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敬宇汉学素养的形成及其影响
2020-12-09王梦如
王梦如
【摘要】中村敬宇汉学素养的形成与其从小所接受的汉学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汉学是日本幕府末期综合性的学术体系,有着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自幼深受汉学滋养的敬宇,继承了中国士大夫“忧国忧民、伤时讽喻”的文学创作风格,其汉文集《敬宇文集》正是“士林文学”的一个典型范例。
【关键词】中村敬宇 汉学素养 士林文学 《敬宇文集》
一、引言
中村敬宇(1832-1891),是日本幕末明治期的启蒙思想家和汉学家。迄今为止,中日学者对敬宇的研究总体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先行研究多从思想史、中日交流史的角度展开论述,但从比较文学的视角,探讨敬宇汉学观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重点分析敬宇汉学素养形成的原因,阐释敬宇的汉学素养对其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二、中村敬宇汉学素养的形成
敬宇汉学素养的形成与其从小接受的漢学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敬宇出生于日本江户时代一个下级幕臣家庭。据传,他自幼好学强记,三岁从师学习句读书法,被世人视为神童。十岁入昌平所求学,十一岁开始研习汉籍。十五岁到井部香山的私塾就读。井部香山是一位饱学之士,兼取各家学说传授弟子。之后,敬宇又师从著名儒学家佐藤一斋,研读朱子学说和阳明学说。在佐藤广纳博取的学风影响之下,青年时代的敬宇早已具备“博综广采,切戒禁党”的学术态度。敬宇跟从老师佐藤一斎研习朱子学,注重将“主事”的汉学与“主理”的宋学互相补充。(高桥昌郎,1966:10)十八岁时,敬宇开始了昌平学问所寄宿学习的生活,主修以儒学为中心的学术学问,并偶然接触到兰学,“桌上摆着汉籍,抽屉内放着兰书,无人时便悄悄翻读”(石井民司,1907:30)尽管接触了兰学,但占据敬宇自身学术体系中心地位的依旧是汉学。
明治之前,被公认的学术学问仅有一种,即今天所谓的“汉学”。它是一个包括了经学、史学、文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学术体系。虽然洋学、兰学的出现突破了人们对传统学术学问唯一性的遵从,但并没有从本质上动摇汉学的领导地位。因此,自幼年起,深受汉学滋养的敬宇,始终对中国的学问报以亲近的态度,始终认可汉学在日本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三、中村敬宇创作的士林文学
“士林”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所谓“士林”,乃文士所荟萃也,用现代汉语来说,略相当于知识分子的圈子。士林文学是中国古代文人创作的文学,其内容相当丰富,大致可分为六大类:忧国忧民、伤时讽喻;感遇咏怀;山水田园;边塞行旅;寄赠酬答、留别送别;爱情婚姻、游子归思。(袁行霈,2010:56)
敬宇作为幕府的官僚、明治政府的权臣,身处的圈子也类似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圈子。敬宇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汉学素养和文学功底,深谙中国士大夫文学创作的风格。因此,他的汉文著作也有着浓厚的士大夫气质,其文章大多带有“忧国忧民、伤时讽喻”的色彩,可划归到“士林文学”一类。
所谓“忧国忧民、伤时讽喻”,即对时事政治、国家兴亡、民生疾苦发表个人见解,以期实现社会改良。中国古代有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范成大的《催租行》等士林文学作品。敬宇的《敬宇文集》中也有多篇关乎国家时事、政治改革的文章,如《论经学》《论理财》《论练兵》《审国体》《变国制》《固国本》等。下文列举《审国体》一篇,加以说明。
国体者何。理直之谓也。治内者理直。则域内之民。莫不服从。治外者理直。则域外之国。莫敢干犯。官贤才。诘姦慝。明赏罚。急事功。所以治内也。披情素。纳诚款。明言辞。折凶邪。严守备。御暴害。所以治外也。如此则理直。理直则名正言顺。可以事神。可以治民。是之谓国体矣。(敬宇文集,卷三:2)
敬宇认为国体的根本在于“理直”,从“治内”和“治外”两个角度,阐明“理直”是巩固国内统治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之策。所谓“理直”,即要“名正言顺”,做事应理由正当而充分,道理充分、正当,利于侍奉天皇,利于统治国民。敬宇的“名正言顺”这一观点,深受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观点的影响。
敬宇结合外敌入侵、内政腐朽的社会现实,提出以“理直”来实现“治内”和“治外”的目的。这正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忧国忧民、伤时讽喻”的文学类型,充分体现了中国“士林文学”的特征。
江户后期的儒学者安积艮齐曾高度评说敬宇的《审国体》一文,认为该文“能战而后可守。能守而后可和。此言为千古格言。”(《敬宇文集,卷三:2》。安积艮齐充分肯定了敬宇直面西方列强的入侵,不妄言“主战”或“主和”的务实观点,认为敬宇能够审时度势,把“治内”和“治外”两相结合,先实现“富国强兵”,后达到“可守”、“可和”目标的合理性。
江户末期,敬宇作为“御儒者”担任幕府官学昌平所的教授,明治初年,又担任东京帝国大学中国古典文学讲习科的教授。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大多数中国士大夫一样,身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积极入世,欲拯救人民于涂炭之中,建言纳策,以助国家达到升平之世。汉文集《敬宇文集》充分体现了敬宇关心国家命运,关心人民疾苦,关心政治,关心现实的士大夫情怀,秉承了中国“士林文学”的优良传统。
四、结语
自幼接受汉学教育的敬宇,具备深厚的汉学素养。汉学教育的经历对敬宇的文学创作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敬宇借鉴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忧国忧民、伤时讽喻”的文学创作风格,自觉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政治抱负,融入到自己创作的汉文集《敬宇文集》之中。可以说,从小接受的汉学教育对敬宇汉学素养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敬宇的汉学素养又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汉学始终是考察中村敬宇文学创作和思想特质的重要视角。
参考文献:
[1]石井民司.自助的人物典型 中村正直伝[M].成功雑誌社,1907.
[2]高桥昌郎.中村敬宇[M].吉川弘文館,1966.
[3]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宜宾学院科研培育项目“中村敬宇的汉学观及当代价值”(412-021801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