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对比
2020-12-10时海霞
时海霞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 济宁 272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胸骨疼痛、胸闷,常伴有心力衰竭、休克等病症,危险患者生命。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应在短时间内进行救治和护理[1]。基于此,本文将我院76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探讨了优质护理、常规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6年12月~2019年3月我科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取76例分为2组:39例试验组中,女15例,男24例,年龄46~72岁,平均(60.2±1.6)岁。37例对照组中,女14例,男23例,年龄47~73岁,平均(60.3±1.7)岁。所有患者均确诊,排除合并脑卒中、精神障碍患者。2组基础资料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监测体征变化,遵医嘱用药和饮食,完善临床检查,加强健康宣教。试验组采用优质护理,具体包括:(1)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病情危重,患者出于对自身健康、治疗效果的担心,常出现悲观、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倾听其想法,详细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案例,提高患者的诊疗信心,确保治疗、护理工作正常进行。(2)由于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极易引发压疮。对此,可在不影响患者病情的情况下,于背部铺垫软枕,并按摩腰背部,轻微活动四肢,从而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压疮发生。(3)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少吃或不吃生冷、辛辣食物,多吃易消化、高热量和高蛋白食物。对于便秘患者,叮嘱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多喝水,或用按摩的手法促进肠胃蠕动。(4)溶栓药物使用期间,耐心介绍其目的、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观察是否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等现象,叮嘱禁做损伤皮肤的动作。(5)检查患者肾功能,监测尿量。出现意识丧失时,用冰袋、冰帽降低血流速度,预防脑组织损伤;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保证呼吸通畅,预防心输血量减少引发脑部缺氧。
1.3 判定项目
(1)统计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牙龈出血、胸痛。(2)统计2组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8.0软件分析数据,并发症属于计数资料,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属于计量资料,分别用%、±s表示,并实施x2、t检验。P<0.05,差异明显。
2 结 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1%,包括心源性休克1例,胸痛1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6%,包括心律失常2例,心源性休克3例,胸痛2例,牙龈出血1例,差异明显(x2=4.520,P=0.033)。
2.2 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试验组卧床时间为(3.52±1.06)d,住院时间为(19.60±2.74)d。对照组卧床时间为(5.90±1.38)d,住院时间为(25.28±2.70)d,差异明显(t=8.458,P=0.001;t=9.097,P=0.001)。
3 讨 论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多给予介入手术、药物治疗,但是患者多卧床休息,留置吸氧管,长时间用药控制病情,使其出现巨大的心理负担,影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2]。优质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倡导以患者为中心,旨在为患者提供高效、全方位的护理措施,从而改善患者病症和预后。临床实践中,用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纾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认知能力[3];用饮食指导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改善营养状况;用体位护理、并发症防治,预防压疮、血栓等疾病发生。
本次调查,从我院抽取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2组,结果显示:试验组出现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1%,比对照组的21.6%低,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优质护理可纾解患者的不良心理,使其调整最佳状态接受自身疾病和治疗,从而预防心律失常、胸痛等并发症的发生[4]。在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上,2组同样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早日恢复,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