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许雯丽散文中的生态意识
2020-12-09王锡靓许寻
王锡靓 许寻
摘要:六盘水作家许雯丽散文中自觉地对自然进行书写,有意关照民族民间文化和文学中的生态保护观念,并对现代工业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困境进行主动思索,这些都呈现出其散文中独特而自觉的生态意识。本文试从《双乳峰下游贞丰》和《胜境凉都》为代表的两本散文集探究许雯丽散文中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许雯丽 散文 生态意识
六盘水本土作家许雯丽游记散文中厚重的历史感是其最为突出的特征,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厚重的文化和历史感包裹下,其散文中自觉地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及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生态观念。作家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生态意识的敏感性相互交融,自然而和谐地呈现于其散文中。若说早年许雯丽散文中的生态意识是一种懵懂的状态,如其散文集《冰的激情》中所言:“每当我茶饭不思,精神萎靡的时候,只要到有草木的地方去游一天回来,就变得神气十足”,①是一种对自然的天然的亲近感,或者如同《植物随笔》中对植物和文化的思考。那么到了“行走贵州”系列的《双乳峰下游贞丰》和《胜境凉都》中,则是作家自觉地对行走之处的自然山水和地域文化中的生態观念进行书写。
从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开始,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开始受到更多作家和文学批评家的重视。“贵州作家的天性里便有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因子,他们的生命与自然结成一体。对于大自然所遭受的每一点创伤,贵州作家都异常敏感”,②如早期散文创作中和自然的亲近,许雯丽散文创作中,从少数民族的节日和生活方式以及地方传说中敏锐地捕捉到了当地人的生态观念,并在爱和善的叙写中冷静思索。
一、对山水树木的自觉书写
《胜境凉都》和《双乳峰下游贞丰》两本散文集中,作家触目之景都有自觉的历史思考,因此,在体例上都较为相似地使用了“古今”“史话”一类的词语,但是,较容易被忽略的是散文中对贵州大地山水树木的自觉书写。如在序或者后记中感谢山水赋予的灵感,及《胜境凉都》的序言中提到“这是一本写本土风景名胜的书,却充满了一种回归自然的情怀。让人感觉到,人类真正的家园不仅仅是高楼大厦,还有自然中的高山流水,鸟语花香。”她关注大威寺中从明朝活下来的五棵树,韭菜坪上的杜鹃,草地和羊群,“山歌酿制的酒,醉了山梁上的傻妹妹,醉了天,醉了地”,③即便是自然中的人,也是浸润在自然的背景中,山歌的滋养中,人和天,人和山相互交融,如同一起把酒痛饮的友人。
而在《丰美双乳峰》中,则描述了双乳峰的美“是风是雨是雷是电是云是雾是土是石共同铸造的神奇。是大自然送给人类最美妙的礼物”,④同时,更从女性作家特有的角度,描述了双乳峰的丰美润泽,是充满母爱的乳峰,养精养气养天地,哺育着万物。《小花江七马图》中则在探究古驿道时,将目光放置于自然中的马,甚至在骑马时,作家的第一反应是马是通人性的,不忍心而说道:“小心点,别摔倒。”这种对马匹的怜惜让马的主人感动非常而未收费。因此,在散文中探究七匹马和古驿道的时候,许雯丽也从另一个维度探究了悠长的岁月中马和人类的友情,人和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虎踞龙盘在三岔》中,作家关注到虎山亭旁边的莲花岛常年树木葱茏芳草萋萋。但是又没有止步于山水的描述,而是说龙宫的水没有被人为污染的时候,静静流出滋养自然,但若有人往龙宫中丢污染物,则会惊扰到龙王,并横冲直撞,毁坏农田。当地民间传说与自然山水的叙写融合,增添了散文的艺术性,自然山水在作家眼中也具有了生命力。
许雯丽的此类散文中将爱和善贯穿于自然的书写中,同时,这种书写又是一种自觉的书写。正如早期的散文中她对自己的描述:“我出生在山花烂漫而又美丽的村庄,在我以后的人生中,我向往的是田园生活”。⑤与草木同悲喜,见自然而生欢喜,作家这种和自然的亲近感,到散文的写作中便成了自觉的关注和书写。
二、对生态保护观念的有意关照
“本书不限于对少数民族的外在歌舞描写,而是发掘民族灵魂深处的东西”“民族文化一直支配着他们的行动,在民族文化里,一棵树很重要,一座山很重要,一滴水很重要,一把泥土很重要,一只蝴蝶很重要,一缕春风很重要,一首情歌很重要,一座山很重要,一个人自由自在地歌唱很重要,祖先留下的文化很重要”,⑥《胜境凉都》中清晰地提到了散文集想要着力发掘的内容,不只是简单的描述和赞扬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更着力于发掘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核。“一棵树”“一座山”“一只蝴蝶”,其实作家在序言中已经提到了少数民族文化中对树的自然崇拜,苗族文化中的蝴蝶图腾崇拜,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对自然的亲近,对山水树木的自觉书写,在发掘背后的文化时,作家总是自觉地将目光放置于民间传说、少数民族自然崇拜上。具体如《咒语救了千棵银杏树》中则介绍了妥乐村民间的传说,民间人们约定俗成的公共秩序,保护了妥乐的千棵古银杏树。但是作家并没有停留于这种民间故事的叙写和转述,而是进一步思索,人类欲望的节制才能让生命走得远。从妥乐的树关联到了生命的哲思,及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一千棵古银杏树也成了祖先栽种下,让子孙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片苦心。
而论及水城的农民画时,许雯丽则将关注点放置于农民画的灵感来源,认为农民画没有过多的技巧炫耀,灵感来自大自然的山川和河流,并探究了农民画在审美范畴外的第二重价值,作为文化载体的农民画揭示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让现代人看到了人类无拘无束的童年,表达了最朴实的生活和最简单的情感。
其他诸如《布依寨浪漫的情人桥》叙写了金郎和陆女的爱情故事,及布依族人特有的用树搭建藤桥的浪漫,《芦笙悠扬绕花树》中对苗族婚恋和跳花节的详细描述,思索了苗族音乐和礼俗与天地自然之间的顺应关系。“芦笙舞就是苗家人感应了宇宙万物后,创造的姿态和音乐”,⑦《仡佬族的吃新节》提及了《家畜的来历》这一故事及仡佬族对动物的自觉保护。《布依族铜鼓的喜怒哀乐》指出布依族下寨村古树参天,是因为“扫寨”这一习俗不允许人们进出山林,春天封山,从而利于山林和动物的繁衍生息。“现代人呐喊:人与社会要和谐,可是,布依族的铜鼓一直传递着现代人梦想的和谐。”⑧再如《在玉舍森林中呼吸》提到彝族文化中,禁止每年农历二月上山砍树,保护森林水土以保佑五谷丰登,并在农历三月三时,选择一棵大树作为神树祭拜,赞扬了彝族文化中崇尚自然、万物有灵的生态观念。在文末的最后一句,作家写道:“到玉舍森林中来呼吸,它让你恢复信仰,恢复对森林的崇敬”。因此,在对贵州大地进行叙写时,作家并不简单停留于风景和多彩少数民族文化的绘制,而将其推进到更深层次的观念的探究。也正是因为许雯丽对自然万物的天然敏感,因此,当发掘到少数民族和民间文学文化中的生态保护观念时,会自觉地进入她的关照中,这也使得她的此类散文不仅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对生态观念探究的深刻性。
三、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工业化发展的思考
许雯丽的散文中除了有自觉地对自然的书写和少数民族文化文学中生态观念的关照,现代化文明和工业化发展对自然的冲击,人和自然,现代化、工业化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其散文中也有一定考量。
如《涅槃之花》中便从杜鹃花这一植物,思索早年凉都粗放型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浓烟蔽日杜鹃花不开,布谷鸟悲号。“布谷”也变成了“不顾”“不顾”资源的有限性,过度开采带来的危险。而后在节能减排等环境保护理念下,凉都重新拥有了杜鹃花的重新绽放和布谷鸟的鸣叫。《宫廷编钟惊现夜郎》中,许雯丽则提到了夜郎的原始崇拜对自然生态的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错误观念的影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⑨在《夜郎王的自信》一文中,则说:“在古夜郎的土地上,至今人们依然保存着夜郎时代的精神信仰,这就是对山对树的祭拜。我们为什么要去崇敬一棵古树,因为它经历了风霜雨雪,依然能把爱默默地播撒给人类,保证山水的稳定,保证人类生育的正常”,⑩进而提出保护生态需要恢复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应将“夜郎自大”改为“夜郎自信”,而这种自信就是夜郎各民族对山、对树的原始崇拜中,对自然的崇敬,即“走向世界的夜郎精神应该是崇尚自然的生态文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许雯丽所言的夜郎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在贵州的地域文化中,人类不再是自然的主宰,去人类中心主义;万物有灵,天地万物和人类共生,人类既亲近自然,但又和自然形成和谐共生的平衡整体。从这一层面上看,许雯丽的散文中已经在探究贵州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少数民族群体对人类精神家园创造的价值,并将其作为解决生态保护和工业化发展之间的困境的办法。从“夜郎自大”到“夜郎自信”,这种概念的转换,是对长久以来陷入落后阴影中的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成分的建构,同时,也是作家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现代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重新思索。
许雯丽从爱和善关照贵州大地,既有对自然万物的悲悯和怜爱,充满了女性柔情的书写,也有对家园的山川、河流、树木的诗意描绘。因此,其散文中,既有叙写屯军历史的厚重,也有对贵州大地上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精神的理性探究。许雯丽用文学的书写方式阐释着她对自然间一草一木的热爱,和对环境生态整体观的理解,并营建着贵州这片大地上古朴、智慧的精神家园。
注释:
①⑤许雯丽:《冰的激情》,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页、第128页。
②谢廷秋:《寻找诗意的家园——贵州生态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98页。
③⑥⑦⑨⑩许雯丽:《胜境凉都》,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1年版,第92页、第7页、第163页、第118页、第119页。
④⑧许雯丽:《双乳峰下游贞丰》,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第103页。
参考文献:
[1]许雯丽.双乳峰下游贞丰[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2]許雯丽.胜境凉都[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1.
[3]许雯丽.冰的激情[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4]谢廷秋.寻找诗意的家园——贵州生态文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六盘水师范学院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PSSY jg201919)。
(作者简介:王锡靓,女,硕士研究生,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学语文;许寻,女,硕士研究生,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