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探究
2020-12-10张鲁
张 鲁
(山东省金乡县司马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金乡 272205)
1 前言
棉花是山东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是当地民众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提升棉花种植效益,实现棉花高产,70%源自良种,30%来源于优化的田间种植技术。为此,改善田间种植技术,对提升棉花产量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棉花高产栽培技术
2.1 选好地,用好肥
满足高产条件,选地要平坦,地力肥沃,有机质含量足。同时,注意秋耕时,用好尿素,每公顷150kg;磷酸二胺,每公顷150kg。旱天,浇好水。
2.2 选好种,用好种
结合本地积温、无霜期等情况,尽量选栽耐病、高产、紧凑型品种。购买的棉花种子,一定要来自口碑信誉好的农资店,认准有质量保障的棉花育种专家。
播种前,确保高出芽率。种子纯度、净度,应确保97%以上。待播种前1周,连续晒种3~5d。棉种播种前,用脱绒包衣处理,以降低棉蚜的威胁。或者,用快胜可湿性粉剂拌种,对降低棉蚜、棉螨等的威胁不错。
2.3 播好种,覆好膜
适期播种,土表层5cm处温度,恒定在12~14℃,为播种最佳期。一般,在4月下旬。此时播种,有利于保证植株健康,延长结铃时间,为实现高产创造条件。
合理密植,中等肥力地块,播种密度每公顷3.75~6.75株间,确保产量在4.5~6万株之间。密植行距,90cm以上。大小行种植,小行距要在65cm以上。
封闭除草,覆膜前,用乙草胺、氟乐灵等喷施。50%乙草胺,每公顷80-100克,兑水每次30~50kg。48%氟乐灵,每公顷150g,兑水每次30~50kg。可喷施,或拌土用。
覆盖地膜,以覆膜栽培,能有效积温,加快出苗速度,有利于促早发,增加铃重。覆膜要求:膜平,风吹不坏,揭不开,用土压实。
2.4 重管理,促高产
及时补苗,出苗后查苗,有缺苗补苗。成苗80%的秧田,不用补苗。补苗可移栽或补种,移栽用于一般缺苗田,简单而易成活,用移苗器带土移栽。补种,用于缺苗严重的地块。
适时定苗,改善田间环境,促壮秧苗。条播棉田,定苗在2片真叶期,合理栽植密度。棉田点播,苗齐后疏苗,每穴留2~3颗壮苗。2片真叶期,在定苗1次。定苗时,留强、去弱。必要时,带尺定苗,合适栽植密度。
肥水管理,用好花铃肥,6月底重施,用尿素,每公顷150~180kg;硫酸二铵,每公顷150kg。后期,叶面喷肥。遇到旱田,及时浇水。用肥与浇水,间隔4d以上,避免烧苗。
中耕培土,中耕的目的,在于活化土壤,利于根系发育,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微生物活性。建议盛蕾期,中耕、培土、施肥一并进行。深度控在8~10cm,培土要到苗木根部,便于后期灌水。
适当化控,化控促生长,宜轻不宜重,坚持少次多量。建议在盛蕾期、盛花期、打顶后,分别化控1次。盛蕾期,用助壮素,每公顷60~90ml,兑水每次250~350kg。盛花期,用助壮素,每公顷120~150ml,兑水每次600kg。打顶后2~3周,果枝长出2个果节,用助壮素,每公顷900ml,重点喷施果枝顶部,以起到化学封顶的目的。
3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3.1 苗期常见病虫害防治
3.1.1 常见病害及防治
立枯病,棉花出苗15d左右,危害棉花的茎基部,呈现黄褐色和黑褐色,并逐渐向下腐烂,导致整个植株死亡。炭疽病侵害棉花幼苗之后,会在茎基部出现红褐色梭形条状病斑,纵向开裂,病变严重时会产生大的褐色病斑,逐渐腐烂导致幼苗枯死。猝倒病先是侵入到幼苗的细根组织,幼苗逐渐萎蔫倒伏,叶子逐渐褪绿。
定苗要早,及时去病、杂苗,降低致病菌感染,起到控制病虫害传播感染的目的。
中耕除草,确保土壤墒情,增强植株长势。中耕后,田间病株率3%以上,应及时药物防治。可大面喷施,或者根部灌药。苗期,重点防病害有立枯病、炭疽病、猝倒病,可用药物—多菌灵、代森锰锌、杜邦克等等,药物剂量按使用说明调兑,亩用30~40kg最佳。小面积感染,可尝试根部灌药,可用咯菌腈类药物、五氯硝基苯等。
3.1.2 常见虫害及防治
蚜虫、地老虎,为虫害防治主要对象。当危害率达10%以上,应及时喷施化学药剂。用吡虫啉,亩用10g,每次兑水50kg,喷施。田间地老虎达10%,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倍喷施。地下害虫猖獗湿,用毒土,50%毒死必颗粒,拌细土适量,田间傍晚播撒,以控病虫害。
3.2 中后期常见病虫害防治
3.2.1 常见病虫害种类
中后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旺盛的阶段,同时也是棉花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外界温度较高,降雨量较多,田间棉花植株高大,郁闭,通风不良,很容易导致棉铃虫、盲蝽蟓、叶螨、枯萎病黄萎病的发生。
在棉花中后期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病虫害监测,抓住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防控,确保棉花达到丰产稳产。
3.2.2 防治措施
控好水肥,重点控氮,避免徒长,培育壮株。推广物理防治,结合病虫害趋性,集中连片地安装振频杀虫灯,诱杀地老虎、金龟子等虫害。推广生物防治,注重保护田间害虫天敌。在害虫进入发病高峰期之后,可以在田间人工释放赤眼蜂,每间隔5~7d释放一次。另外还应该积极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避免病虫害产生严重的耐药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