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磺胺药中毒的诊断及综合防治
2020-12-10倪井泉
孙 开,倪井泉
(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9)
1 造成家禽磺胺药物中毒的原因
1.1 用药量过大
家禽饲养生产中,使用磺胺药物一般是按照饲料量的0.1%~0.5%进行添加,或者是按照饮水量的0.05%~0.3%比例进行添加,但是如果在生产中出现计算失误或者是称量错误等原因,都会造成饲料或者是饮水中投入的药量太高,从而引起家禽出现中毒的情况。禽类通常对于磺胺类药物都是比较敏感,临床生产中如果给家禽的用药剂量过大,或者是药片需要粉碎之后进行搅拌,但是却没有搅拌均匀的情况,都会造成禽类在用药之后发生急性的中毒症状。如果家禽采食的料中缺乏维生素K3则会促进磺胺药物中毒的发生。
1.2 用药时间过长
实际上生产中给家禽应用磺胺类药物治疗疾病,一般将一个疗程控制在大约3~5d,如果家禽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而且症状比较难控制的情况,通常就会将用药的时间延长至7d以上,这样也容易造成家禽体内药物的蓄积而发生中毒。
1.3 搅拌不均
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应该采用逐级稀释的方法,将药物均匀的混合在日常采食的饲料或者是饮水中,但是如果直接将药物混于大量的饲料当中,则很难保证药物的均匀性,造成局部饲料中的药量浓度过高,同样会引发家禽中毒。
1.4 用法不当
在实际生产中,治疗不同的疾病,药物的给药方式都是存在差异性的,如果将不溶于水的磺胺药物通过饮水的方式给家禽投药,就会导致水槽底部出现大量药物沉积,家禽饮用之后会发生中毒的情况。
2 患病表现
急性中毒的家禽冠部和肉髯呈现苍白状,而且可见其皮下存在广泛出血的情况,有的病例在眼睑和肉髯部位同样存在出血的表现,中毒时间较短的病禽呈现红色斑、点状,而中毒时间比较长的病禽则呈现紫癜状态。有些病禽在生产中表现出腹泻症状,大多会因为出血过多最终死亡,但是在死前会出现挣扎并且伴随有鸣叫。
慢性中毒的病禽在精神状态方面表现比较差,采食量降低,生长发育比较迟缓,羽毛呈现蓬乱状态,可见其冠和髯呈现苍白状。成年家禽发生中毒之后会表现产蛋量减少,产出的薄壳和软壳蛋量增加。
3 典型病变
可见病死家禽的皮下和肌肉都存在广泛性的出血变化,特别是在其腿和胸肌部位出血的现象更加的明显,并且会存在出血斑点。可见血液稀薄如水,血凝情况比较差,骨髓的颜色变淡或者是出现变黄的情况。胃肠道黏膜也存在点状的出血变化,还可见其肝、脾出现肿大和出血变化,观察其胸、腹腔中都存在淡红色的积液。肾脏同样发生肿大和苍白的变化,但是呈现花斑状,肾脏及肠管的表面会沉着有白色和砂粒样的尿酸盐。
4 治疗
在实际生产中如果发现都家禽出现中毒症状,应该立即停止磺胺药物的使用,含有磺胺药物的饲料及饮水也必须马上停用,同时正在给家禽使用的其他抗菌药物以及抗球虫药物也要同时停用。提供给家禽浓度为0.1%的碳酸氢钠水饮用,在3~4h之后,改为给家禽饮用浓度为3%的葡萄糖水,连续进行饮用。其中碳酸氢钠能够有效的促进磺胺药物排出体外,缓解药物对于肾脏造成的损害,而葡萄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家禽机体的解毒能力。在家禽日常采食的饲料中添加维生素,这样能够有效控制及减少出血的情况,从而提高临床的治愈率。
5 预防
实际生产中应该对于磺胺类药物的适用症进行严格的掌握,处于1月龄以下的雏禽以及产蛋家禽应该尽量少用或者禁止使用磺胺类药物。实际生产中在使用磺胺类药物的时候,应该保证药量的计算和称量都准确,并且在搅拌的时候保证均匀,药物的使用时间也尽量避免太长,将具体的使用剂量和疗程都进行严格的控制,通常要控制在5d以内。特别是在实际生产中给雏禽使用磺胺喹噁啉、磺胺二甲嘧啶等药物的时候,实际的用药时间应该给予重视。给家禽使用磺胺类药物治疗疾病,应该将饲料中维生素K和维生素B的含量相应的提高,通常推荐按照正常量的3~4倍比例进行添加。如果将磺胺药与抗菌增效剂(如复方敌菌净、复方新诺明等)进行同时使用的时候,能够提高临床的治疗疗效,所以如果减少用药量,毒性也比较低,能够避免家禽发生中毒的情况。如果家禽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痛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维生素A缺乏等,都是会对肾脏产生相应的损害,此时在治疗的时候就不适宜采用磺胺药物,避免加重家禽的肾脏负担。临床中在使用磺胺类药物的时候,应该配合等量的碳酸氢钠,同时保证给家禽提供充足的饮水。对于生产中中毒比较严重的患禽,可以选维生素B12注射液,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给家禽用药,或者也可以选择叶酸给患病家禽进行肌肉注射,临床效果都比较理想。
6 结语
家禽饲养业是我国畜禽饲养业生产中比重比较大的产业,所以应该重视对于家禽疾病的防治,尤其是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治疗的同时,切忌规范正确用药,避免家禽发生中毒,反而给家禽饲养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一旦饲养场内的家禽发生磺胺类药物中毒,要及时采取争取合理的救治措施,减少饲养者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