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生态意识研究
——以四川省某村为例

2020-12-10

新农民 2020年5期
关键词:垃圾村民意识

陈 芳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 611731)

1 新时代新农村建设中培育农民生态意识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着眼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部署,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全方面的建设,着力推动乡村发展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农民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主力军之一,农民是否具备良好的生态意识关系到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农民身心健康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2 某村村民的生态意识现状

2.1 在村内生活的村民一半以上都没有生态意识的概念,不熟悉环境保护名词。在外务工的村民对生态环境意识的理解要好一些。未入住新农村小区的家庭取火做饭、将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倒入水池,大部分的人认为长期都是这样的,不存在什么污染。

2.2 长久生活在该村的农民认为环境变化不明显,感受不到生态危机。新农村建设后,该村以发展最生态环保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垂钓、农产品采摘、乡村生活体验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污染较小,农民不易察觉。只有外在务工的村民在感受到了生态环境的变化。

2.3 该村村民生态责任意识不强,未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近59%的村民认为治理生活污染的责任应该是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后,每队派出两名村民以每个月200元清扫路边垃圾,让村民逐步树立环保意识,并惩罚随地扔垃圾者。

2.4 物理防控病虫害技术未掌握,农民会使用农药。新农村建设后,该村种植水果树90%以上的农民都认为使用农药能帮助农作物更好的生长,幼苗生长过程中,村民定期喷洒农药。

2.5 该村村民看到了某些污染现象后的原因,并能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该村的村民每逢双号就会去小镇赶集,可以闻到那条臭水沟的恶臭,看到河里浮现着易拉罐盒、泡面盒、废纸、塑料袋等生活垃圾,一到夏天,恶气扑鼻,村民建议定期派清洁工人下河打捞。

2.6 没有让村民引起关注生态的条件。新农村建设后,村委会建有图书室,但与生态相关的书籍过少,且村民不识字,缺乏有知识的人才带领,每家每户门口一个垃圾桶,并每隔500米建有垃圾池,但没有人掌握相关技术去处理放在垃圾池里的垃圾。

2.7 村民在生活消费方面生态意识缺乏,未做到绿色消费。村民在购买生活用品的过程中,不会识别绿色产品的标识。小镇上存在购买商品获得塑料袋及一次性筷子的现象。

3 反思与总结

3.1 注重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

生产、生活、消费各个环节都要尊重自然;农村这个系统中的每个组分都应发挥自己的作用,村民、村干部、各部门都应为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村干部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建立交流群及时与村民沟通,实事求是向上级反应人民的需求,推进以“生态农业”为主题的农村地区迈向现代产业园区,各部门加大对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扶持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避免破坏原生态的环境,杜绝旅游发展中出现的破坏资源、过度开发、污染严重等问题,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

3.2 培育生态文化,唤醒农民主体意识

政府定期派遣相关人士到农村组织文艺汇演,讲解相关生态文明知识。村干部要落实相关农业政策,加强对农民监督,惩罚污染环境的行为,授予“清洁之家”称号给爱护环境的家庭,培育农民爱护环境的自觉性,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给相关技术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课程。

3.3 加大“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扶持力度

选举实实在在去做事的、有责任心、有知识、有能力的村长、党委书记,让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培养一支爱农业、农村、农民的新队伍,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法治化进程中的群众组织力、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等方面的榜样作用,并且提供相关政策吸引大学生回到农村,将生态知识传播给农民。

猜你喜欢

垃圾村民意识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垃圾去哪了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