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白内障患者效果及影响并发症发生情况
2020-12-10朱秀梅
朱秀梅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医院,河北 衡水 053700)
白内障是老年人多发的致盲性眼病,其主要特征为视力进行性减退,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需要进行手术治疗[1]。早期手术风险大、创伤严重,术后视力恢复不理想。近年来,微创技术在眼科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将对白内障患者分别应用两种微创治疗技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5月我院治疗的60例白内障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8~77岁,平均(66.29±6.24)岁。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57~78岁,平均(67.01±6.15)岁。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全面检查,进行散瞳、剪掉眼睫毛、冲洗结膜囊及泪道等处理。观察组患者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切除治疗:麻醉后,在角膜缘2点、11点位置作切口,在前房注入黏弹剂,连续环性撕囊,采取劈核法,粉碎晶状体后将其吸除,植入人工晶体,吸出黏弹剂,封闭切口。对照组患者进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治疗:麻醉后,在眼角膜上方作巩膜隧道切口,注入黏弹剂,进行连续性撕囊、水分离,分开囊膜与晶状体核,吸除晶状体置入人工晶体,吸出黏弹剂,封闭切口。
1.3 评价标准[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0 d的视力水平,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21.0进行数据处理,使用(%)、(±s)描述相关计量及计数资料,利用x2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视力水平分别为(0.23±0.06)、(0.24±0.07),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4,P>0.05);治疗后30d,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水平为(0.82±0.21),对照组为(0.64±0.11),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9,P<0.05)。观察组发生前房出血1例,发生率3.33%,对照组发生前房出血3例,瞳孔变化2例,后囊破裂1例,发生率20%,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4,P<0.05)。
3 讨 论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主要与免疫异常、晶体老化等因素有关,导致蛋白质变性,最终出现晶体混浊。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虽然能够取得显著疗效,但切口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而超声乳化手术则能够利用透明角膜切口,将坚硬、混浊的晶状体核吸除,由于手切口小,因此,组织损伤更轻,不需要缝线,患者接受度更高[3-4]。
以往有研究显示[5],超声乳化治疗患者术后的虹膜损伤、瞳孔变化、前房积水、角膜水肿等发生率更低,明显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治疗患者。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超声乳化手术可取得更加显著的疗效,可使患者更多收益。应注意的是,超声乳化手术对手术技巧要求较高,在手术难度较高、术者缺乏手术经验的情况下,可结合其他手术方式,与超声乳化手术灵活配合,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操作更加简单,且对设备要求不高,更适合基层推广,同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效果更佳,且并发症更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