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着高质量发展踏浪前行
2020-12-09李文娟
摘 要:湖北是农业大省,江汉平原又是全国重要的农作物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何推动江汉平原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江汉平原乡村振兴和我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江汉平原;洪湖;农业产业;高质量
“湖广熟,天下足”。红色老区的雄浑、鱼米之乡的丰饶、基层干群的质朴,以洪湖为代表的江汉平原各地是湖北的闪亮明珠,农业发展特色经验值得学习推广,同时“资源富饶之地的振兴”问题也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洪湖市为调研对象,以期为全省加快推进江汉平原乡村振兴,为落实湖北省“一芯两带三区”发展布局、打造“湖北粮荆楚味”提供有力产业支撑。
一、江汉平原农业产业的洪湖特色
洪湖市在乡村产业振兴的探索实践中,其经验体现在“三个有特色”。
一是组织推进有特色。谋划有力。编制“1+2+N”乡村振兴规划,成立市、镇、村三级乡村振兴领导机构,将“乡村振兴比变化”纳入全市绩效考核和“三比三促三争创”主题实践活动考核,实施月清单、季考评,动态考核排位,定期晾晒评比。带动有力。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员干部带头承红色基因,带头保护绿色家园,带头开创金色产业,凝聚了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二是产业培育有特色。规模大。洪湖水产养殖面积占全省7.5%,水产品总量48.5万吨,水产品年加工34万吨、产值65.5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是全国淡水水产第一县市。主业专。持续深耕绿色水稻、绿色水产“双水双绿”产业,筑牢农业特色产业底盘。目前拥有75万亩稻田综合种养、30万亩再生稻、30万亩水生蔬菜、110万亩小龙虾、50万亩河蟹种养基地,万亩以上特色产业基地达到12个。袁隆平院士称赞洪湖“中国再生稻之市”。老湾回族乡珂里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服务实。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县质量提升行动,围绕“一镇一品”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双水双绿”稻田综合种养流转面积达到30万亩,打造了“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示范基地+职业农民”四位一体产业链。
三是激发动力有特色。把引进培育更多优质农业企业作为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动力,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深入实施“三乡”工程,夯实了乡村振兴底盘。洪湖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稳居全省10强。闵洪水产市场年交易量达60万吨,带动洪湖3万名养殖户增收18亿元、解决就业10万多人。华贵食品公司自主研发的泡藕带技术上升为国家标准,成为行业标杆。新宏业水产公司跻身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二、认准问题,直面三个短板
一是产业生态化。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模式普遍还比较粗放,养殖中排放污水是地表水污染的主要因素。部分水域 “退渔还湖”后的水质治理、改善、修复等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河流沿线堤坝密织,部分镇村水系不通,池塘和港渠中死水生腐,加上不达标的生活污水直排,造成各类水体污染比较严重。企业普遍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厂区环境和食品加工环境堪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厕所革命还未实现全覆盖,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任务艰巨,村庄规划千篇一律。
二是产业竞争力。市场主体培育不够,核心优质龙头企业不多,德炎、洪湖浪、晨光等企业发展面临困境。三产融合程度不深,农业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是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程度低,产业链不长,综合开发利用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洪湖红色资源没有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红色资源传承和利用不够,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不多,与水稻、水产、水禽、水生蔬菜“四水”产业相关的加工企业缺乏有效的品牌整合,质量档次参差不齐,陷入微利无序竞争。
三是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服务主体规模不大、分工不明、定位不清。服务内容供给不足、质量不高、效率不高。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瓶颈尚未突破,贷款难现象较为普遍。服务环境体制不顺、素质不高、保障不够,各类服务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尚未形成合力。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创新,龙头企业总体实力偏弱,没有很好与农民结成实实在在的利益联结体。洪湖规模农业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人员18301人、仅占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8.4%,高中以上学历16627人、仅占7.6%,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和技术服务力量不足成为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发挥四个潜力,实现四个攀升
一是发挥生态保护潜力,向绿色化继续攀升。树牢“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规矩意识,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贯穿到农业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切实扛起保护耕地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坚决摈弃低质粗放无序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江汉平原湖区稻田和水资源优势实行稻养融合,通过创新生产过程来洁净水源、优化环境,实现产地绿色、产品绿色、加工绿色、包装绿色、品牌绿色。深入实施“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和长江大保护“双十”工程,在重点河流湖泊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优化提升江汉平原交通基础设施,系统提升江汉平原的生态功能,连通水乡水网,构筑生态屏障。
二是发挥资源禀赋潜力,向特色化继续攀升。把产业结构进一步向市场紧缺产品调、向优质特色产品调、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调,支持江汉平原创建“双水双绿示范区”。浙江丽水百兴菇业把一个小小的蘑菇,打造成了集生产、科普、观光、休闲、购物、餐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成为农工文旅融合的典范。要学习借鉴先进地方和企业经验,加快补齐江汉平原农业的科普、休闲、研学、餐饮、体验等链条,努力增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把农业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从产业、生态、政务、金融等方面实行差异化扶持、精准化服务、全链条培育。
三是发挥产品服务潜力,向优质化继续攀升。坚持质量兴农,狠抓农药、化肥、饵料、鱼药等投入品监管,打造更多具有“洪湖莲藕”“潜江小龙虾”等具有行业引领力、竞争力的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借鉴“一股份三合作”的土老憨模式和“反租倒包”的华山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与企业结成更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着力构建以农村公益性服务机构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能力,支持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资金统筹、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多样化平台。教育引导基层农技工作者“和科学家比贡献,和医生比爱心,和农民比辛苦,做到农时变换时送科技、政策变化时送宣传、行情变化时送信息。”
四是发挥历史文化潜力,向品牌化攀升。传承好红色基因,运用好红色资源,丰富江汉平原农产品的文化表现形式,实现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红色基因的有机结合。唱响文化品牌,把 “像莲心一样苦心励志、像莲花一样一尘不染、像莲藕一样脚踏实地”的蓮文化与企业精神、品牌形象紧密融合,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围绕同心多元化,聚焦主业,大力发展新型营销业态。唱响历史品牌,高位遴选历史传承悠久、地域代表鲜明、产品特性鲜明和社会认可度高的元素,精心打造“荆楚味道”精品公共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讲好洪湖“中国再生稻之市”的故事,把 “稻耳米”“稻孙米”的历史典故、生长特点、营养价值、口感滋味宣传到位,提升社会知晓率,让其成为农民新的致富产业。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
作者简介:李文娟(1990—),女,汉族,湖北天门市,教员,文学硕士,单位:天门市委党校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