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本科法语笔译课的目标、性质和选材①
2020-12-10雷文强
雷文强
内容提要 本科法语笔译教学面临着一对矛盾:学生的法语能力相对薄弱,社会对法语人才翻译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笔译课的目标、性质及选材引起了广泛的讨论。PACTE 模式是目前被学界公认的、经过实践验证的翻译能力模式。在PACTE 模式中,翻译能力被分解为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知识能力、工具能力、策略能力及心理—生理要素。本文基于PACTE 模式,从翻译能力构成及习得的视角对本科法语笔译课的目标、性质和选材进行探讨与分析,尝试厘清本科笔译课的主次轻重,认为本科法语笔译课应该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基础应用翻译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实践课。
引 言
笔译是高校法语专业高年级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与英语学科不同,包括法语在内的外语本科翻译教学面临着一对矛盾:学生的外语水平相对不足,但用人单位对翻译能力有较高要求。一方面,大学里法语专业的学习一般从零起点开始,与英语学生相比,法语专业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掌握程度无论从语感上,还是词汇储备上,或者是外语逻辑思维上,都存在明显的差距。②陈伟.《关于法语专业本科四年级汉译法课程设置的思考及实践》.中国法语专业教学研究,2008(1):29.另一方面,社会对本科法语人才翻译能力的要求并没有因学生的学习起点低、学习时间短而有所降低。大多数用人单位需要毕业生很快上手工作,而且对外语毕业生的最初岗位需求就是翻译工作,可以从事口笔头翻译是就业市场对复合型法语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③李军.《关于培养法语复合型人才的思考》.法语学习,2011(05):38.
在这一背景下,对于如何进行本科笔译教学,专家学者见仁见智。其中下面三个争论最为广泛:一、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之争,争论的是本科笔译课的目标。二、理论与实践之争,争论的是本科笔译课的性质。三、文学与应用之争,争论的是本科笔译课的选材。本文主要针对上述三个话题展开,以学界广为认可的PACTE 翻译能力模式理论为依据。在讨论之前,有必要先对PACTE 翻译能力模式进行简单的介绍和梳理。
一、PACTE 小组关于翻译能力及其习得的研究
所谓翻译能力,顾名思义,就是译者在开展翻译活动中必备的职业技能和心理素质。上世纪末,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小组(PACTE - 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从多元素构成的视角,采用实证与实验方法,取得了大量有较大影响的翻译能力研究成果,得到学界广泛关注。PACTE 翻译能力模式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复杂、最全面的翻译能力模式。④仝亚辉.《PACTE 翻译能力模式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3(05):92.PACTE 小组(2000)的初步成果认为,翻译能力是一项复合能力,它可分解为以下子能力:双语交际子能力、语言外子能力、工具与职业知识子能力、转换子能力、策略子能力和心理—生理素质。其中,转换能力是核心。之后,PACTE 小组(2003)重新定义了翻译能力,⑤翻译能力被PACTE 小组被定义为:依据翻译目的与目标文本读者的特点,把源语言文本转换为目标语文本的能力。对它的成分做了修正,把策略子能力调到核心位置。新的翻译能力包括五项基本子能力和心理—生理要素(见下图1)。
图1 修正后的PACTE 翻译能力模式
PACTE 翻译能力模式中,双语子能力是使用两种语言交流所必备的知识(以程序性知识为主),包括词汇、语法、文本、语用、社会语言学等知识;语言外子能力是关于世界整体或特定领域的隐性或显性的知识(以陈述性知识为主),包括双语文化知识、主题知识和百科知识;翻译知识子能力是与翻译本体和翻译职业相关的知识(以陈述性知识为主);工具子能力是与文献和信息技术的使用相关的知识(以程序性知识为主);策略子能力是确保翻译效率和解决翻译问题的程序性知识,协调各项子能力之间转换和运作,是翻译能力的核心;心理—生理要素包括认知因素(记忆、感知、情绪、注意力)、态度因素(好奇心、毅力、思辨力、自信、自我评估、动机)及其他因素(创造力、逻辑思维、分析综合等)。
除了对翻译能力的成分进行了分析,PACTE 小组还对翻译能力的习得做了研究。PACTE 小组(2000)认为,翻译能力习得是一个从新手知识(即前翻译能力)到翻译能力的动态、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不断整合、发展和重构,其中程序性知识(主要是策略子能力)的发展占主导。接着,PACTE 小组⑥此项研究结果由PACTE 小组成员之一的Hurtado Albir 在Meta 上发表。(2015)针对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口笔译学生做了一项实验,得到以下结论:翻译能力是一种习得而来的能力;翻译能力习得是翻译概念和方法从静态到动态的发展过程;在上述过程中,发挥最大活力的是程序性知识。
PACTE 翻译能力模式与翻译教学密切相关。PACTE 研究小组于1997年由西班牙巴塞罗那地区的职业译员和翻译教师发起成立。该小组成立的初衷是为了探究翻译学习者是如何学习翻译,以便翻译教师完善教学计划,改善教学方法,制定统一的教学质量标准。要统一教学标准,首先要建立一个能定义“译者的特质是什么”的模式,即翻译能力模式。可见,PACTE 翻译能力模式的诞生就是为了指导翻译教学,它对翻译教学,特别是系统化的职业译者训练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广泛运用于欧盟笔译硕士(EMT)项目培训中,为欧盟成员国培养高级笔译人才。我们将基于PACTE 翻译能力模式,对前文中提到的笔译教学中的争论话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课程目标:翻译技能为主,语言能力为辅
要确定本科法语笔译课的目标,首先得区分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两个概念。翻译教学属于应用翻译学领域,以培养职业翻译能力为目标,旨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从业技巧。教学翻译属于应用语言学领域,是一种常见的外语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并检验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顾名思义,本科法语笔译课理应属于翻译教学范畴,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目标。但是受客观条件限制,这一目标未必能完全实现。
进入本科高年级学习的学生,就法语能力而言,与经过严格选拔的高翻院校学生存在较大差距。客观地讲,法语高年级学生的语言水平远未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有学者认为,既然本科阶段学生的语言基础相对薄弱,那么本科翻译课就以提高语言水平为主,到研究生层次再进行翻译教学。这种情况下,本科阶段的笔译课虽名为“翻译课”,实际上却成了“对外语学习的辅助课程”⑦王吉会.《正确认识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下放”现象》.法国研究,2012(02):27.,类似高级法语课程中的翻译练习。于是,本科笔译课就质变成教学翻译了。这种看法并非不合理,因为它与国际上著名的高翻学院的做法一致,都要求学生先过语言关。但上述观点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忽视了另一面:社会对本科法语人才的翻译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并且多数本科学生“亟待培养实际的翻译能力,以便顺利就业”⑧李军,前揭书,第39 页。。在了解另一面的事实后,仍以学生外语能力不足为由,把本科阶段的翻译课变为语言提高课,这似乎就默认本科毕业生掌握了语言,就可以胜任翻译工作。如此这般,本科生的语言能力就与他的翻译能力划上了等号。
PACTE 翻译能力模式表明,双语能力(更何况法语只是双语中的一门语言)并不等同于翻译能力,它只是翻译能力的一个子能力,与其他几个子能力有机地结合,共同构建翻译能力。把笔译课简单等同于语言课,在某种程度上是否定了翻译教学的存在意义,仿佛一个人只需要掌握好一门外语就可以做好翻译,于是翻译教学变成了教学翻译。这种观点与过去的自然译者观如出一辙。后者认为,双语者不用经过特别的翻译训练,即可胜任翻译工作。就其性质而言,双语能力与翻译能力是截然不同的。翻译能力定义为“翻译时所需的潜在知识系统”,而双语子能力被定义为“双语交际时所需的潜在知识系统”⑨PACTE Group.«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In F.Alves (ed.).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in Process-Oriented Research.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3: 58.。也就是说,翻译能力旨在翻译,双语能力旨在交际。不可否认,翻译课有助于提高外语水平、学习异域文化,但这些功能并非翻译课独有,高级法语、法语写作、法语报刊选读等课程也同样可以做到。换言之,语言能力是本科法语专业的核心素养,它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体系。在PACTE 翻译能力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翻译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地方,就在于它培养学生的翻译知识能力、工具能力和策略能力。PACTE 小组针对翻译能力所做的实验也是只针对上述三项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才是翻译课的特色,才是翻译课的特殊价值。以翻译工具能力为例:工具能力指与文献和信息科技使用有关的程序性知识,即“知道如何使用工具达到翻译目的”。这里的工具不仅包括传统的工具书,还包括信息技术工具。时下,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日新月异,对当前的翻译教学和实践产生着重要影响。可参考英语专业的做法,把市场上成熟的CAT⑩CAT: 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技术纳入法语笔译课堂,使教学与技术接轨,利用计算机巨大的存储功能与检索功能,建立机器词典、术语库、法汉平行语料库等,以改进翻译质量和提高翻译效率。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翻译教师要与时俱进,有所作为,不能仅满足于把过去的“爬格子”模式改变为现在的“敲键盘”模式,要尝试在教学中引进翻译技术,更新笔译教学观念、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技术辅助翻译的能力。
PACTE 小组也指出,翻译能力的习得是一个从新手知识到专家知识、从翻译前能力到翻译能力的动态、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⑪PACTE Group, op.cit., p.49.因此,本科翻译教学所培养的必定是基础性的翻译能力,它的难度与进度要放在整个法语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内来考虑,应当建立一套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使翻译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递进性,确保本科法语笔译教学符合本科学生的学习规律。本科翻译教学的目标设定要避免走两个极端:一是目标定得过高,以本科作为培养翻译能力的终端学历,妄图一步到位,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获得高水平的翻译能力,把本科生培养成高级译员;二是对翻译能力不设目标,以学生语言水平有限为由,在本科阶段暂不开设翻译课,因噎废食地等学生先掌握了外语再教翻译。在合理的本科翻译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本科阶段笔译教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掌握两种不同语言转换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提高翻译能力”⑫许钧.《法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6.此处为序言中的页码,本书的引文下同。;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异与同,以及语言所沉淀的文化因素,把翻译作为一种提高外语水平、学习异域文化的有效途径”⑬同上。。简言之,本科法语笔译教学有“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双重目标”⑭同上。。陈伟也指出,翻译课兼顾学生的语言技巧学习,但其重点不是对语言元素的操练,而是跨语言信息的交流及其特点、方法和习惯。⑮陈伟,前揭书,第32 页。也就是说,本科笔译课是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的结合体,其中前者是其核心价值,后者是其附属功能。
综上所述,本科笔译教学应彰显翻译教学的特殊价值,“突出职业特性,充分认识翻译过程培训对翻译技能形成的重要性,以及阶段性训练对翻译认知自动化形成的影响”⑯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中国翻译,2009,30(06):34.。虽然本科笔译课不可避免地兼顾着提高语言水平的功能,但应避免将笔译教学视为单纯的教学笔译。
三、课程性质:实践第一,理论第二
翻译教学中存在理论板块与实践板块“两张皮”的严重现象⑰同上,第38 页。。不少实践派教师认为,本科法语笔译课是一门实践课,用不着理论,反对翻译理论“下沉”到本科阶段。其依据就是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距离,已有理论缺少汉法互译方面系统的内容,且缺乏跨学科研究成果,有些翻译理论难以指导翻译实践,相反中国法语译员总结的翻译技巧更实用,更具指导作用。⑱李军,前揭书,第38 页。也有学者认为,本科笔译课并不以培养翻译学者为目标,其唯一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水平,应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以学生练习、教师讲评为主,培养具有一定实际动手能力的“工匠”,而非纸上谈兵的研究人员。⑲陈伟,前揭书,第32 页。
实践派的“笔译课即实践课”的主张得到了PACTE 翻译能力模式的证实。PACTE 小组援引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ohn Robert Anderson)的知识分类方法,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⑳PACTE Group, op.cit., p.45.两者的区别如下: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也叫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也叫操作性知识。㉑莫雷.《教学心理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4.比如,译者记住的搜索网址是陈述性知识,而译者知道如何运用该网站使自己的翻译更加精确和完善,就是程序性知识。在此基础上,PACTE 小组进一步提出,翻译能力由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组成,其中程序性知识占主导地位。㉒PACTE Group, op.cit., p.58.在翻译能力习得过程中,发挥最大活力的是程序性知识,所以翻译能力基本上体现为程序性知识,它的习得也符合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规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指出,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实质是掌握做事的规则,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征,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㉓同上,第105 页。因此,实践练习是形成翻译技能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翻译能力习得的主要方式。在法语笔译教学中,首先要明确课程的实践性质,以实践为主,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应对和处理翻译素材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怎么办”的操作性知识。
在强调“实践第一”的同时,PACTE 翻译能力模式并没有否认理论讲授的意义。该模式中与翻译理论相关的是翻译知识子能力中的翻译本体知识,具体包括翻译单位、翻译过程、翻译步骤、翻译策略与技巧㉔这里的“翻译策略与技巧”要与前文中的“策略子能力”区分开。前者主要涉及翻译的具体操作层面,而后者宏观层面上统摄和协调各项翻译子能力,控制翻译过程,解决翻译难题,并依据翻译目的来评估翻译结果。等。㉕PACTE Group, op.cit., p.59.方梦之把译学理论一分为三:宏观层面的翻译原理、中观层面的翻译策略与微观层面的翻译技巧。PACTE 模式中的翻译本体知识也可按此分划分,其中翻译的普遍问题和根本问题属于宏观层次,翻译策略与技巧属于中、微观层次。㉖方梦之.《应用翻译学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10.穆雷指出,理论与实践中间隔着经验,经验从实践中来,再上升为理论。㉗穆雷.《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03):44.翻译本体知识中的翻译策略与技巧,基本等同于穆雷所说的“上升到理论之后转化为普遍意义的一部分经验,对翻译实践具有直接的或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意义”㉘同上。;其中的原理知识,比如翻译的概念、思想、原则、功能、目的等,基本等同于穆雷所说的“另一部分经验”㉙同上。,这部分经验上升到理论后,能推演出具有认知意义的更高层次的理论,加深人们对翻译现象和翻译活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对翻译实践具有间接的指导意义。简言之,翻译本体知识由两类知识构成:一类是中、微观层面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知识,另一类是宏观层面具有理论认知意义的知识。如前文所说,翻译知识子能力主要是陈述性知识,但其中也存在程序性知识。显然,翻译策略与技巧属于程序性知识,宏观层面的原理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陈述性知识阶段是掌握程序性知识的前提,也就是说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最初是被表征为陈述性知识的。㉚莫雷,前揭书,第105 页。换言之,翻译本体知识不论是程序性的,还是陈述性的,都要通过学习者理解和记忆之后才能被掌握。笔译教学中,无论是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翻译策略与技巧,还是具有间接指导意义的基础原理知识,都要先作为陈述性知识在课堂上加以讲解,然后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这个角度来说,适当的理论讲解,特别是翻译策略与技巧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对本科法语专业的笔译课作了如下规定:法汉/汉法笔译课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翻译理论和方法进行法汉/汉法笔译的能力,其教学内容包括翻译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两个方面。㉛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78.由此可见,在本科笔译教学中,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应把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但两者结合应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这是由翻译能力基本上是程序性知识这一事实决定的。
四、课程选材:应用为重,文学为轻
相关统计表明,文学翻译在实际翻译中占比很小,奈达(Eugene Nida)认为这一比例不超过5%,斯卡帕(Federica Scarpa)认为文学翻译仅占世界翻译总量的1%。㉜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20.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文学文体在不少高校本科法语笔译课中占主导地位。“传统的法语笔译课,可以说基本上是文学翻译课,因为教材中引用的例子和布置的练习作业,基本上都属于文学体裁。这种状况在近几年有所改变,但以文学翻译为主导仍然是目前我国法语专业翻译课的基本现实。”㉝莫旭强,谢蔚雯.《法汉互译理论与实践》.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3.此处为序言中的页码,本书的引文下同。在翻译教学和翻译人才培养中,教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侧重文学文体的翻译教材必然导致当前的法语笔译教学基本围绕着文学文体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进行。
与文学翻译相对的是应用翻译,即非文学翻译,涵盖科技、经贸、法律、旅游、新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针对不同的文体,译者要调动的翻译子能力和主题知识也有区别。PACTE 小组指出,翻译子能力之间的作用方式与翻译方向、主题、文本类型、译者的经验等相关。㉞PACTE Group, op.cit., p.49.策略能力是翻译能力的核心子能力,起着统摄和协调各项子能力的作用。针对不同的主题领域、文体类型,策略子能力所调动的心理要素往往也有差别,比如“文学翻译强调创造性,而技术翻译则重视逻辑性”㉟Ibid.。应用翻译重视信息的传达,意义表达的精确与逻辑的严密是最大的追求,但是由于文学是文字的艺术,意义的生产与形式的表现密切相关,旨在传达作者的情志或探索艺术形式,所以文学翻译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再创造,与译者的艺术才能有莫大的关系。㊱韩子满.《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科技翻译,2005,18(04):49.如果笔译课选材只局限于一个文体(比如文学),可能会导致策略子能力的协调机制逐渐固化,翻译能力的培养也因此呈现出一定的倾向性。正如前文所讲,文学翻译在本科毕业生翻译工作中占比极小,本科笔译课如果集中于文学作品,其培养的翻译能力与社会对法语人才的期望不符。李军从实用型法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角度,建议“大大加强非文学主题的翻译教学,如外事、文化、经济、贸易、法律、工业、农业、服务业、科技等,因为这些领域的翻译现在是主要的翻译舞台”㊲李军,前揭书,第38 页。。莫旭强、谢蔚雯也提出要“大大提高非文学翻译文本的比重,翻译课的内容应以反映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法制等方面的内容为主”㊳莫旭强,谢蔚雯,前揭书,第3 页。。重视应用文体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笔译教学的共识,但由于当前我国法语应用笔译教材建设相对滞后,市面上可供选择的应用翻译教材可谓凤毛麟角,制约了应用型笔译人才的培养。
此外,选材以应用文体为主还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长学生的文化、百科等语言外知识。在PACTE 模式中,语言外子能力主要包括双语文化知识、主题知识和百科知识,是翻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在学习翻译之前就掌握了相关语言外知识,但这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获得要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很显然,本科法语笔译课有限的几十个课时难以容纳如此庞杂的知识集合,所以语言外能力习得的主战场应在笔译课堂之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笔译课就此舍弃了这些知识。岳扬烈建议“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文章,如新闻报道、声明、讲话等,目的在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并促使他们多查阅中外百科知识,使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能适应各种翻译任务”㊴岳扬烈.《汉译法实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莫旭强、谢蔚雯也认同这一观点,表示他们所编写的《法汉互译理论与实践》正是朝着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的任务,使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的方向努力。㊵同上。可见,笔译课的选材除了要提供翻译练习的素材之外,还可以兼顾扩大学生的综合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语言外子能力。
综上所述,本科笔译教学选材不应局限于某一部教材,应灵活选用各种应用类型的素材,授课中突出各种文体的特点及翻译技巧。当然,文学作品因其独特的人文价值也不能被完全排除在笔译教学之外,但它的比重可适当降低。
结 语
学生比较薄弱的法语能力与社会对翻译能力的较高要求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于本科法语翻译人才培养工作中,相关的探讨也将持续下去。本文基于PACTE 翻译能力模式,论证了本科法语笔译课应该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基础的应用翻译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性课程,同时它也兼顾提高语言能力、建立正确的翻译观、扩大知识面等附属功能。本文是对本科法语笔译教学中的主次轻重进行厘清的一次尝试,至于如何设计出适合本科层次的法语笔译课,有针对性地培养各项子能力,则有待于更多的后续研究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