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2020-12-09郭冉杨金鑫朱胜楠

山东青年 2020年11期
关键词:生涯规划教育人才培养大学生

郭冉 杨金鑫 朱胜楠

摘 要: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随着社会发展需求不断的进化升级,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是高校适于当前发展形势下的一种应对手段,更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适应当前发展而做的强化和创新,也是践行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具体呈现。本文在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探讨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联性,从而提出提升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育人效果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人才培养

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数字化的推动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逐步的更新变化,高校人才培养逐渐由“数量优先”向“质量优先”转变,由大众化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迈进。在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新时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生涯规划教育以学生为本,采用循序渐进启发、引导、探索的模式实现长效育人功能,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是高校管理、育人的有力抓手。

一、 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研究

纵观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由职业规划转变为职业生涯规划这种名词术语的嬗变,不只是语意上的更替,更凸显出理论上的“范式变革”,蕴含着理论深度与应用广度的发展。我国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主要适应国家的就业形势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但主要的理论模式主要还是深受国外特别是美国职业规划理论和模式的影响。这些理论基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背景和经济需求下,或多或少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随着我国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不仅仅局限于就业指导而向能力提升和人才培养方向转变,无疑这种转变更加符合当前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良好趋势。

整体来说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相对单一,大部分高校主要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主,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内容主要聚焦在概念讲解、理论输出、面试技巧等方面而忽略了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在逻辑。课程内容与现实脱节,往往出现学生“上课听起来热闹”,课后实施困难,课程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或书本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脱节现象。因此,目前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更多的是理论概念输出而没有形成较高效率的人才能力培养转化。

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相对单一、不成熟,大部分高等学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主要来源于辅导员、就业老师等,师资队伍在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上相对薄弱,师资队伍往往专业背景不足,理论学习有限,这也导致在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出现“依葫芦画瓢”的现象,教师一知半解,学生听个热闹,最后导致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育人效果不甚理想。

大学生对于生涯规划教育仍然存在偏见和误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大学生通过对过去成长经历、当前所具备的条件资源和未来可能实现路径的主客观条件等进行细致严谨的自我探索和职业分析等,在全面综合的分析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职业性质,发挥专业优势,合理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和规划,进而为实现相应的目标针对不同的要素制订相应的学习、工作计划,以时间为轴线通过适时的行动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一个紧密联系、螺旋上升的过程[1]。当前在对大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大学生对于生涯规划教育仍是抱着看热闹的态度,或者对于生涯规划教育片面的认为是制定计划目标,在进行自我探索和分析的过程中不能深入了解自己,质疑分析结果或出现理解偏差、行动滞后等问题,这些输出和输入上的不对等和偏差也再进一步的降低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和教育意义。

二、 高校人才培养与生涯规划教育关联性研究

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这一终极目标由丰富的内容和方式有机构成,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就要“对症下药”,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有目标性和全局性地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和形式。[1]从根本上来说生涯规划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升级进化是密切相连的,随着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演化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催生新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探索、挖掘创造能力、树立职业理想和价值追求为目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它需要在契合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融合并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全局。生涯规划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化呈现,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指向。

在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前提和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确立独具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梳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流趋势,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切入点,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时代性和目标性。然后,在高校人才培养的框架下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立足点,结合高校特色和发展目标搭建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框架。继而深入考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深度优化目标,最终确立一整套立足高校人才培养、契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职业生涯规划优化途径,才能进一步发挥生涯规划教育的育人实效。

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优化途径研究

(一)以学生为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前期调研。目前,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普遍存在针对性较弱,普适性不强,更倾向于单向传输,而忽略学生主体特点的问题。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前期调研工作,通过优化调研路径、提升信息渠道流畅性,搭建学生特点数据档案,以期为生涯规划教育开展提供更可靠、准确、全面数据支持,提高生涯规划教育和学生的适配性。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基础,构建生涯教育主要脉络。目前,大部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相对集中于一个学期或学年,内容设置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目标性、时间性、主动性等特点。因此,背离职业生涯规划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结合学生成长发展特點从规划理念、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等方面优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充分利用主流课程教学搭建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主要脉络,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打造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打造成对学生有意义的课程。

(三)以日常管理为切入点,提升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实效性。职业生涯规划所专注的部分,不是陷于“无常”的泥沼,而是要从“无常”之中,洞见“常”。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主要力量,所涉及学生事务管理宛如“无常”的乱麻,但将这些“无常”事务抽丝剥茧,理出思路就是学生的成长轨迹和生涯动线。因此,从辅导员管理学生日常事务出发,量化可参照数据,制定动态的、契合学生独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助机制,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日常教育,在日常教育中充分发挥生涯规划教育理念优势,借助日常管理进一步提升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进程。

(四)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补充,促进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性发展。相对自由选择的课外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因此,提托第二课堂成绩单了解学生对课外活动参与情况、投入情况等对探索学生的兴趣、性格特点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一方面,在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建设中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获得关于学生一手资料,便于深入探索学生兴趣、性格特点;另一方面,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给予第二课堂工作有效反馈和建议,可有效实现第二课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联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

(五)资源整合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数据库平台,实现长效跟踪评估反馈机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角度,数据的分析更精准的定位学生需求、市场需求,为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更准确的发展方向。因此,从整合有效资源入手,实现数据流的交互融合,搭建数据库平台,实现长效的跟踪评估体系,以期获得相关修正数据,便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动态调整,进而进一步优化职业生涯教育实效性。

以高校人才培養目标为框架,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搭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体系。第一,有助于学校育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以高校人才培养为出发点构建教育体系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高度契合社会发展需求。第三,对理论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化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机制和规律研究。第四,能够丰富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视野,为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工作做出有指导性的理论价值。第五,有利于提升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从而推动我国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兼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朱炎军 李 爽; 教育发展研究 2012.13-14,1008-3855.2012.z1.016.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研究;吴鹏 赵晓红;教育与职业;1004-3985.2009.02.035.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猜你喜欢

生涯规划教育人才培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辅导员创新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探索
生涯规划教育视域下的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探索模块中翻转课堂模式的探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