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探究

2020-12-10王良子

山西青年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

王良子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实施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即以课程承载思政,将思政寓于课程。是一种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其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提升德育水平。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辨析

在概念层面,“思政课程”是指共产主义国家在军队以及国家教育系统中所进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其属于实体课程范畴,与“课程思政”这种课程观念存在不同。且从特点上来看,“思政课程”注重引领性,而“课程思政”侧重于发挥整体性和融合性功能。二者属于一个不同概念范畴,但相辅相成于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共同作用和服务于育人的目标。

(三)理工类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实施必要性

第一,符合国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要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做出相关要求。从中不难看出,高校各门课程的教学与思想政治建设同向同行已成为普遍共识。课程教学要在传授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端正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思想观念及道德规范,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的同频共振。

第二,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辅相成。科学素养包括人们对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科学价值的基本理解,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影响等多方面。理工类专业课程作为专业学习的基础核心,进行科学与技术的传授,是提升科学素养的主要方式。同时,其也是课程思政传播及发展的良好渠道与强大的学科基础。课程思政作为人文素养的主体之一,与理工类专业课程构成综合素质发展。长期单独发展科学素养或是人文素养,都会导致学生思路狭窄、知识储备失衡,陷入提升瓶颈,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第三,专业课程作为高校教育的主阵地、教学的主渠道,具有独特优势。在高校课程设置方面,专业课程相较于公共基础类课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相比课时充足,能够在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具有充足的时间融合课程思政内容。同时,专业课程作为专业的核心构成,受学生重视程度高。以专业课程为契机进行课程思政,其说服力强,传播效率高,相较于传统说教更为有效。

二、理工类专业课程推行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工类专业师生对于“课程思政”普遍存在认知误区

理工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基于自然认知的普遍性,以客观知识的讲授为重点,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的立场导向。在教师层面,理工类课程教师的自身定位多仍停留于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只管专业,不管思想,“育才重器”强于“育人育德”。加之传统观念影响,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任务应由党团机关、相关课程教师承担,与专业课程缺乏相关性,无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进而造成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理论教学“两张皮”的现象[1]。

就学生而言,理工类专业的学习偏重科学知识,相较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更加实际。加之,现阶段课程考核仍重专业知识导向,相较于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缺乏实用性,导致学生普遍欠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即使教师在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也会被学生视作课堂学习氛围的调节手段,不予关注。当前,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渠道多局限于全校性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及集中性组织学习。这些接触渠道无不存在参与人数多、内容专深的弊端。加之,理工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储备相较匮乏,不能很好地理解接受其中的学习要义,使得事不关己的思想进一步加深。

(二)缺乏理工类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有效渠道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正在朝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德育——能力——知识的有机结合。[2]理工类专业课程以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为侧重点,属于非意识形态范畴,与思想政治理论的强阶级性存在巨大差异。“课程思政”作为隐形教育的一环,特别是在理工类专业课程中欠缺直观的结合点。理工类学科教师普遍不知道如何将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以直接说教的方式结合专业课程,既拖延课程进度,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且不能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作用。这种现象导致“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不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的思想加深,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理工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的剥离。[3]

(三)现有考核评量机制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

当前,我国高校现有的考核评量环境中,对于教师及学生的考评标准依旧以成绩为主要导向,思想政治类考察多处于象征性占比层面。对于教师的考核,通常以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要指标,缺乏育人育德方面的衡量机制。受此限制,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是否将二者相互结合完全取决于自身意愿及素养,这也导致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实施现况欠佳。同样,学生考评则以课业成绩为主要导向,缺乏思想素养方面的显性衡定,致使“重绩点轻德育”的功利性学习趋势愈发严重。加之理工科类专业中少人文社科课程,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日趋直下。

三、理工类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提升路径

(一)提升理工类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和使命感

首先,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教师自身行为具有极强的示范性,理工类教师在言传与身教相统一的同时,其实施“课程思政”的首要前提在于自身具有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储备。作为“课程思政”的推进者,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思想政治领域知识,做到有“话”可讲。并将其内化于心,做到有“话”好讲,而后通过课堂教学外化于行。

其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理工类专业看似与人文学科无过多交集,更不似“虚无缥缈”,二者背后实则蕴含相同的价值追求。理工类专业学生也要具备人文情怀,尊重人,一切为了人,避免工具理性主义的思维。在这一培养过程中,理工类教师应端正思政课“单兵作战”观念,明确自身摆渡人身份的双重性,提高对专业课程同向协同育人的认识。教师不仅需要传道授业,更肩负着引领学生成长、塑造高尚灵魂的重要使命。

(二)找准理工类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衔接点

实施理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其关键在于尊重理工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本质。将“课程思政”融入理工类专业课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不是将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想政治化,更不是在课堂教学的任一环节直接强行加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而是要积极探索和挖掘理工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全员、全程、全课程地将教学内容与政治理论内容相互联系、渗透,做到润“思想”细无声。

同时,所有自然科学课程都可以向学生传递一定的价值取向,理工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应将课堂重心下移,着眼于学生的期待和现实发展需求,深入挖掘和提炼专业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与承载的德育功能,巧妙建构交叉渗透的教学内容。在理工科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不乏涉及职业道德与伦理规范的相关内容,以此为契机,可以将课程重点聚焦行业模范、工匠精神培育等,让学生完成既定课程学习的同时,增强职业道德观,提升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担当。

(三)创新理工类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育方法和载体

随着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学习的渠道和载体发生极大变化。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理工类专业中的“课程思政”也必须与时俱进,以突出教育主题和内容,有效将智育与德育相结合,传递核心价值。

每个学科都有一定的精神重塑与价值启蒙功能,可以挖掘相当丰富的德育资源。理工类专业课程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多元化的运用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可围绕当堂教学目标,深挖“课程思政”主题,确定适当融入内容。例如在介绍专业领域我国最新研究成果时,可结合研发过程中的正向事例,以使学生领略其中的中国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在涉及专业领域重要人物时,可引导学生探究其背后的故事,增强专业自信,将个人成才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结合。

此外,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构建直观生动的教学环境,营造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凝聚学生注意力,激发和强化学生的认知力,正面引导学生的价值观。

(四)完善师生考核评价机制,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

现阶段,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以结果反推动过程,是发掘理工类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进“课程思政”实施,是提升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有利保障。对于理工类专业教师,可以将价值引领内容正式纳入教学大纲,加强教学环节的考察和监督,并将“课程思政”落实程度与职称评定挂钩,使之成为课程教学的必经之路。随着教师教学对于“课程思政”的重视提高,并在考核中适当加强“课程思政”占比,学生的关注程度也会随之提升,能够激励学生吸收运用好课程中的隐性教育。

同时,还可以搭建校内“课程思政”交流平台。使校内相关负责部门、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和学生这三大主体,围绕如何将课程学习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建言献策,让学生间互相交流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问题、心得和方法,让教师间互相沟通、切磋“课程思政”落实办法,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

猜你喜欢

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