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春秋末期孙武的重民思想

2020-12-10刘亮春

山西青年 2020年1期
关键词:孙武东方出版社兵法

刘亮春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一、孙武及其著作

(一)孙武其人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约与孔子同一时代,齐国人。齐国内乱,孙武来到吴国。在春秋末年,吴国曾崛起于一时,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政变成功而继位为吴王,吴国从此开始了繁盛的时代。阖闾任用贤人,充实仓廪,筑造城郭,设立守备,整治库兵,大力发展吴国实力。前512年,孙武由伍子胥引荐给阖闾,阖闾之前就读过孙武所著兵法,很赞赏书中的见解,但对孙武的才能还缺乏具体的了解,因而就有了后来的“吴宫教战”,孙武被任命为吴国将军。孙武被拜为将军后,公元前506年,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孙武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战术,他先将楚国的属国唐、蔡制服,率领三万军队乘船淮河西行至淮汭,由水路改陆路进入大别山,与楚军大战于柏举,楚军大败。此后连败楚军攻入楚国都城郢,为吴国称霸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孙武的著述

孙武的著作流传下来的主要是孙武十三篇,它是孙武在总结商、周特别是春秋以来数百次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写出的,对我国的军事理论产生过巨大影响。包含着丰富的“重人重民”思想内容。《史记》明确记载孙子十三篇①,以后历代都有对兵法的注解。如曹操注的《孙子兵法》就很有名。宋以后,开始有人以《左转》没有记载怀疑兵法的作者是孙武,有人甚至认为孙膑和孙武是同一个人。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才将这个争议平息。此外还出土了孙武佚篇《吴问》、《四变》等。孙武的著作虽然流传不多,但兵法对中国后世的军事影响巨大,得到世界许多著名军事机构的重视和研究。

二、孙武的重民思想

孙子在兵法中最强调战争与“民”的关系,从战争的开始谋划,到战略战术的选择上,他都特别强调君、将、民众的团结,将民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上升到空前的地位,体现了他高度重民的民本思想。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慎战态度

《孙子兵法》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②的慎战态度体现了他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孙子兵法》的开篇即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③。孙子将战争提高到关乎国运民生的大事,以对民众负责的态度看待战争。因此,孙子主张不要轻起战端,战争是劳民伤财的事情,“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④频繁用兵而致国力过度消耗,那么国家覆亡的危险就会暴发,人民生活困苦就会产生不满,此时如果外敌入侵,国家财政匮乏,又得不到人民支持,就可能因此灭亡。所以孙子认为能用战争以外的和平手段解决问题就不要轻易发动战争。

(二)君民对战争来说同样重要

孙武把民对战争的态度看的和君主同样重要,抬升了民对战争的重要性,体现了他重民轻君思想的一个方面。战争是为了保护人民而战的,它的出发点是人民的利益,只有这样的战争才会取得人民的支持,而人民的支持就是孙子认为的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道。孙子认为一场战争值得不值得打,打得赢打不赢,首先要从道的角度考察。“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⑤。这就是孙子所认同的道,民与之同心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

(三)“兵贵胜,不贵久”

把民的利益作为制定战争谋略的出发点,也是孙武重民思想的重要体现。孙子提倡速胜,以减轻人民负担。“兵贵胜,不贵久⑥。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⑦。孙子将能速胜之将提高到民之司命。在古代,旷日持久的战争不仅要消耗大量兵甲器械粮食与人民宝贵的生命,由于交通的不方便,路途的遥远,物资的补给是最大的难题。常常需要消耗掉数倍于所运之粮才能将粮食运到战场,因此战争的长时期持续会给广大民众生活造成巨大压力,“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⑧因此在战法上,孙子主要“取用于国,因粮于敌”⑨。一者动摇敌人军心,二者可以减轻后方供应压力,减轻人民的负担。孙子看到了用兵打仗之害,因而他认为杰出的将领要善战而不好战,一个将领“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之用兵之利也”⑩。孙子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胜利,战争也只是为了制止战争以达到以战止战的目的。孙子认为如果不得已而战,那么就要修造攻战器械,修筑工事以进行战争,“然而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⑪。可见孙子对民力的爱惜。孙子将“以全争于天下”⑫作为谋攻的上法,是孙子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去思考战争的。

(四)将领为民担当

孙武把能否为民担当作为衡量将领品质的重要标准,也是其重民思想的体现。在《孙子兵法》的《地形》篇中,孙武指出“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⑬,展现了孙子所赞赏的作为军事家的敢为人民担当的高尚品德。孙子认为为将者的前进后退,要以保全百姓为根本原则,将是“民之司命”身负的责任重大。战争受到人民支持,将领才获得了进行战争的首要条件,战争中要消耗大量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会使人民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因此,参与战争的是广大人民,付出生命财产代价的也是人民,因此要让战争的整个过程始终对人民负责,这不仅是道义所要求将领所做到的,也是战争的胜负规律所规定的。

(五)统治者要保民爱民

孙武明确提出了“厚爱其民”重民要求,并把它看成是政治成败得失的根本。在《孙子兵法》的佚篇《吴问》篇中,孙子主张“厚爱其民”《尚书:五子之歌》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⑭。古人将民众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在《吴问》篇中,孙武在回答吴王关于晋六卿灭亡次序时,将六卿收取农民的赋税的轻重与六卿灭亡先后联系起来看待。“孙子曰:范、中行先亡…其田狭,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曰先亡…⑮”孙子梳理出。在晋国六卿范、中行、智、魏、韩、赵中,范、中行将最先灭亡,因为他们对百姓的剥削最严重。而赵国税赋轻,经济富足,人民归心将是最后灭亡的。孙武向吴王描绘了晋卿重赋剥削人民,扩充军队,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最后灭亡的前景。他是在试图让吴王明白,统治者如果过度剥削人民,兴兵好战,那么最后危及的只会是自己。吴王阖闾深受启发说:“善,王者之道明矣,厚爱其民者也”⑯。孙子反对统治者过度剥削人民,反对为了统治者自身的贪欲而挑起战争,这对孙武这样一个事他国的,靠统治者支持的军事家来说,他的态度是令人敬佩的,充分反映了军事家为民服务的情怀,最突出的是他的重民思想。对他来说,民众才是国家的根本,轻视虐待广大民众,就是在动摇国家的根本,国家的根本动摇了,又何谈凌驾于其上的君呢?

三、孙武重民思想的评价

商周之间发生巨大变革,王国维称之为“殷周变革”。这种变革是从思想延伸到制度的。周人认识到“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⑰,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这就是“德”。《尚书·康诰》中说:“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闻于上帝,帝休”。“德”成为周人受命天下的政治依据,是周人获得上天保佑的根基。周人还言“孝”,即对祖先的尊崇与追溯。这就确定了周人承天命的合法性。那么如何有德呢?周人对鬼神之事采取一种审慎、疏离的态

度。他们秉着务实的态度,“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所以要顺天应人,恤民、保民成为大家的共识。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由神走向人,由君走向民的开始。至西周崩溃瓦解后,这个过程被加速了。春秋时期,争霸战争此起彼伏,大国为了在争霸战争中获胜,小国为了在威胁中生存,都唯有使自己更加强大。在残酷的现实中人们纷纷认识到天命鬼神虚无缥缈不可依靠,提供兵源赋税的民众才是力量的源泉。战争的胜败靠的也不是龟甲兽骨上神的告示,凭的全是实力与智慧。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开始关注到现实的人间,像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关注更多的是民众的疾苦生活。这是一个由神走向人由君走向民的过程。春秋以来,许多思想家心怀苍生,重视民众疾苦。孙武作为一个军事家,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作为军事家的民众观,指出没有民众支持的军事理论是空中楼阁。纵观整个《孙子兵法》,他的兵法思想的根基在人民,这是兵法能长时间流传并被重视的根本原因。

注释:

①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华书局,1959:2161.

②孙武.孙子兵法·谋攻.东方出版社,2015.18.

③孙武.孙子兵法·始计.东方出版社,2015.2.

④孙武.孙子兵法·作战.东方出版社,2015.11.

⑤孙武.孙子兵法·始计.东方出版社,2015.2.

⑥孙武.孙子兵法·作战.东方出版社,2015.16.

⑦孙武.孙子兵法·作战.东方出版社,2015.16.

⑧孙武.孙子兵法·作战.东方出版社,2015.13.

⑨孙武.孙子兵法·作战.东方出版社,2015.13.

⑩孙武.孙子兵法·作战.东方出版社,2015.12.

⑪孙武.孙子兵法·谋攻.东方出版社,2015.19.

⑫孙武.孙子兵法·谋攻.东方出版社,2015.20.

⑬孙武.孙子兵法·地形.东方出版社,2015.81.

⑭《尚书·五子之歌》.中华书局,2009:236.

⑮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墓竹简·吴问.文物出版社,1985.30.

⑯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墓竹简·吴问.文物出版社,1985.30.

⑰《尚书·蔡仲之命》.中华书局,2009:154.

猜你喜欢

孙武东方出版社兵法
“‘孙子’兵法”等十三则
兵法大师
The Images of“Scapegoat”in Young Goodman Brown
三令五申
孙武宴
孙武练兵
器量三层次
张良得《太公兵法》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北村著作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