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在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12-10李艳芬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下肢骨折康复

李艳芬

( 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医院护理部 , 辽宁 鞍山 114000 )

老年骨折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缺乏对骨折相关知识的了解,加之多合并慢性内科疾病,手术创伤、活动受限、疼痛等方面的影响,容易导致烦躁、焦虑甚至绝望等负性情绪,影响疾病康复[1]。行为转变理论是健康促进发展理论重要的干预模式,通过对患者不同阶段的针对性干预措施,满足其合理需求,使患者逐渐意识到干预方法给自身带来的好处[2],从而自觉接受和改变自己的行为,以促进疾病康复。本文对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在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从2017年2月-2018年7月收治的83例老年骨折患者,排除意识障碍、严重肝肾功能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60-78岁,平均(68.42±4.55)岁,骨折部位为胫骨18例、股骨13例、胫腓骨11例;对照组41例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61-79岁,平均(69.13±4.58)岁,骨折部位为胫骨19例、股骨12例、胫腓骨9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讲解疾病知识、饮食护理、心理干预等。观察组给予行为转变护理。(1)健康教育阶段:评估患者疾病情况、文化程度、理解能力等,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讲解骨折手术的意义、手术方式、过程、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对手术价值、配合方式等的认同,提高配合度,以高质量做好术前准备工作。(2)准备阶段:根据老年患者的情绪状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开展护患沟通,为患者提供喜欢的书籍、推送电视节目、播放舒缓的音乐等形式转移其注意力,以缓解疼痛。督促其规律化作息,摄入科学、营养丰富的饮食,与患者共同制定达成促进其生活行为改变的协议,构建良好促康复效果的生活行为模式。(3)行动阶段:密切观察患者骨折情况,定时更换体位,积极落实护理机制,避免长期卧床导致压疮等;注意规避损害血管内皮的有害物质;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督促患者及家属熟练掌握;进食易消化的食物,补充水分,预见性预防和控制便秘、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4)巩固阶段:不断强化患者康复锻炼、饮食、健康生活行为措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其自我管理行为,巩固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3 观察指标: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总分34分,分数越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越好。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评估。

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5 结果

5.1 2组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24±0.73)天,短于对照组的(5.16±1.1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61.54±4.35)天,短于对照组的(72.72±6.0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21.62±3.36)天,短于对照组的(28.41±3.7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2 2组护理前后VAS评分、下肢功能评分比较:护理前,观察组VAS评分(7.43±1.52)分,和对照组的(7.36±1.45)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功能评分(26.22±3.61)分,和对照组的(26.34±3.72)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VAS评分(2.17±0.7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6±1.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功能评分(4.37±0.8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41±1.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3 2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率比较:观察组发生便秘1例;对照组发生便秘4例、静脉血栓2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1/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63%(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7.62%(41/42),高于对照组82.93%(3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老年患者机体机能衰退,骨折愈合时间长,导致肌肉、关节恢复较慢。护理中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对骨折及手术的认知,知晓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提高其主动锻炼的积极性,进而加快患肢的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便秘、下肢静脉血栓是老年骨折患者常见并发症,与长时间卧床、免疫力较低、体位改变、饮食、负性情绪等因素有关。手术、长期卧床均可下肢静脉产生损伤,导致血流速度降低及呈高凝状态,导致血栓形成[3]。

健康行为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行为转变护理是将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患者行为分成4个阶段,即健康教育期、准备期、行动期、巩固期,不同阶段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各异,主要通过健康宣教和行为技术的整合分层次实施,各层次护理措施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知识、信念和行为层层递进,通过认知的提高导致意识转变,意识指导行为转变,最后巩固转变,使患者从无意识、无行为阶段转变为行动阶段,并发展为常态,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本次研究将行为转变理论融入下肢骨折老年患者的护理中,从护理计划的制定到实施到效果,护理人员通过健康宣教和行为技术有意识地培养患者的意识和行为,包括良好的饮食、康复锻炼、情绪等,使患者逐步养成预防便秘、下肢静脉血栓的意识与行为,从而在术后整个康复休养期主动防范并发症;在家属的协助下,摄入合理营养、易消化的饮食,提高胃肠道功能;积极主动开展肢体康复训练,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下肢功能;进行良好的自我生活管理,规避影响骨折愈合的风险因素,从而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骨折康复。

本次研究观察组护理后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VAS评分、下肢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提示下肢骨折老年患者护理采用行为转变理论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改善其疼痛症状,提高下肢运动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下肢骨折康复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王阿姨骨折康复记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伤筋动骨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