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方法论研究

2020-12-10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文明

陈 臣

(天津商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134)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遵循和运用了一系列重要方法,这些方法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方法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典范。这些方法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待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问题上的大视野、大胸怀、大智慧,是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是对世界发展趋势和人类文明进程深刻洞察形成的理论成果,是对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的理论贡献。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理解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深刻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在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中,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其方法论特征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阐述全球治理与诠释真实中国相统一

2015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全面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强调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1]。“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2](P60)2019年6月,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3]。主张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促进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平衡发展,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

中国在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习近平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 (P12)中国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1万亿元”[4],稳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较低,距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中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沿海内陆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依旧存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发展不协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中国将积极履行同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责任和义务。

习近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中,以一种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既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又体现出中国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寻求和扩大同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努力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二、承担国际责任与维护国家利益相统一

我国发展的同时注重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努力承担国际责任。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中国的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同时不断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2018年9月提出“向非洲提供600亿美元支持”[5],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在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及时通报疫情信息,全力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主动分享防控经验,为国际社会争取时间,与各国携手抗疫,助力世界卫生组织建立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在抗疫中彰显了大国担当。2020 年 5 月 ,习近平在第 73 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强调:“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6]中国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全力救治每一个生命,并毫无保留地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尽己所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大量支持和帮助,真正体现了人类优先、人民至上的理念,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在积极承担国际责任的同时,绐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核心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强调,“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2](P59)国家利益是国家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安全利益等方面的有机统一体。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而言,国家利益的诉求存在巨大差别,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方式和途径也有着根本性不同。2011年9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明确提出“国家核心利益”概念,明确了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等六方面内容的核心利益。我国要确保国家利益与人类整体的进步、发展保持一致性,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和话语权。

习近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中,运用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辩证思维,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洞察事物发展规律,强调中国在维护好、实现好自身国家利益的同时,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南北对话,促进南南合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责任和义务,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三、摒弃零和博弈与倡导合作共赢相统一

“零和博弈”思维方式认为非输即赢,你兴我衰,两国国家利益必定一得一失,是一种简单化的两极性价值判断。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各地区相互依存,相互开放,国家间关系依存日益加深,这就要求各国要摒弃“零和博弈”的狭隘思维,不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来认知国家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指出,“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7]“零和博弈”思维已经使得当前的全球治理理念在治理全球性问题能力上达到天花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抬头,使得一国利益与他国利益对立,引发了目前严重的逆全球化思潮。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进行知识封锁,制造扩大科技鸿沟,构成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利因素。“各国应该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而不应把一己之利凌驾于人类利益之上。”[8]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化解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对抗冲突和矛盾摩擦,实现国家间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局部问题和全球问题彼此转化的时代,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人类命运休戚与共,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更是表明世界各国应以团结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见,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2020 年 5 月,习近平在第 73 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指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6]同时,要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进一步破除全球合作的阻碍因素,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凝聚起人类应对危机的强大合力。在谈到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时,习近平强调,“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9]中国与不同类型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朋友圈”扩大联结遍布全球。中国越发展,世界越受益。

习近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中,运用以史为鉴、鉴往知来的历史思维,超越“零和博弈”狭隘思维,主张开拓合作空间,发掘合作潜力,提高合作质量,不搞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四、实现共同安全与保障自身安全相统一

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安全问题早已超越国界,不同国家间可谓休戚与共、唇齿相依,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而实现绝对安全。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全球性安全问题愈加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2017 年 9 月,习近平在国际刑警组织第八十六届全体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实现各国共同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10]2017 年 12 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再次强调:“人类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一国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不安全之上,别国面临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11]中国主张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不断提高全球安全治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摒弃冷战思维,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由此实现维护和发展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追求。

国家安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安全和发展形势,中国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提高危机管控意识,完善危机管控机制,提升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审时度势,保障中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2](P24)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缘环境最复杂的大国,中国面临的内外安全威胁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趋势,面临着更复杂的安全环境,因此,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保障自身经济、政治、军事等传统安全和信息、生态等非传统安全。

习近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中,以一种有备无患、周详充分的底线思维,强调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主张各国携手努力共同应对日益增多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破解人类共同面临的发展难题和安全困境。

五、着眼全球视野与提出中国方案相统一

2013年3月,习近平首次在外交场合向国际社会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他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面对诸多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和贸易往来日益加深,应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着眼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致力于人类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进一步指出,“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同时,中国倡议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一带一路”建设等,顺应了区域和全球合作的潮流,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了强大动能。这些倡议表明,在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上,中国有意愿、有能力更多地参与到国际社会事务中去,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为世界奉献更多的中国智慧,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各种挑战开出良方。2017年2月10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进联合国决议。3月17日,首次被写进联合国安理会决议。3月23日,首次被载入人权理事会决议。11月2日,写进第七十二届联大第一委员会通过的两份安全决议。这些充分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迈上一个新台阶。随着这一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将更有利于各国开展全球性协作,打造全方位互联互通,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业。

习近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中,运用不忘本来、开辟未来的战略思维,立足本国,放眼世界,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世界发展趋势和人类文明进程深刻洞察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六、推进交流互鉴与增强文明自信相统一

2014年3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4]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智慧,应尊重和保护世界文明差异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密切人文交流。平等与包容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和动力,傲慢与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障碍和阻力。在不同文化背景组成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不同文明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优劣之分,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应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让多元文明共生并进,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人文基础。

同时,习近平强调“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15]文明自信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诸要素的有机统一,既是对自身文明的高度肯定,也体现了对不同文明的尊重包容。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7]只有增强文明自信,抵抗文化霸权,坚守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发挥自身文明的优势,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精神,更好汲取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为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

习近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中,运用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主张既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文明自信心和认同感,又以一种平等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文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展现不同文明的文化特色和独特价值,使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

七、促进生态合作与落实绿色发展相统一

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生态文明建设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事业,关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019年4月,习近平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16]。世界各国有责任和义务团结协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等系列问题,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历史责任,应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促进世界各国生态领域的合作,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国积极承担与自身国情相符的国际责任,并敦促发达国家承担历史性责任,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以大国担当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各国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2015年12月,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17]2018 年 12 月,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18]。中国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实践者,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正在为世界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已经成为绿色能源投资大国、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行动的坚定支持者、重要贡献者和积极实践者。

习近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中,运用见微知著、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倡导通过有道德规范力和机制约束力的生态合作机制解决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课题。

八、践行外交伦理与立足传统文化相统一

外交伦理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在交往中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是制约和影响外交行为主体之间的道德关系。共同发展的外交伦理目标、扶善惩恶的外交伦理价值、公平正义的外交伦理判断,合作共赢的外交伦理行为等,都彰显了外交伦理的丰富内涵。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12]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坚决反对霸权主义,认为一切通过武力侵略谋取强权和霸权的企图都是逆历史潮流的。中国不称霸,不争霸,不对抗,不结盟,不谋求势力范围,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推动世界各国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作出努力,使地球村成为世界各国共谋发展的大舞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和代代相传的一贯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天下太平、共享大同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理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文化渊源既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济世情怀,“达则兼济天下”的共享情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平等观念,也有“和而不同”的和谐观,“义利并举”的伦理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包容互鉴”的文明观,体现了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和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2015年10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19]。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重情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深邃智慧,浸透着中华民族对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在平等的交往过程中寻求合作,在对话中谋求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使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弘扬了中华传统价值理念,彰显了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发展。

习近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中,运用超越陈规、开拓创新的思维,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不仅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智慧,也彰显了当代中国外交伦理的非凡气度,展现了中华文化魅力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文明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命运秀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