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时代: 美好,自有力量
2020-12-10涵璧索马里的尘陈拾语贰麻
涵璧 索马里的尘 陈拾语 贰麻
疫情后,我们来聊聊生活的变与不变。
疫情,让我们集体经历了一次心灵的幽暗旅程,有史以来第一次去思索:“正常”的生活是什么?我们想要的未来是什么样?
本期的受访者,有的在吟唱千年诗歌中安放悲伤重获力量,并在网上安抚更多心灵陷入困境的都市年轻人;有的透过街头的画摊度过生命的无常时刻,鼓舞自己灿烂地活着;有的早见惯了人间风雨,淡然告诉想抱团取暖的妹妹们,这世界的本质不会因此改变,大胆去追寻真爱吧。
2020年,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里快速成长,虽然某些阶段暗如甬道,让我们不免焦虑、纠结、无措,但也许多一些时日,我们都会寻获属于自己的那个自然定位。
漫长的一年就要过去,希望每个人调动今年积累下的所有爱、能量与觉醒,承接住未来之舟,让它在巨浪中稳如磐石,直到与光明相逢。请相信:美好,自有力量。
PART 1 有些改变,不可避免
疫情后时代,7种改变可能永远坚持
《女友》说:
疫情期间,对于不戴口罩四处晃悠、打喷嚏不避人、感染病毒还坚持去公共场所的行为,公众的忍耐度几乎为零。为了大局着想,我们必须把自己的意愿放在一边,更好地理解“公共安全”背后的个体义务,并继续坚持我们学到的教训,营造一个更安全的未来。
1.避免进入拥挤的地方
疫情后时代,人们开始对拥挤的地方三思而行,希望进入空气流通、宽广的空间,这对出行、购物等社交行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公共零食减少
免费的食物很好,但说实话,餐馆里的免费爆米花和锅巴一直都被怀疑不干净。全球恢复正常后,公共区域的散装零食可能会销声匿迹,大家也会减少食用公共零食。
3.个人空间受到重视
“保持社交距离”(至少1.5米),是预防病毒的方法之一。疫情后时代,人们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个人空间里都有谁,进入社交距离的陌生人的健康状况,也受到大家前所未有的重视。
4.人类会更注重个人卫生
疫情期间,个人卫生的医学告诫已经深入人心,口罩、酒精含量至少为60%的速干洗手液,甚至是一次性手套,都成了随身必备物资。我们相信,疫情结束后,这些良好的卫生习惯会一直伴随我们。
5.社交问候避免亲密接触
医疗专家认为,在这个保持社交距离的新时代,人们相互问候的方式有一个文化上的转变,握手、击掌、拥抱和贴面都是过去式了,现在的社交问候是点头、把手放在胸口,或者任何可以避免直接接触的动作。
6.远程办公越来越多
现在,通过网络协商一些工作安排是很正常的。疫情后,很多企业和员工认识到在家办公不仅可行,而且可能更有效率。这已经在全球引发办公室文化的巨大转变。
7.在线课程增多
病毒肆虐时,全球各大城市的学校停摆,许多学生和教师转而投向在线课程。这给未来的教育带来了一些变化,比如在网上开放更多的大学课程,或者制作小学和高中应急线上课程,以防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教育界的在线学习革命,可能会从学校刮到成人世界。
PART 2 有些磨砺,自省是最好的回应
如果我们的生命可以向文学敞开,如果我们允许这些偶然灵光一闪打动人心的诗歌进入心灵,那我们所感受到的孤獨和痛苦,很可能得到陪伴和消解。
何以慰我心?我们还有诗歌
今年黄晓丹在“一席”开了一门诗歌课,名叫“和诗人一起梦游”。
冬春之交,准备课程的时候,她与很多人一起,沉浸在巨大的焦虑之中,如同做了一个噩梦,醒来如何安抚自己?
她选择通过讲解诗歌,跟着诗人一起,恢复“梦游”的能力,去文学和人性的深处寻找真正强大的力量。
快递总也寄不出去的无力感
如果年初的时候不曾有新冠肺炎疫情,黄晓丹会在2月3日从浦东机场飞往西班牙,她已买好机票,订好酒店,写好行程。在幻想了无数遍“疫情没这么糟”之后,她终于接受了现实,在出发前两天退掉了机票和酒店,放弃了计划中的旅行。
武汉封城的时候,她帮居住在武汉的同学买了一些药、消毒液、口罩,打包寄出却被退了回来,那时她才发现,正常发个快递都成了难题。包裹被一次次退回来,每次黄晓丹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走到院子门口接过神态安详的快递小哥退回的包裹,都觉得这个场景很魔幻。这个包裹辗转了四家快递公司,每次重新打包就新添入了茶叶、熟菜、饼干,变得越来越重,这个充满爱的包裹,将近一个月才到达同学手里。
“我与这场疫情的直接联系,就是要寄一个快递,却总也寄不出去。那个无力感,就是我最直接的感受。”黄晓丹说。
与这种无力感形成反差的,是身边生活的平静。生活虽然受到一些限制,但总体没多少影响。这个春天,无锡的天气特别明媚,花开得比她记忆中任何一个春天都好。学生没能回到学校的时候,黄晓丹每天都会去学校走一圈,每次都会发现又有新的花开了,她觉得应该把眼前的景象记住。她说:“我是1980年代生人,人生的前三十几年都风调雨顺,以前觉得所有幸运、平静都理所当然,现在明白了它其实很脆弱,好像从一场美梦中清醒过来,也许人生就此进入了另一个阶段。”
这个世界像在一扇门的后面,把门打开,纷乱错杂,把门关上,岁月静好。原先的大而发达的世界因为疫情好像一下子缩小了,我们的平静生活和原先的大世界,都是真实的,但它们出现了冲突,这种状态带来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让黄晓丹与很多人一起,沉浸在巨大的焦虑之中。
心灵的困扰和思索发酵起来,就变成了人们看到的这门诗歌课——“和诗人一起梦游”。
这个课程其实去年就已定下,准备这个课程时,正是疫情最焦灼的时期,黄晓丹因此有了一种责任感,她说:“我突然觉得,再把一门诗词课讲得风花雪月,好像不应该,我应该触碰到一些更沉重的主题。”
她选择了七位在命运洪流中艰难抉择的诗人来讲,诗歌课的主题成了诗人的人生痛苦与时代命运的关系,这个关注点和情绪基调,是由疫情决定的,对当时的黄晓丹来说,那是一种倾诉,一种表达。
黄晓丹说:“这门诗歌课的编辑张畅,是个忧国忧民的可爱姑娘,疫情期间她很悲伤。我觉得她赋予了我一个责任——用古诗课把悲伤说出来,不要让它无影无踪地消失,要看到这些诗人在遭遇时代命运拨弄时是如何应对的,是如何重新找到尊严、意义与力量的。”
如果一个人没有“丧”过,那他拥有的力量可能是虚假的
黄晓丹发现,疫情过后人们特别容易有内疚感。今年她听到太多人说,工作没做好,所以内疚;不知道人生目标是什么,所以内疚;让别人失望了,所以内疚……人们好像失去了以往的笃定与自信,代之以一种无力感,这种感觉会在人们享乐的时候突然冒出来,会在人们设定人生计划的时候冒出来。
今年黄晓丹在一席的《请回答》栏目中,与几位朋友探讨过一些关于疫情中的生活、心情状态问题。
黄晓丹是个很好的倾听者,因为性格的关系,她自己心里的很多软弱与困惑很难说出口。她说:“听别人倾诉,看上去是我在开解别人,但那些让我耿耿于怀,没有勇气说的东西,也因此被说出来了。”
荣格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受伤疗愈者”,黄晓丹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她觉得,真正的疗愈者必定是一个受过伤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丧”过,那他拥有的力量可能是虚假的。这样说来,“与诗人一起梦游”中所讲述的那些诗人,也都是在自身痛苦中探索,并释放疗愈力量的“受伤疗愈者”。
黄晓丹说:“诗人是奋不顾身潜入深海的人,他们不惜直面心灵深处的冲突,怀疑时代给予的所有现成解释,在那些诗歌的绝望、通透、悲哀、柔软、无力和爱恋之中,有与现代人相似的生命困境。在讲这些诗人的过程中,我觉得古代诗人离我们很近,我们与他们的距离,可能比与亲友、同事、姐妹、兄弟或相亲对象的距离更短,他们就是我们自己啊。”
录课的最后一天,一席主编让黄晓丹讲一段话当导语,那是5月初,她刚刚可以去北京。“我像梦游一样讲了一段话。我说我们刚刚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候,我们都很丧。但有时候,只有度过那些最糟糕的时刻,在那些时刻中坚持下来了,从那些时刻中的最悲哀的海洋里走出来了,才获得了最真实、最强大的力量。”
这些话说給坐在现场的一席的工作伙伴们,也说给黄晓丹自己。
我们和诗人之间真正的联结,来自生命体验的真正相通
疫情期间,黄晓丹与一个读博士时的同学聊天,问他在干什么,这个从来不写诗的同学说“写诗”。她继续问,为什么?同学说,现在我们都应该想一想,当时代不再自然而然地带着我们朝前走的时候,我们自己要往哪里走,所以,就开始写诗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困境,黄晓丹认为,诗歌某种层面上与心理学一样,也能起到心理疗愈的作用。
她说,心理学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用语言、用想象来解除压抑,诗歌也是如此。梦在心理学上有重要价值,诗歌与梦有相似的地方,来自它的意象性、非逻辑性、自我生成性。因此,爱诗歌的人也会很容易接触心理学。
黄晓丹讲诗,也写诗。她说:“什么是一首诗?我写它的时候有一个创作冲动,但不知道到底要写什么。创作冲动就是一种尝试,如果没有为这种冲动找到一个精确匹配的表达,焦虑就无法被安抚。什么时候知道写成了?就是它写完后,创作冲动消失了,然后看到这些由自己创造的陌生的语句,发现它如此妥帖,但之前从不知道自己是这么想的,这个时候诗歌就产生了。创作诗歌的过程本身有疗愈作用。”
如果你并不是一个习惯驾驭语言的人,没有关系,这个世界上已经有无数的诗,你可以去阅读。读诗的疗愈效果首先在于选择恰好能打动你的诗。世界上有这么多首诗,那么多句子,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选择找到自己内在冲动的形式。
“我们有一种机会,有时候,我们生命的某一个瞬间,忽然向某一句诗开放,我们要抓住那样一个瞬间,因为那样的瞬间带给我们的,是我们和诗人之间真正的联结,是我们生命体验的真正相通。”
上古的民谣就讲耕种、打猎、四季,但那就是诗
人们总觉得诗离自己的生活太远,好像必须遵守某种格律,或者必须是名家经典,才算诗。黄晓丹说,现实和诗之间,原本不应有障碍,我们对现实的状况、敏感、感受,形诸于语言,就是诗,但我们人为地在中间架设了一些障碍。比如说,人们认为吃到一块凉凉甜甜的西瓜,冲口而出的赞叹不是诗,只有去书店里买的经典诗集才是诗。正是这种观念,把生活与诗放在了两个不同空间里,让人觉得诗与自己无关,或者需要去生活之外找一些叫作诗的东西。
“我觉得诗就是把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且为这个感受赋予原创、未经污染的语言。上古的民谣也没有讲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它们就讲耕种、打猎、四季,但那就是诗。”黄晓丹说。
当然,古诗词与现代诗有一些差别。古诗写作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遥远,语言和时代背景不一样,古诗就像一个文物,埋在土里几千年,历史、文化观念上抽象的尘土覆盖在这首诗上,让现代人不容易看懂,因此,需要有人做一些工作。
“我们这些讲解古诗的人,和考古者是一样的,拿一把小刷子,把蒙在诗词上面的灰尘刷掉。”
一个个时代过去了,古典诗歌还值得被阅读,不是因为它会带来知识上的好处,或增加人的身价,让我们加以炫耀,而是因为文学与人相连,古与今相连,生命与生命相连。
透过涂鸦,鼓舞自己灿烂地活着
出镜人: 吕晓宁
Viva la Vida创始人,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教育顾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杰出青年,2019年入选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她把在世界各地的见闻,记录在公众号“晓宁Carmelita”里,欢迎大家去找她。
什么是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几乎每个年轻人在失眠的夜晚都曾追问过。
吕晓宁找答案的方式很特别,她请普通人拿起画笔去涂鸦各人所理解的“生命”意义,即使疫情期间被迫宅在家,她发起的 “We Still Have Art”线上活动,依然收集到很多珍贵的素人作品。两年间,她总共收集到六大洲三十个国家的一万多份“生命之画”,有的是线条构成的隧道,有的是水彩涂抹出的深邃天空,有的是一张无言的空白……每一张画后面,都有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
艺术是一个人内心的乌托邦,它创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
故事要从2018年1月说起,彼时的晓宁,还沉浸在姥爷逝去的伤痛中。在看了电影《寻梦环游记》之后,她决定去一趟墨西哥,那片有着豁达生命观的土地上,她或许能找到治愈的药方。
在墨西哥城的一家博物馆里,她被一幅画震撼了——画框里只有几块西瓜,但明亮的色彩却让人感到磅礴的生命扑面而来。后来她了解到,这幅名叫《Viva la Vida》(《生命万岁》)的画,是墨西哥传奇女画家弗里达·卡罗去世前八天的作品。
美丽的弗里达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18岁时的一场车祸导致她全身粉碎性骨折,一生做了32次手术;她和深爱的男人多次离婚复婚,经历过3次不幸流产。但车祸、手术、背叛、病痛都没将她击溃,因为她找到了抚慰自己的方式——艺术。她把对生命的热爱和希翼融入画作,用艺术治疗伤痛,也鼓舞自己灿烂地活着。
深受触动的晓宁,不仅对“逝去”和“新生”有了新的认识,更发现了绘画的神奇力量——人们因为不习惯用绘画表达内心,拿起画笔后会被迫停顿下来思考真实的内心,这个过程就像在唤醒灵魂。
弗里达用这种方式找到了生命的意义,那普通人是不是也可以?
于是当天晚上,晓宁一回到宾馆就开始设计海报、准备画笔。第二天上午十点,晓宁直奔博物馆门口,开始了她的第一场实验。她给在生活道路上行色匆匆的人们按下一个小小暂停键,请他们用画画的方式思考并回答一个问题:你的生命,是什么样子?
那一天,晓宁收到了70幅路人的画作。她发现孩子喜欢把生命画成过山车,画成花朵;成人会把生命画成一棵树、一座山;老人则爱把生命画成一条通往死亡的路。艺术,其实是一个人内心的乌托邦,它创造了一个理想世界,而画笔,是通往那世界的钥匙。
晓宁被这些热情燃烧的生命感动,于是,她决定把活动继续下去,并给这个项目起名为“Viva la Vida”(简称VIVA),她想拆掉头脑里所有框架,忘记头脑里所有的概念,看见每一个生命本来的样子,并让这洒落在墨西哥土地上的、关于生命意义的艺术火星,燃烧到全世界。
不同的生命绘画,见证不同的生命奇迹
离开墨西哥后,晓宁去了很多国家,从美国到古巴,从法国到希腊,从新加坡到阿根廷,再到巴布亚新几内亚。她将“Viva la Vida”带到每个走过的城市街头,并收到了一幅又一幅的生命绘画,聆听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故事,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
在美国旧金山,她遇见了将生命意义画作一个煎蛋、一杯水和一个厨师帽的厨师Jeff。Jeff告诉晓宁,他是个单身父亲,曾做过三年流浪汉,卑微的生活让他几度想要一了百了,几番挣扎后,他选择为了儿子认真过好这一生,于是报名参加市政府为流浪汉开设的厨艺培训班,他将对孩子的爱、对生命的希望都投入到了食物当中,所以,食物是他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
在阿富汗,她遇到了将生命意义画作红色小人的女权主义者。那位女性告诉她,在阿富汗,女人只被允许穿黑色和白色,然而她认为女人的生命也應该像红色一样热情燃烧,不为男人,只为自己。
在罗马尼亚,她遇到了一群患癌症的孩子。孩子们画的小人统统长着很长的头发,就像长发公主那样,这些孩子因化疗失去了头发,在他们心中,长发就代表了生命的意义。
在古巴哈瓦那,她遇到一位小有名气的电影导演,导演和她谈了很久的艺术,当他拿起画笔要画下自己的生命时,画了九次也没画出来。面对空白的画纸,晓宁却莫名感动,因为这份空白“试卷”,正是这位导演最真实的内心。
世界就算被意外暂停,日常的美好依旧能治愈我们
自2018年以来,晓宁从未停下用绘画唤醒人们对生命意义思考的脚步,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全世界按下了暂停键,让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有些隔开了。
可是地理上的隔开,不代表心灵的疏离。被迫暂停了VIVA项目而宅在家的晓宁,和团队发起了一个叫“We Still Have Art”的线上活动,鼓励大家发现日常生活里的细微美好和感动,并用绘画或者拍照、涂鸦的方式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
至今,“We Still Have Art”项目已经征集了来自六十多个国家的日常艺术作品,而VIVA项目已经征集到了上万幅普通人的生命绘画。通过这些作品和它们背后的故事,晓宁发现,很多人在创作过程中,逐渐觉察到了自己需要的物质根本没那么多,能给自己以无穷力量的东西,也从来都不是物质,它或许只是一个信念、一段经历;能触动自己柔软内心的美好,也从来不需要很宏大,它或许只是一地婆娑的树影、一个温暖的拥抱。
当然,也许你现在还没体会到这些,那是因为,你还没拿起画笔和自己的灵魂对话。不如现在就用画笔来描绘一下自己的生命,或者画下一些让你感动的小事吧。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觉察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温润而细腻,如同母亲的手,会慢慢抚平你所有伤痛。
想要爱和被爱是人免不了的俗,
任何时候都一样
2020年的感情运,关键词是“水逆”。
从新闻上看,2020年的中国女性恋爱运,着实犯“水逆”。有机构统计今年热点时发现,除了疫情,情感类新闻遥遥领先,且无一例外的全是负面。比如2020年3月初复工时,就有报道说各地离婚率创下新高,且以女性主动提出离婚居多,并得出结论:过长的隔离期导致夫妻相看两厌。
吴迪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原本感情蛮好,共处的时间长了反而要离婚,你相信么?离婚的人原本婚姻就有问题。”
有学员有感于疫情时独处的孤独,立志要脱单抱团取暖,又被今年层出不穷的涉及女性的社会案件吓得不轻,拿着“结婚劝退”的新闻流行词来找吴迪,问她怎么判断眼前的男人不是冷血变态。她安慰对方,极端案例年年有,男人这个群体,一定不是潜在的犯罪分子大本营,更不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生物群,如果预设立场过度,会吓得不敢踏进真实人生。在她看来,人世间本来就多风多雨,世界的本质不会因此改变,只是欢爱别离的故事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答案。
because I am rich
8月份,上海地区院线因疫情停摆大半年后终于全面复工。怀着“管它是啥,我要报复性看电影”想法的吴迪,去家附近的影院看了《小妇人》,它的原著小说创作于1868年的美国,当时女性想要活得好,就必须选择婚姻,依附男人的物质条件。
电影里有个名场面——侄女乔问任性的马奇姑妈:“你为什么可以不结婚?”后者带着三分讥笑四分漫不经心的表情抛出金句:“because I am rich(因为老娘有钱)。”有知乎影迷回忆说,当时电影院里的笑声,几乎全来自女性。再后来,“because I am rich 的名场面”被网友做成图片并广为流传,截至2020年9月10日,百度相关搜索24万条,微博话题阅读3.5亿。
吴迪感慨,中国女性在面对 “你为什么敢单身?你为什么敢离婚?”的诸多非议时,终于能理直气壮地杠一句“因为老娘有钱”。
吴迪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女性感到幸运,因为经济实力的上升,她们可以有多种选择,婚姻已经不是必需品,可是想要爱和被爱是女性免不了的俗。
当“老娘”有了钱,爱会自然来到么?答案可能是“否”。
许多职场精英的爱情观停留在偶像剧中
吴迪的学员里,有年入三百万的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也有年入三万元的四五线城市大专生,有四十多岁的觉得老公没情趣只会赚钱的孩子妈,也有四十岁依然没谈过恋爱的白领……她们虽然身处不同阶层职业年龄段,但都不缺乏“老娘有钱”的底气。可遇到男人,她们的问题就傻得一模一样:为什么现在“渣男”这么多?为什么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男人?
有位姑娘问吴迪为什么年薪七位数的她依然找不到男人,吴迪让她说说自己的期待,姑娘说自己的期望是“相知后相濡以沫,相厌时也能雪中送炭”,吴迪花了好几秒钟平复“想找面墙撞倒”的冲动,尽量温和地回复:“姑娘,都两相生厌了还能雪中送炭的男人,怕是只活在偶像剧里。”
在吴迪十六年的咨询史中,职场精英女性的爱情观停留在偶像剧中的数不胜数,很多人笃信“一生一世一双人”,结果那人迟迟不出现,莫名就落单了。
吴迪不断地推动学员们拿出工作的劲头找男人实践爱情,她觉得,爱情是一件需要练习才能有收获的事情,一直不接触男人,可能会连男人说的话都听不懂。但平均年龄三十岁以上的学员们,往往抛出五花八门的反馈——
“约会时涂口红,万一接吻的时候糊了男生一脸印,他会介意吗?”
“我有个认识八年的蓝颜知己,怎么让他先告白?”
“我约男人去私人电影院小包房,他居然动手动脚,男人都是流氓!”
最后一个反馈让吴迪尤其印象深刻,她说:“我真替那个男人觉得委屈,我们的姑娘也不小了,她发出了这么明显的暗示怎么自己没意识到呢?我的教学有这么失败吗?”
后來,在吴迪的课程列表里,就增补了不少“读取男性信号”的教学内容。比如,你和男友确立恋爱关系已经5个月了,可是他一直叫你不要公开,说保持单身的状态有利于工作,你要怎么办?吴迪的招数是发个检测盒——在朋友圈发一张你们的合影,官宣一下你有男朋友了,设置成他一人可见(妙!),看看他的反应。也许下一秒男人会恼羞成怒,虽然结果不如人意,但无论如何,你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检验结果——眼前人没想跟你深入,赶紧换人。
这类试探性的内容,吴迪设计了很多个,她把它们统称为检测盒,她让学员不要去猜对方的心思,要去试。吴迪就像一个爱情的适配器,把学员的恋爱期待调整到现实能达到的水平,继而踏出恋爱的第一步——实践练习,然后一步步地带她们回归俗气的现实,而这里面的糖,其实甜过任何一部偶像剧。她的训练营里,恋爱成功结婚的大有人在。
两性过招,有苦有甜
当然,真实的两性过招,有苦有甜。婚姻墙外的单身女孩向往婚姻,墙内的已婚女性觉得婚姻太累。
疫情期间,有单身女孩来哭诉,一个人隔离好孤独,都找不到人说话。吴迪拿出自家近二十年婚龄的老夫老妻 “人间尴尬实景”来开解对方:嗨,我希望隔离期间老公闭嘴别说话,隔离期后他赶紧出去上班。
暑期,热剧《三十而已》又引发了女性对“林有有”式小三的恐慌与讨伐,已婚女性一窝蜂地私信吴迪,这种情况怎么办?她的建议让人“不太厚道”地笑出声:“姐妹们心态放宽,让小三好好折腾一下,比如去老公公司哭闹,发信息给他同事、父母,敲他竹杠要青春损失费,甚至逼婚不成雇人把男人打一顿……老婆要忍住拯救的冲动哦,就让男人好好尝尝出轨的代价,等小三扒他一层皮,你再冷静下来想要不要离婚。”
听听,满是姐姐的生活智慧,俗气,但有用。
2020年9月,“离婚冷静期”再度成为社会热点。眼看着学员里的80后、70后单身女性越来越多,40%都是离婚有孩的人,吴迪忍不住感慨:“比起‘离婚冷静期,单身人士还是多讨论 ‘结婚冷静期。大家多花精力经营恋爱,不要急着结婚,想明白自己适合什么,过足爱情的瘾,再走进婚姻也不迟。”
毕竟,看清自己,才能看清生活。
PART 3 过好每一天,当下即未来
如果世界按下“暂停键”,
我们自身以什么方式运转?
我真的完全接受了挫败的自己
丁十 (栖心妈妈生活馆、栖心小院创始人)
年初的意外,让原先的很多工作停摆,朋友们都觉得我压力应该很大,但我把最坏的结果都想好了,也接受了,我真的接受了完全挫败的自己。所以,这段时间对我个人而言反而是休整,之前的压力放掉了,有更多时间去读书、晒太阳、打坐、冥想,身体状态挺好的,原先心里“打结”的事情慢慢变得顺畅,曾有过的抑郁也没再复发。我花很多时间触摸泥土,和自然在一起,也观察朋友们、孩子们在小院里的状态,这都给我很大的激励。
我以前是目标导向的人,也让自己过度消耗。现在我更关注自己的身体,对自己有了觉察,累了就会劝自己放松、停下来,允许某件事情做得不完美。疫情期间我每天都读诗,觉得诗歌太美好了。生活中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好像现在才停下来看见它们,很多东西我都想花时间慢慢看、慢慢学,想更多地探索世界。
奶茶店开门了,快乐的生活又有指望了
黄晓丹(古代文学博士,师从叶嘉莹先生,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著有《诗人十四个》)
疫情带来的一种想象,打破了原先人与人的心理距离,让人觉得重新调整了生活中事情的重要位序。但当我们的生活恢复正常,就会发现那个想象中预期的转变并没有发生,很大程度上我们还是按着原先的习惯生活。 比如在疫情中,我们总幻想到了能与朋友见面的时候,一定要拥抱。可是疫情后我与朋友见面吃饭,都挺尴尬地看看对方,决定不要拥抱了,还是快吃起来吧。
疫情期间,我的一个重要快乐来源,让我觉得生活还在稳定进行的来源,就是喝奶茶。我原本习惯每天下午三点多买杯奶茶,当时很多奶茶店关门了,就很难过。某天突然发现熟悉的奶茶店又开始外送了,朋友圈都在奔走相告,奶茶店开门了,快乐的生活又有指望了。每天下午三点钟有杯奶茶喝,就会觉得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呢。
见过心灵的幽暗,人文素质的教养方才被凸显
粲然(知名童书作家,三五锄教育创始人)
5月份复课前夕,我在自己的社群里做了一次家长调查:你认为疫情之后教育的刚需是什么?家长们提出来的一些词已经和过去迥然不同。在过去,高考、985、211可能是最高位的一些词汇,而这一次,第一高位的词是“身心健康”,接下来是生命教育、独立思维、逆商、财商……疫情正促使着一部分家庭对教育进行更深的反思。
我想,是因为见过心灵的幽暗,人文素质的教养方才被凸显。
脚步停了,美食与爱让生活继续
老北京小妞(环球旅行撰稿人)
曾步履不停的我,今年放长假了。一根网线,将美国华人圈子里曾因诸事缠身而疏离的亲情友情通过ZOOM视频拉近了,我借此机会把那些曾被我写进游记的世界美食,摆上我家的餐桌。
所幸加州的超市并未关门,我就像花木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把各国的食材收罗囊中。西班牙的国民小吃TAPAS与“大锅烩”海鲜饭,意大利披萨,广式叉烧,以墨西哥饼为原料创新加工的葱油饼,还有韭菜大虾馅饺子……我仿佛故地重游,又似梦回故乡。
意外来了,终会过去;脚步停了,生活继续。在异国他乡,是那些不可辜负的美食与爱,日夜支撑着我。
有时会挺丧,但今年我的家习惯了鲜花
Luna (新媒体工作者)
今年让人有点一言难尽,最直接和让人痛心的改变,就是收入下降了。不提也罢,只说一个意外收获,我开始习惯在家里摆鲜花。
一开始是春节后看到云南花农的求助信息,想想鲜花枯萎在田里的情景觉得可惜,就在网上订了一束颜色随机的小苍兰。花送到,收拾了半天,去叶子、剪茎、插瓶什么的,接下来的几天,全都笼罩在小苍兰的香气里,即使花枯萎了,落下的黄色花瓣也很美,我都不忍心丢掉。本来只是一时起意的“助农”,到后来,受到慰藉的却是我自己。
看看购物单,才发现自己的变化
亦云( 学生)
本来觉得今年自己的生活变化没多大,但回顾一下自己网购的物品,发现我买的东西有变化!
今年网购的衣服比去年少了很多,而且其中大头变成了居家服,因为待在家的时间长了,不想太亏待自己,于是把买外套的钱省下来,认真选了漂亮又舒服的居家服。彩妆支出大幅减少(出门少加上戴口罩,化妆省了),选了更好的洗手液和护手霜。为了让家里环境更舒适,购买了精油和香氛。
另外,我今年买了比以往更多的纸质书,也购买了一些网上文学课,虽然读得很慢,但我想重拾一下真实的阅读感受。
今年的最大遗憾,是乌镇戏剧节延期了
小榭 (职员)
这五年来,我的钱、我的假,都是为乌镇戏剧节攒的,每年我都要请假去戏剧节,连我们领导都习惯了。但今年7月,乌镇戏剧节官方发表声明,为了公共安全考虑,把第八届乌镇戏剧节延期到明年举办。
怎么说呢,我当然觉得很遗憾,目前我的生活秩序挺正常的,但每年一度“美梦之旅”无法成行提醒着我,这个世界面临的困难还没过去。
我很喜欢乌镇戏剧節声明里说的:“比短暂的遗憾更重要的是我们仍对剧场保持崇敬、拥有珍视每个相聚时刻的默契、期许未来闪光的生活。”我也期待着明年与乌镇、与戏剧,以及一起看剧的朋友们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