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占山与江桥抗战
2020-12-10韩佳明
韩佳明
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九一八事变之后,由于国民政府错误的对日方针,导致日本在一周时间内迅速占领辽宁,吉林两省重要城市,对于剩下的黑龙江省志在必得,在这种危机之下,东北军民在爱国将领马占山的英明指挥下,积极对日采取抵抗政策,在齐齐哈尔城南嫩江一带进行防御,并多次击退来犯日军。马占山及其指挥下的江桥抗战,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大规模有组织的对日抵抗,鼓舞了全国民众抗击日本侵略的勇气,争取到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的同情,打击日军侵略气焰,成为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日战争的起点。
一、江桥抗战的历史背景
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通过对内改革,努力向西方学习,国力迅速争强,并跟随西方列强走上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武力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占据土地,破坏主权,另外在经济上通过对中国的资本输出长期垄断了中国市场,用对中央政府借款的方式,获取在华经济特权。总之日本趁中国内乱、纷争不止等,遂巧取豪夺。凭借一时强大的武力为依托不断破坏中国主权,中日矛盾不断加深,日本对华大规模入侵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东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且靠近日本本土,矿产资源丰富,地广人稀,成为日本对中国入侵的主要地点与势力范围,并与东北奉系军阀保持着密切联系。随着中国革命的进行,国内统一的局势日趋明朗,东北爱国将领张学良在家仇国恨的感召下于1928年底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国内遂告同意。中国的统一与强大是日本侵略者不愿看到的,而当时日本国内又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转移国内民众视线,缓解经济困难,于是加紧侵华,制造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不断破坏已经严峻的中日关系,并最终演变成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诬陷中国军队炸毁北大营附近铁路而大举进攻沈阳的“九一八事变”。
事变发生之后,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将解决争端寄托于国联的调节和西方国家对日本的制裁,遂严令东北地方军队对日本入侵不抵抗,9月23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说:“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已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护严肃镇静之态度。”这种对日妥协导致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辽宁与吉林两省三十余座城市被日军占领,黑龙江省岌岌可危,随时面临日军入侵的危险,时任黑省主席的万福麟远在北平,省城官员如临大敌,惶惶不可终日。而黑省的军力不足,“黑省精锐之二十九,三十两独立旅掉入关内,兵力无多,均散驻各县,省垣空虚。”在这种艰难局面之下,以马占山为首的爱国官兵积极防御,守护省城的安全,江桥抗战就此爆发。
二、马占山与江桥抗战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占领辽宁、吉林两省,妄图染指黑龙江省并进而占据整个东北。由于黑龙江省靠近中苏边境,苏联在其势力庞大,另外国联接到中国政府请求制裁日本侵略,国际舆论对其不利,导致日本不敢轻举妄动随意出兵,遂积极扶持投敌将领,利用背后援助达到战略目的。江桥抗战也可以以此划为两个时期,从1931年10月16日到11月3日,这个期间是日伪军张海鹏部进攻江桥被守军击溃,是日本为了摆脱压力而采取的作战方案被英勇抵抗的守军所打破;从1931年11月4日到11月19日,这个期间是日本直接出兵与马占山所率领的中国守军进行作战。
鉴于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局势错综复杂,日军随时进攻黑龙江省,而时任主席万福麟远在北平。10月8日,北平副司令行营遂决定任用马占山代理黑龙江省政府主席职务,10月16日,日伪军张海鹏率领军队在日本掩护下进攻江桥,被中国军队所打败,10月20日,马占山到任并发电勉励前方将士,并积极布置防线,为了避免日军下次入侵,将桥梁进行炸毁。10月27日,面对着日本的威逼利诱,他以代理主席的名义发出通告,要求全体军政人员:“振刷精神,尽心职务,对于应办各项事件必须逐日清勿次第,赘须停顿,尚乃如前泄沓不知奋勉,则是自甘放弃玩忽功令,一经查出定撤惩不贷。”随着伪军的战败和新的防御工事修建,日本借机以修桥为幌子,于11月4日出动四千多人,配备飞机、大炮、装甲车向黑龙江守军发动大规模进攻,马占山将军下令守军抗击,日本本以为凭借强有力的武器可以迅速击溃中国军队,而事实则是中国军队奋力反击,守军“血战到下午八时,江北岸无敌踪。唯见血肉模糊,遗尸400余具。”打退日军。11月5日,日军又发动大规模进攻,马占山亲临前线,击退日军。日本又调集兵力,双方互有胜负,战斗相持不下,16日开始日军集结军队发动总攻,而中国守军装备落后,并无援军的支持,孤军坚守,凭借简单的武器与敌人殊死搏斗,战斗到19日,为了保存实力,马占山将军率领军队退出省城,江桥抗战结束。
三、江桥抗战的意义
江桥抗战有力的回击日本侵略。九一八事变前,中国政府对日本采取妥协的态势,尽管日本对华咄咄逼人,可南京国民政府态度却很明确,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致张学良“铣”(16日)电说:“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勿呈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而九一八事变之后,一味寻求国联对日干涉,导致东北大部领土亡于敌手。在这种局面下马占山力排众意,甚至违背中央对于时局的看法,坚决用武力方式抵抗日本入侵,成为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大规模、有组织的抵抗日军入侵,减缓了日本侵略的步伐,成为中国军队首次实际意义上的反抗日本入侵,更是抗日战争的起点,江桥抗战不过一个月的时间,歼灭大量日军,多次击退来犯敌人,致使日军做出战略调整,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江桥抗战鼓舞了民族斗志,凝聚民族力量。从近代以来,日本对于中国就不断的鲸吞蚕食,九一八事变以来更是变本加厉,而民众对于马占山将军领导下的江桥抗战所取得的惊人成绩赞赏有加。从江桥抗战开始,全国各地都积极关注,并且为前线战士捐款捐物,更有“马占山香烟”的问世。新闻媒体也积极报道这一战役,11月20日黑龙江省沦陷第二天,《大公报》在头版头条发表社评《马占山之教忠》:“马将军及部下将士,非不知远道援兵之不易达,亦非不知日军之增援也,然而重守土之职责,宁战而亡,不为所屈,当零度下数十度之严寒,率疲弱之孤军,竭其最后之力,以拒敌守土,前仆后继,苦战恶斗以迄最后一弹为止。今日黑垣之不守,乃国民全体之咎责,马将军可以告无罪矣!”
江桥抗战增强了国际舆论对中国抗日的同情。日本公然违反国联制定的关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主张,挑战国联底线,引起了西方国家的不满。江桥抗战的出现,改变了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对外固有认识。《泰晤士报》发表社论说:马占山是“在充满灾难的中国里,中国高级官吏可堪称道的仅有的一人……”。国联派出的李顿调查团还特意采访过马占山将军,询问关于江桥抗战始末。
四、结语
江桥抗战作为九一八事变以来首次大规模有组织的抵抗日本入侵,沉重打击了日本对华侵略,并迫使中央政府改变对日一贯妥协方针,鼓舞了全国民众抗日热情,使国际社会更加关注同情中国所处的困境,并对国联的最终决定做出一定影响。总之,爱国将领马占山及其所领导的江桥抗战是中华民族在近代不屈不挠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