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习近平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与启示

2020-12-10李昕昱

山西青年 2020年1期
关键词:民本总书记价值观

李昕昱 曹 敏

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一、习近平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习近平的民本思想更是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使得大政方针的实施能够充分体现人民意志。“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的表达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他思想的深邃。治理国家有不变的法则,但最根本的就是要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思想。

(一)重民生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利民无外乎三个方面: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这三个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要求。

重民生是夯实新时代发展的基石,人民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在当今这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此这就需要以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进行发展。以民为本的发展要体现在解决老百姓最关切的民生问题上。在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制度、法规的落地与落实上要充分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这样才能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兴民德

兴民德是弘扬新时代价值观的体现。管子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饿肚子的时代不复存在,所以新时代兴民德显得尤为重要。过度追求财富容易使人迷失,不利于人民和社会的长足健康发展,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民整体素质普遍提高,才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古语有云:“民为邦本”、“政在养民”,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时地出现正是为人民的德之培育指明了方向。德有大德,也有小德,个人的德是小德,社会和国家的德是大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大小德的结合。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持久、最广泛、最深层的力量,就是全民共同认可、遵循和恪守的核心价值观。

(三)得民心

得民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前进的力量源泉。荀子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的这个比喻强调了“得民心者的天下”的民本思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怀人民,以无我之境,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反腐倡廉中曾经引用经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恰恰说明人心就是力量。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也就失去了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老百姓是天也是地,忘记和脱离了人民,我们就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只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

二、习近平民本思想的启示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本思想在治国理政方针中贯穿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没有人民的支持,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表达了人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这更说明了在新时代发展中必须要尊重人民、以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中践行着属于他民本思想的新内涵、新价值和新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本思想是对前人优秀民本思想精髓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新时代探索与实践;同样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本思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猜你喜欢

民本总书记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兜底治疫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