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宋元文人画中的“枯木”

2020-12-09职梦迪

参花(上) 2020年12期
关键词:枯木品格

摘要:文人画的发展兴于宋代、盛于元代,北宋时期的文同与苏轼开启了文人画的风尚,赋予了“枯木”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内在品格的内涵及意义,到元代“枯木”画发展到了鼎盛,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对“枯木”的定义及其内涵进行简单阐述,并分析宋元时期文人画中“枯木”的意蕴。

关键词:宋元文人画 “枯木” 品格

一、“枯木”的界定及其内涵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中,“枯木”是众多文人画中最喜爱表现的题材之一,但为什么总是用“枯木”作为题材来进行创作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其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那么,什么是文人画呢?如果只按字面理解为具有文人身份的画家创作的作品就是文人画,显然这样的理解太过狭隘了。陈师曾(1876—1923)如是说:“就是画里面带有文人的性质,含有文人的趣味,不专在画里面考究艺术上的工夫,必定是画之外有许多的文人的思想,看了一幅画,必定使人有无穷的感想,这作画的人必定是文人无疑了。”真正的文人画是就是画家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一种由内而外自然散发出来的气质,将自身的文人修养转化到画作之中,这便是文人画的最高境界了。

中国古代的文人修养必定离不开诗词歌赋,苏东坡不仅仅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更重要的是著名文学家,以苏东坡为首的文人画家经常以诗词歌赋来表现大自然中的“枯木”,表现其独有的内涵。“枯木”在诗词歌赋中的审美内涵主要分为三类,第一就是通过描绘衰枯的“树木”,渲染悲凉的气氛,抒发感伤的情怀;第二类是常用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枯木”外表看似无用,实指“有用之材”,以“枯木”自比,表达自己的满怀抱负与才华;第三类是诗人通过描绘干枯的外表,揭示其內在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一种不可泯灭的韧性和生机,赞叹它的生命力。我们可以从“枯木”的这三种不同的意蕴中来理解文人的内心思想以及人生经历,历代文人画家、文学家都带着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枯木”,都有着深刻的理解,用“枯木”来隐喻自己对人生仕途的不如意。

二、宋代文人画的“枯木”题材

北宋时期,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革新运动相继展开,大批的文人志士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迫于无奈,他们选择归隐山林,以诗、书、画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情感,文同与苏轼便是这一时期的文人画代表人物,他们以描绘竹石来表现自己的清高气节,以枯木来抒发自己的感伤情怀,在创作中不关注笔墨技法的运用,更多的是草草几笔、随意概括出枯木怪石,随着文同与苏轼对“枯木”的喜爱,迅速发展成为文人画的新风尚,使得文人画更加体现出品格高尚的情怀。

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堪称苏轼抒发个人情感的经典之作,这幅作品画面内容非常简单,左下角是一具怪石形如一个蜗牛,往右延伸是一株状如鹿角的枯木,用笔看似疏野草草,不求形似,干笔淡墨画出,用笔放达洒脱,其行笔的轻重缓急,盘根错节,都流露出了苏轼很深的毛笔功底,真可谓是文人画的典作。苏轼率先提出“士人画”,他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在北宋时期,院体画是当时的主流,苏轼将院体画与士人画做了比较,相对于更注重“形似”的院体画而言,他更加提倡重“意气”的士人画,提倡不以形似的美学理念。《枯木怪石图》这幅作品,其蕴含了苏轼当时人生境遇的不如意,他屡次因为与当时的政客意见不合被贬官,苏轼正是以此种状态画了这幅枯木怪石,来表现胸中的磊落不平之气。

从苏轼、文同开始,文人画注重作画者的人品,强调画家要有更多的修养,认为作画者的画品就是人品的体现,古代关于画如其人的说法就有很多。古人说的人品不仅仅包含的是人的善恶行为,更多的是在道德中的表现,包含了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清静无为,还突出了清高雅致的思想情调和独立的人格精神,文人画家将画品、学问放在第一位,这正是他们画品高雅的根本所在。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的文学修养,人文素质,思想高度全都表现在一个人的气质之中。在苏轼、文同等人所倡导的不求形似、重义气的文人画风理念下,文人画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画发展的主流,“枯木”也正式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文人遣兴自娱的独立绘画题材,对后世文人画理念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三、元代文人画的“枯木”题材

受到北宋中期苏轼、文同的文人画理念的影响,到了元代,出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文人画家,使得文人画在元代达到了鼎盛。元代初期,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当属继承前人绘画特点的赵孟頫,到了元代中后期,倪瓒的简易淡雅的“枯木”画风格,独树一帜。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他绘画功力深厚,人物、山水、花鸟、竹石无所不能,但是“枯木”画最能表现他内心的忧患。《秀石疏林图》为赵孟頫枯木竹石作品中的典范,整幅作品用笔简约,用墨较淡,不拘泥于形似,画面意境极为恬淡幽远,该作是赵孟頫引书入画的典范,赵孟頫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关系,认为“书画本来同”,将书法用笔引进绘画之中,加强其艺术表现力。赵孟頫在艺术上标榜“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从文人的审美趣味出发,提倡继承唐于北宋绘画,重视神韵,追求清雅朴素的画风,反对南宋“院体”中柔媚纤巧的画风。 《秀石疏林图》《枯木竹石图》都是赵孟頫“枯木”风格的代表作,用笔简练,不求形式,颇有苏轼之意,在结构上,画中枯木纤细枯瘦,但又挺拔劲健。

我们从元代赵孟頫的“枯木”画中可以看出,他对苏轼以及前人绘画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是在“枯木”画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用笔上,以枯笔淡墨作画,不求形似,二是引入书法笔意,增加了作品的写意趣味。赵孟頫并不是在前人基础上一味地继承,他在构图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改变了前人的偏角构图,作品中树石大都趋于正中位置,在枯木的选择上较前人的枯木也更加挺拔直立,使得画面更加趋于典雅闲和。

到了元代中期,出现了以倪瓒为代表的简逸淡雅的风尚,倪瓒(1306—1374),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倪瓒早年之时家境富裕,从小接受琴棋书画,后来家中发生变故,日渐衰落,开始疏散家财,游迹于太湖。

倪瓒作画极少设色,作品都是以淡墨为主,表现孤独寂寞的太湖风光,意境清幽而荒寒萧索。倪瓒的“枯木”都是草草几笔,以“简”“淡”为主,《渔庄秋霁图》是倪瓒淡雅风格的代表作品,在构图上采用三段式平远构图,以枯笔写山石树木,山石作折带皴间用披麻皴法,景物不多,但是却足以充满深秋季节的凄凉、寂静气氛。在笔墨处理上,倪瓒还擅以淡墨渴笔作枯搓老木,正如钱杜所云:“云林惜墨如金,盖用笔轻而松,燥锋多,润笔少,以皴擦胜渲染耳。”倪瓒的画面总是让人感觉到孤独寂寞但又高雅清淡,追求“写胸中意气”和“自娱”,以“逸笔草草”达到“不求形似”的境界,从倪瓒的画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以描绘客观物体来抒发内心情感,表达在这动荡的社会中内心的伤感、淡薄与孤寂的情绪。

在元人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前人宋代画家苏轼等人的继承,也可以看到他们在构图、用笔、造型等方面的变化与改革,开拓出了不同特征及意蕴的“枯木”风貌,将文人“枯木”画发展到了顶峰。

从北宋中期开始,文人“枯木”画开始兴起,一大批士大夫开始将感情抒发放在绘画上,文同与苏轼率先以文人画标榜,抒发情感。宋代至元代,“枯木”形象开始发生变化,“枯木”的形象变得更加挺拔直立,简洁典雅,构图上也由偏角向正中转变,用墨更加浅淡。强调“以书入画”的理念,将书法的用笔引入画中继以发挥,使得“枯木”画得到兴盛发展。从宋到元以及明清时代,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犹爱用“枯木”作为客观物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探寻生命的意义,“枯木”的意义也正在于此,看似无用,实则是有用之才,用来暗讽当时的君主,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另外一层含义是通过枯木的描绘,揭示其内在旺盛的生命力,传达出了画家坚韧的生命之境。

参考文献:

[1]王松梅.宋元文人“枯木”画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9.

[2][宋]王其和,校注.东坡画论[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3]于娜.重读文人画品格及修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1.

[4]王树,张玉花.中国美术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职梦迪,男,硕士研究生在读,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9级,研究方向:雕塑)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枯木品格
“枯木龙吟”琴
枯木
枯木
枯木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枯木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枯木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