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2020-12-10董文明
董文明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主义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没有自然人是否依然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没有人的自然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是自然的婢女还是主人,自然和人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应当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不仅关乎到自然存在本身,更关乎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一、人与自然共生共荣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和自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因自然而实现种的繁衍和文明的发展,自然也因有了人才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主宰人,还是人统治自然,这一问题一直受到人类的高度关注。
自然主义中心论从自然先在性的逻辑前提出发,提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自然界离开人类社会仍有其自身存在的内在价值,人应当给予自然更多的道德关怀而不是一味的索取。人类中心论则从人处于自然之外的逻辑前提出发,强调人是万物之灵长,人依靠自身的力量和科技手段能从自然界获得一切,人不是自然的婢女而是自然的主人。以上两种理论的共同点都是把自然和人完全的对立起来,把主体和客体完全的对立起来,结果是只见人不见自然或只见自然不见人。殊不知,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也因为有了人才谈得上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人与自然是天然关联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生命体,人是自然的有机生命体,人与自然共生共荣,是同一生命共同体。
二、追问“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我们认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一)时代钟声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2]任何理论都是应时代之邀,为解决历史问题而出现的。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再容纳自己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发现资产阶级连工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能保障,由此指出资本主义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0世纪上半叶,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在深刻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中国要想革命成功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采取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方式,由此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如何使中国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问题,通过不断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资源、环境、生态严峻挑战的局面,党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实际出发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新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又一重大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理论追溯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生存方式出发提出,人类从“自然共同体”经“虚幻共同体”到达“真实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人类随着自身生产力的变化,不断调整着自己的生存方式,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猿揖别开始到工业革命之前人与自然处于“自然共同体”的原初状态,这一时期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类更多的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维持自身生存和种的繁衍的生活资料,人直接从属于自然。同时,作为有意识的人类为更好的生活也在不断突破自然,这种突破自然、改变自然的思想和行为把人类带进到了“虚幻共同体”。“虚幻共同体”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假设,而是人独立于自然之外控制自然、统治自然,是人与自然的异化。工业革命以来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创造了比之前几个时代还要多、还要大的生产力,此时人不在屈从于自然,而是通过科学技术不断的向自然发起一轮又一轮的进攻。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推波助澜下自然界日益腐败,生态严重破坏,人终于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战胜”了自然。“战胜”的结果就是资源趋紧、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惨痛场景,面对此景人类终于认识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才是人类得以生存得以自由发展的基础,这时人类才逐渐进入到“真实共同体”。“真实共同体”“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种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3]。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提出未来社会“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4]。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同样存在“虚假共同体”中的异化现象。“人与自然生命共同”的理论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真实共同体”这一的最高理想而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
三、建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5]。“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根本指导思想。
(一)尊重自然
人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人既不是“绝对观念”的外化,更不是什么神的子孙,人是在适应自然环境基础上,经过漫长演化而形成的高级灵长类动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6];“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7]。也正是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说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身体。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人的个体的存在,人在自然界中为了不至于死亡就必须不断与自然发生关系,这种发生关系的过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通过实践不断的从自然界中获得维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此外,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的物质又作为艺术的对象成为人意识的一部分,成为人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8]所以,人应当对给予我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自然抱有感恩之心、敬畏之意、报恩之情,要顺应自然。
(二)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就是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因为人是自然的有机身体,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和自然是直接同一的。只要人与自然保持这种直接同一关系,人和自然就能相向而行共同发展,反之则会走向对立,出现异化。
异化即主体创造客体,但主体却受客体控制,它体反应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关系。马克思从劳动入手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异化现象。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是能思维的。人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断改变着自然物的自在形式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人的这一实践过程就是重新塑造自然的过程,就是实现自然人化的过程。可见,劳动是导致人与自然分裂的原因。人的劳动尤其是工业化以来的劳动使人认识到人自身力量的强大,依靠这种强大的力量人类不断从外在于他的自然界获取新的东西,以满足自己的新的欲望和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人只看到了自身利益的实现,而过滤掉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其结果是自然界成为异己的对象被人类占有,人成为自然的主人。此时,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肉体生存的手段”[9],人与自然出现异化。异化的消除在于人必须重新认识到人不仅具有区别于动物,重塑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人更是自然的产物,自然不是独立于人之外,而是与人处于同一生命体中,人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规律。
(三)保护自然
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人类应当担负起保护自然的重任。努力修复已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保护好当前的生态环境,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方面体现了自然对人的意义和价值,即自然通过自身满足人的需要;另一方面体现了人的能力,即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态的需要。这两方面也恰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内涵的构成要素,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一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力改变自然物的原有存在方式,二是自然通过自己的对象化实现自然的人化,前者是人对自然的意义,后者是自然对人的意义。由此可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对生产力的完整诠释,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佳体现。
四、结语
人和自然是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只有抓住这一根本旨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异化现象,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从表面上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但从根本上仍然是在解决人和人的关系,人只有把劳动作为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目的本身,而不是手段时才会消除主——客二元对立,才能把自然真正纳入到主体之内,彻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