾的夜梦和山林中的寂静;一阵阵由远而近的铃铛声和马鞭声,盖过了人间的喧嚣与尘世的躁动。溪谷的石壁上,有神仙策马而过留下的马蹄印痕,还滞留着远古梦幻的足音,这些痕迹弥漫着岁月深处的气味。有人说,山谷是大地的褶皱。可诗人笔下的山谷则是大地的伤口。这裂开千年不愈的伤口,顺着古代的风,仍能听见亿万年前山体撕裂的声响。横冲直撞的山溪夹杂着抗日英雄的鲜血,就像天河倾泻的洪流肆意奔跑,它在喧腾着生命的呼啸,撞得石头都在摇摇晃动,瞬间破碎成飞溅的水花,那些盛开的水花无不在吟诵一首七女峰美丽中而透满忧伤的风景诗。七女峰的这些诗意,像浩浩荡荡的长风永不终绝地奔涌着,与神话传说、历史风云、奇山异水相交汇,将七女峰融合成一座风景的山、一座风月的山、一座人文的山、一座英雄的山和一座诗意的山。
黄昏时分的炊烟,已从山村的上空一缕接着一缕地袅袅升腾起来,缠绕在树梢,弥散在原野,显得宁静而祥和。走下山来,站在夕阳下的宝慈观潭边,我再次回望这七个状若巨乳的山头,七女峰在深秋的暮色中,已披上了浓得化不开的斑斓色彩。她更像一位神秘的仙女,以风情万种的姿态与柔情,款款地走入我深情的眼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