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小麦纹枯病发生及综合防治
2020-12-10靳丹丹
靳丹丹
(华龙区农业农村局,河南 濮阳 457000)
2014年至2019年的6年间,濮阳市小麦纹枯病的中度流行1次,重度流行5次。2019年发生面积约15.67万hm2,约占濮阳市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总面积的25%。笔者结合多年对小麦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流行方式的点差研究,对濮阳市小麦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做出了如下总结。
1 发病流行规律
小麦纹枯病是由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主要由土壤传播。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0~32℃,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候,极度适宜病原体的生存和扩散。濮阳市小麦纹枯病主要的流行时间长,发生危害盛期为3月中旬至5月上旬。其病原体主要来源于田内的病态小麦的残体和洒落在土壤里的菌核。随着气温的升高,病菌大量繁殖。同时伴随着降雨次数的增加,受土壤污染的水流加速病菌的传播。据2014年~2019年小麦纹枯病的气象资料和病害流行的统计分析,3月~5月上旬降水次数增加、降水量的增加,病害的流行程度也加重。该病菌在冬前病害较轻,天气转冷后病菌休眠,至早春时节,病害扩蔓延,田间病害普遍率增加,拔节至抽穗,病毒达发病高峰期,病菌由表层侵入茎秆,小麦抽穗后病情稳定,后期被感染小麦病部产生菌核,继续感染土壤。
2 危害症状
小麦纹枯病是真菌性土壤传染病害,从幼苗期,生长期至成株期各生育阶段均可被病菌感染。主要为害芽鞘、叶鞘、秆茎、穗部。初发病时见于小麦芽鞘,芽鞘出现褐色病变,之后幼苗叶鞘也出现白色为中心的褐色病斑,叶面逐渐由绿色转为枯黄,拔节后茎基部叶鞘呈现出白色为中心的褐色云纹状斑,病斑扩大至茎秆,出现白色为中心的褐色梭形斑。发病后期由于花秆烂茎,引起小麦倒伏,加上植株光合能力下降,产量降低,形成枯孕穗或枯白穗。
3 病原菌的致病原理
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在感染小麦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细胞降解酶和大量毒素。首先,细胞降解酶可以降解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多糖、木质素等成分,当小麦细胞壁被降解后,病原菌则进入细胞内部,降解植物细胞质内的物质,达到损伤小麦组织的目的,这对于病原菌的传播和生存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致病力越强的菌株分泌的细胞降解酶破坏力越强。其次,病原菌在小麦体内生存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毒素,这些毒素可以破坏小麦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小麦生病。同时,毒素不仅可诱发产生纹枯病类似的病斑,并且毒素稀释液对胚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致病力随浓度增高而增强。
4 影响发生及流行的主要因素
4.1 菌源数量
濮阳市95%的小麦是由机器收割,因此小麦残留物将全部留在田内。患病的小麦残留物中含有大量的病菌,在适宜的生存条件下,使得大量病菌在田内积累。同时濮阳市的麦区多为小麦和玉米连作,并非与非寄主作物的轮作,因此纹枯病的发病率增高。
4.2 气候条件
濮阳市正常年份3月至5月上旬气温在20~30℃,降水量162mm,相对湿度60%~95%,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3月~5月上旬的降水量是小麦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环境条件。若3月~5月上旬降水次数增加和降水量增加,小麦纹枯病病害的流行程度也加重。若春季干旱,降雨少则病害流行程度轻。
4.3 品种抗病性
小麦纹枯病菌及其复杂,由于抗性基因的缺失,大部分小麦品种普遍都不抗纹枯病。目前濮阳市推广的小麦品种大多数为中抗或者中度感染品种,高抗的品种较少,因此当气候条件适宜,小麦纹枯病害会大流行。
4.4 栽培管理
栽培的方式和管理措施对于小麦纹枯病的流行有重大影响。小麦播种早,播种数量大,群体密度高,通风不良,湿度相对增加,速效氮肥施用量大,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与流行。
5 综合防治措施
5.1 农业防治
5.1.1 培育推广抗病品种
培育研发高抗、耐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纹枯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目前已研制品种有郑引1号、郑州831、豫麦10号、豫麦13号、豫麦17号、百泉3039、温麦4号等。但多为中抗或者中度感染品种,高抗的品种较少。
5.1.2 加强栽培管理
在小麦收割后,及时清理小麦残余物,深耕灭茬;延迟播种,避开病原菌的最适侵染时期;农事后及时清理农业用具,避免发生二次传播;潮湿有助于病原菌的生存,因此把握好种植密度,保证通风,内外沟系整治好,从而降低环境湿度,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害发生。
5.2 化学防治
5.2.1 拌种
播种前种子消毒是最常见的减轻病害的方法。可用种子质量0.1%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或0.0125%的12.5%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晾干后播种。
5.2.2 田间喷药
土壤消毒可用5%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喷雾,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2~64g/667m2对水喷雾。在小麦分蘖盛期、病株率达20%左右时开始第一次防治,以后(隔7~10d)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再次防治。
5.3 生物防治
施用富含多种和大量微生物的农家肥,以抑制病菌的滋长。木霉菌,青霉菌芽孢杆菌、放线菌等多种微生物均可抑制病菌的生长。但田间有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宿主种类、温度、湿度、施用方法、生防菌定殖力等导致防治效果不稳定。生物防治存在环保、对环境友好、不容易形成抗性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