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早期抑郁个案分析及应对策略

2020-12-09陈霞

山东青年 2020年11期

陈霞

摘 要:受生活经历、成长环境、情绪情感以及学业压力等的影响,当今大学生在心理成长方面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其行为方式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作为高校学生直接管理者的班主任更应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交友,及时发现学生行为的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本文围绕与学生心理问题有关的案例展开,通过案例的分析、处理过程、现实效果以及反思总结对高校班主任处理学生中存在的类似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早期抑郁案例分析;处理过程;工作反思

【案例简介】

学生小J是一个漂亮、乖巧又内向的女生,对于绝大多数刚进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朝气蓬勃,活力四射是学校老师对大一新生的总体印象。但是班主任老师并未从小J脸上看到大学新生应有的活力和朝气。正式上课以后,小J虽不迟到旷课,但基本都选择坐在教室最后排,上课期间虽能遵守课堂纪律,但也从不与任课教师互动及主动回答问题,老师布置的课后在线作业有时候也完不成。小J在班级微信群里几乎处于隐匿状态,极少留言,也不与群成员互动,她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信息也极少更新,班主任有事微信联系她往往也不能得到及时回复,电话联系她也经常提示已关机。整个大一期间,小J父母很少和班主任联系,在家长群里基本没有留过言,他们对班主任电话家访中关于小J学习、生活、交友和个人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也缺乏相应的了解。通过寝室走访,班主任了解到小J与室友相处比较融洽,课余时间喜欢宅在寝室玩手机,没有男朋友,但有保持电话和网络联系但未见过面的异性网友,没有夜不归宿现象。大一期间,小J没有竞选过任何班团干部,没有加入任何社团,没有参与校级和院级的任何活动,也没有兼职经历,只要是超过3天的法定节假日,小J必定回家。综合小J平时的表现以及入学初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的结果,很长一段时间班主任都认为小J的表现是性格使然,是正常现象。因受疫情影响,大一下学期班主任对不能正常返校的学生进行了电话家访,家访中发现小J于开学前两天即已离家,班主任立即与小J取得联系。据其解释,本来计划按时返校,但是在火车站测体温显示有发热症状且感觉身体不适,于是在当地工作的好友陪同下到医院就诊,等身体康复,发热症状消失才返校,这一情况其并没有告知父母,班主任将这一情况告诉了小J父母,他们坦言平时对女儿的学习、生活和交友情况了解不多,与孩子的有效沟通交流也欠缺,小J有什么心事也从不和父母倾诉。返校上课后学校采取封闭式管理,除非极其特殊的情况,否则学生不得自由出入校园,封闭期间的2个多月里,小J在无特殊情况下多次向班主任请假要回家,得到否定答复后其情绪失落,后在父母请求下班主任同意她周末回家一趟,再次返校后情绪有了明显改善,了解到这些信息的班主任与其有了更深入的交流从而发现小J有早期的抑郁倾向,具体表现为持续的失眠和情绪低落状态。

【案例分析】

1.对于一名大一新生来说,自信阳光、活泼开朗是她们的典型表现,即使性格内敛的学生也会不时表现出对大学生活的好奇与期待,小J的表现如此与众不同难道仅仅是性格原因吗?

2.在手机和网络普及的当今社会,微信已成为大众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群体更是使用这一媒介进行社交活动的主力军,他们往往在大众媒介上表现得比现实生活中活跃得多。性格内敛的小J在班级微信群里几乎处于隐匿状态以及很少更新朋友圈动态与其年龄以及该群体的普遍表现不同,除性格原因以外,导致这种现象是否还有其他因素?

3.作为一个初次远离父母,独自去往陌生地方求学的独生子女来说,家人应该是她最坚强的后盾,学业上的压力,生活中的困难,内心里的苦闷理应第一时间向父母家人倾诉,但是小J有什么事却很少跟父母倾诉和分享,家长对她平时的学习、生活和交友情况也知之甚少。透过小J有困难更愿意寻求朋友的帮助可以发现她与父母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这种疏离感预示着其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4.受疫情影响,大一下学期复学较晚,在家度过超长假期的小J在复课后不久就因想家向班主任请假,在通过手机就能实现即时语音和视频的当下,请假未获批后的明显情绪失落更是令人不解,看似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小J又表现得如此恋家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5.班主任通过寝室走访也了解到小J睡眠质量比较差,经常借助手机音乐才能入睡,疫情期间失眠症状加重,晚上有效睡眠时间差不多只有3、4小时,平时对什么事情也提不起兴趣,疫情期间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更是令她觉得生活单调乏味,毫无乐趣,情绪低落的她请假回家的意愿非常强烈。小J的这些表现到底是对疫情产生的焦虑情绪呢还是早期抑郁症的反应呢?

【处理过程】

1.班主任通过任课老师了解到小J在学习方面的表现较好,没有迟到旷课的情况出现,能够遵守课堂纪律,基本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但是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结合大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班主任与小J进行了交流,她坦言在学习方面没有什么压力,目标就是顺利拿到毕业证,极少参加院级、校级以及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上课选择坐后面且与老师互动少主要还是因为自己不擅长与人打交道的性格有关。在班主任的开导和鼓励下,小J也意识到作为准社会人的大学生参与集体和社会活动的重要性,她表示今后会努力克服社交方面存在的不足,更积极地融入集体生活。

2.通过深入交流,班主任了解到小J性格除先天因素外,后天受生活经历的影响也较大。小J告诉班主任作为家中独女,她小时候就性格文静,身边朋友也不多,上幼儿园后不时受到调皮孩子的欺负,不敢告诉老师的小J最初选择告诉妈妈,但文化程度有限,性格强势又忙碌的母亲不仅没能及时耐心地开导安慰小J,反而认为小J在幼儿园不合群才导致不受欢迎。中小学阶段,记忆力不算好的小J在班级里成绩处于中下游,加上不善言辞等原因偶尔也会受到同学的排挤和刁难,而对孩子在学习方面监督管理比较上心的学校和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情绪情感和心理层面的建设,早已习惯有心事找父母不如自己化解的小J整个中学阶段都過得比较压抑。进入职高后,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小J来自学习以及社交方面的压力,随着职高毕业闺蜜好友的各奔东西以及短暂恋情的结束,小J的情绪又处于低落期。由于以前亲子关系中失败的情绪情感体验导致小J与父母关系疏离而难以敞开心扉,累积的心理压抑状态使她表现出异于同龄人的平静与淡漠。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经常与小J父母联系告诉他们小J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也希望他们经常与小J视频聊天,增进了解,加深彼此感情从而使小J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除此以外,班主任也提高了走访小J寝室的频率,通过室友和同学侧面了解她的相关动态。

3.班主任针对小J虽然手机不离身,但却类似于无手机状态的现象作了走访和约谈,了解到小J将大量时间花在玩手游方面,甚至因此错过任课教师布置的网上作业以及班级群里的重要通知,不能及时回复老师的信息和接听电话往往也与其玩游戏有关。小J声称游戏可以让她暂时忘掉學习和生活上的烦恼,不用花太多时间精力去应付她不擅长的社交活动,通过网游她也结识了一些游戏爱好者并保持网络和电话联系,但是并不见面也未网恋。至于其校外的朋友圈子和生活状态她不愿多说,小J父母也知之甚少,其声称返校期间发热由其当地好友陪同就医是否属实也难以确定,班主任只能通过小J父母,任课教师,其周围的同学室友以及自己的观察来判断小J的话能否令人相信。小J虽然性格内向,但是也讨厌单调乏味,一成不变的生活状态,疫情期间校园的封闭式管理一度令她难以接受,渴望自由的她也以想家为借口多次向班主任请假,未获同意后的心情低落可以理解,但是由此导致失眠问题,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甚至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状态则有违常理。班主任通过与小J的多次交谈得知她曾经因为失眠以及情绪状态不佳的问题咨询过心理医生,医生诊断其为轻度抑郁,但是小J没有将这一情况告诉其父母,班主任了解情况后及时与其家长取得了联系,详细询问了小J在家的生活状态以及日常表现等,同时提醒其家长多留意她平时的言行举止以及朋友圈子并与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对于小J班主任一方面与其探讨了手机的利弊并引导她要多使用手机便利的优势功能而不是将大量时间精力花在游戏上,另一方面班主任也向小J说明了交友的重要性,鼓励她将更多的时间用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而不是网络上偏向虚拟的交友方式。

【工作效果】

抑郁症状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大都与当事人的糟糕经历和累积的负面情感体验有关,由于其症状明显出现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以及隐蔽性,早期往往难以引起当事人及周围人的重视,待到情况严重时再进行相应干预就费时费力得多。目前针对小J早期抑郁症状采取的措施虽说并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其积极作用却不容忽视。

1.班主任在小J入学之初的行为表现中发现了问题并及时地了解她的学习、生活和交友情况从而找出影响她孤僻性格的重要负面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补救,从而有效避免了小J负面情绪情感的累积导致更为严重的社交缺乏。

2.通过积极地与小J父母、同学、室友和任课教师的交流及时地掌握其校内外动态,尽量避免其与导致她拥有负面情绪体验的人和事接触,减轻其心理压力以及焦虑情绪,为改善其失眠症状以及悲观情绪创造良好的内部心理环境。

3.疫情期间学校的封闭式管理措施一度令热衷自由的小J感到难以接受,其在无特殊情况下请假回家的意愿落空后表现出的焦虑和失望情绪引起班主任的足够重视,通过耐心的引导和交流班主任及时了解到导致小J失眠症状和悲观情绪加重的罪魁祸首并非疫情而是早期抑郁症。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除建议小J接受校内外心理辅导外,还通过约谈、走访寝室、电话家访等形式鼓励她积极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与负面情绪情感作斗争。整个暑假期间,小J没有宅在家里,而是在外兼职,小J自觉自愿为缓解抑郁症状所作的努力令人欣慰。

【工作反思】

1.受生活经历、成长环境以及学业压力等的影响,当今大学生在心理成长方面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其行为方式也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作为高校学生直接管理者的班主任更应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交友,及时发现学生行为的异常并找到合适的应对策略。这就要求班主任工作应该稳扎稳打,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

2.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与家长进行密切的交流与配合,只有做到家校联合对学生进行管理和监督才能全方位了解他们的日常动态,从而做到防微杜渐,不留隐患。

3.重视并做好学生日常的心理教育工作,通过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扩大他们的社交面,避免过分沉迷于自己的小天地。学校在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的同时还应配套建设相应的心理咨询室并配备拥有资质的心理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或抑郁症状时即可进行早期干预,从而有效缓解心理问题或抑郁倾向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参考文献]

[1]宋奕臻.浅析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心理月刊,2018,13(8):5-6.

[2]郭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机制研究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32).

(作者单位: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思政教研室,浙江 东阳 32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