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式试题命制的策略探析
2020-12-10田西庆
田西庆
摘 要:情境式试题的命制是教师的“必修课”,也是学习评价的手段之一。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情境式试题命制可以从试题命制与课标的关系,情境选用、创设与教材的关系,前后情境材料之间的关系,情境与任务设计的关系,后任务设计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探索相关策略。
关键词:情境式试题;情境材料;课程标准
试题命制是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考验。命题教师要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熟悉现行教材的逻辑构架与核心知识,明确考试要求,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敏锐捕捉社会的时政热点。情境式试题命制策略主要是处理好课标要求、教材内容、情境选用与创设、任务设计等方面的多重关系。具体包括:
一、处理好试题命制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标命题。同时,要求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命题时,必须处理好试题与课标的关系。其中,“内容目标”的表达清晰规范,如“概述”“描述”“认识”“感悟”“比较”“评析”等,课程标准中的这些规定性要求,是设置问题时要遵循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中的“要点提示”则是命题考查的主干知识和主要目标。我们抓住这两个核心要素,命制出来的试题就不会出现偏题和怪题,能真正做到依标考查,符合考试评价改革的要求。
【题例1】自古以来,人类不断突破自身生活的区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主要出口丝织品,也出口肉桂、大黄和优质铁。作为回报,中国也得到了各种物产,如来自中亚的毛皮、毛织品、玉石和牲畜,来自波罗的海的琥珀,以及来自罗马诸省的玻璃、珊瑚、珍珠……(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共产党宣言》)
(1)材料一中的中西方贸易得益于哪一条商道的开通?该商道的開辟对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以英国为例谈谈对画线部分的理解。
(3)从交通方式和活动区域两方面,比较材料一中的商道与新航路的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了人类交往的什么趋势?
本题较好地体现了依标施考的新要求,立足《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2-4-4课程目标“比较不同时期区域之间相互交流与影响的事例,体会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趋势”,撷取了“丝绸之路”与“新航路开辟”中外两个典型的历史事例,在比较中体会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趋势,特别是第(3)把本题的落脚点直接落在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上。
这样的命题思路和情境设置也明示了我们教学的方向。即教学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向导,以教材为依托,把握住“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
二、处理好情境选用与教材的关系
关注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是社会学科充满活力的源泉。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经常是一线教师对试卷命题的理解。因此,试题情境往往来自于教材之外,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与解决问题。
通常来讲,情境材料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时政资料和史学著作,或来自社会生活和学生身边。但作为命题载体的情境材料的选择,既要充分考虑城乡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关注材料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又要确保材料的权威性,杜绝政治性和科学性错误,充分挖掘材料与课程标准、教科书的链接点,其蕴含的观点和体现的思想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材的表述观点相一致。
在确保选用情境材料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研究情境材料的呈现形式,要使情境材料具有丰富的内涵及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如文字式、图表式、对话式、漫画式等,方式可以多样化,避免学生的视觉疲劳;出发点是考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具备的学习能力,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
上述【题例1】两则材料中,其一来自于权威的史学著作,立足于《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其二直接取自现行教材,立足《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2-3-1“评析开辟新航路的原因与意义”。而答案全部来自教材。
从中可知,试题情境材料的选用既可来自教材,也可来自教材之外,但任务设计的答案基本来自于教材。因此,读懂教材,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三、处理好情境材料之间的关系
情境是在试题中创设的环境、氛围、场景的统称。一道情境题,往往由多个情境材料组成。而情境材料组合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形:逻辑思维同类型,前后材料具有某一个共性;逻辑思维反向型,前后材料有某个不同点;逻辑思维递进型,材料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递进过程;理论与实践结合型,一般前者是理论,后者是理论指导下产生的行为;时空比对型,前后材料是时间或者空间存在联系,历史与现在、国内与国外等;有整体与局部结合型,材料涵括的范畴不一样;还有单一材料发散型;等等。
【题例2】宁波要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宁波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
材料二 “港口经济”与“民营经济”是宁波市两张金名片。习近平总书记为了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之下的复工复产情况,于3月29日考察了宁波舟山港穿山码头,后又来到北仑大碶高端汽配模具园区,走访了中小型民营制造业企业宁波臻至机械模具有限公司。
材料三 中共宁波市委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要把宁波建成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名城名都”。某班举行“宁波·名城名都有我行”。
这是三则材料组合的题目,立足于宁波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时空交错,材料之间联系密切:材料一体现的是宁波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材料二隐含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材料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宁波社会经济发展中来,提升了试题的价值引领作用。材料之间有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联系,符合考查学生思维梯度的学业水平要求。
四、处理好情境材料与任务设计的关系
众所周知,情境材料是一种载体,在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的背景下,情境是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学科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命题者借助情境,构架起情境与所学知识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从教材知识的“此岸”来到问题解决的“彼岸”。一道典型的情境材料与任务设计融为一體的题目,如果离开了情境材料,任务就无法作出准确回答。相反,命题者如果对情境材料选取不佳,或者没有深挖材料,考生抛开情境材料便可以回答问题。这样的任务设计仅仅只是知识的再现和识记能力,考生的分析、理解、概括、归纳、迁移等学习能力都体现不出来。
在命题中也要注意任务设计之间必然也会产生某种关系。因此,我们需要合理设计问题的梯度,从“了解、理解、运用”层次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归纳提炼能力、迁移运用能力等。任务设计力求多样,以容纳多种思维方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题例2】的三个任务设计如下:
(1)图1体现了宁波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哪些成就?
(2)结合图2、图3和材料二,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角度分析宁波取得社会经济成就的原因。
(3)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本题的三个学习任务设计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维度展开的,体现了思维的渐进性,突出了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学科特点。
内蕴学科知识,外显价值引领的情境式试题命制最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要符合初中毕业生的认知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试题内容彰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设问的指向性明确,也可运用分层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创新性的解答,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个性的可持续发展。以上便是笔者对情境式试题命制策略的初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