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型病毒城市绿化植物选择方向探讨
2020-12-10陈小春黄丽萍
陈小春,黄丽萍
(漳平市林业局,福建 漳平 364400)
在这次全民防控战“疫”中,专家指出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直接传播,而气溶胶传播是通过空气传播。此次新冠肺炎发生在冬季,冬季寒冷、空气干燥,人喷出的传染性飞沫中的水分会迅速蒸发、飞沫因此迅速缩小、于是就形成了能够长时间滞留在空气中的小“核”,与空气中的灰尘结合、不会轻易落地,显著增加了病毒的传播机会。
那么如何切断这一传播渠道呢?在这样情况下,就对城市绿化植物选择方向提出了新的课题。作为林业工作者,如何在这方面发挥自身行业应有的作用,本文结合国内外同行对城市绿化植物相关方面的研究,面对新冠肺炎这一突发新情况,对城市绿化植物选择方向进行探讨。
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的载体,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集中交集的生态系统。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遭到诸多破坏,城市近地面的物质与能量平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粉尘、烟雾与有害气体增多,大气颗粒物已成为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
针对伴随城市发展而普遍出现的这些环境问题,如何积极治理和防治就成为研究的重点。城市绿地的园林植物是一个城市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园林植物在对细颗粒物以及极细颗粒物的滞留方面有显著的功效,因此园林植物的滞尘能力成为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危害人体最严重的可吸入颗粒物的治理,园林植物可以作为如何治理和防治的一个选择,但其具体可以发挥多大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实践进行证实。同时,城市环境中的污染物是较为复杂的,许多污染物对植物的生长又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伤害。
在总结和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植物滞尘能力这个方向着手,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绿化植物滞尘能力及其滞尘机理应当成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树种选择的重要依据,有针对性地、全面系统地评价树种滞尘能力,从而指导树种选择的方向。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可以形成不同群落配置模式,增加景观效果,又可以有效地提升绿地滞尘效应,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空气质量。所以说,综合评价植物的滞尘能力和抗污染能力,筛选出适合一个城市种植的植物才是业界学者们努力的最终目标。
国内外学者对植物进行滞尘能力的比较研究发现,不同树种滞尘能力强弱大小排列如下:
第一类:紫叶李、银杏、榆叶梅、紫薇、金银忍冬、广玉兰、紫叶李、国槐、全缘栾树、石楠、大叶黄杨、海桐、雪松、青杄、洋白蜡、国槐、臭椿等,属于滞尘能力强的树种。
第二类:毛白杨、红叶碧桃、栾树、白蜡树、紫丁香、连翘和迎春花等,属于滞尘能力中等的树种。
第三类:三球悬铃木、杜仲、加杨、绦柳、刺槐、槐、石榴、臭椿、美国红梣、紫叶小檗、木槿、棣棠花、西府海棠、华北珍珠梅等,属于滞尘能力弱的树种。
本研究通过比较发现紫叶李、紫丁香、银杏、毛白杨等单株滞尘量较高是因为突出的叶片滞尘能力结合枝叶繁多的冠型结构;而槐、三球悬铃木、加杨等树种,在叶片滞尘能力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因其全株叶量较大,表现出较强的植株滞尘能力。与之相反,叶片滞尘能力较强的红叶碧桃、紫薇、榆叶梅等,由于叶量较小、枝冠结构较通透,导致植株滞尘能力下降;珍珠梅、西府海棠、绦柳、棣棠花、石榴等则因为较弱的叶片滞尘能力,加上总叶量很少,导致植株滞尘能力较弱。
因此,根据不同植物对颗粒物的滞留特性,在不同环境中选择相应的植物进行种植;根据特定环境空间,采取适当的乔、灌树种搭配,才能有效地起到滞尘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发挥绿地综合滞尘效应。
在现今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选择树种已不能仅仅考虑其观赏性,尤其应注重其生态效应。本文对各个树种滞尘能力进行比较和排序,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分类,试图筛选出具有较强滞尘能力的园林绿化树种,为日后依据滞尘能力选择和优化城市绿化树种提供理论参考,对缓解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提升空气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如下种植建议
(1)基于对城市绿地现有绿化树种的基础调查,遵循所选树种在当地具有适生性、典型性且乔灌兼顾的原则。
(2)优先选择滞尘能力强的树种,满足空气中颗粒物的最大滞留原则。
(3)选择生长适应性强且树龄较大的植株,以保证其成活率和滞尘能力。
(4)修剪时使树冠冠形尽量紧密,增加植株滞尘面积。
(5)注意各树种种植混合复层搭配,将乔木层与灌木层、针叶树与阔叶树更好地搭配在一起,实现多层次不同高度的综合滞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