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乡土时代乡村饮食文化赋能与乡村旅游振兴路径研究

2020-12-09史涛

西部论丛 2020年13期

史涛

摘 要:本研究正是基于后乡土时代理论的背景框架下,从乡村饮食文化的角度对乡村文旅融合赋能和振兴路径进行探索。研究路径包含后乡土时代,乡村饮食文化价值与旅游产业交互赋能与传递机制研究;饮食文化活化在乡村田园综合体中的体现;乡愁环境美学与乡村饮食文化空间重构。构建一个乡村饮食文化赋能促进旅游文化振兴的理论模式,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乡村饮食文化资源,重构与优化乡村旅游地文化形态、文化结构和文化空间,提升乡村旅游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

关键词:后乡土;饮食文化赋能;乡村旅游振兴

乡村旅游振兴的时代背景研究,经历了乡土理论(费孝通1949)、新乡土理论(贺雪峰)、后乡土理论(吴必虎2017)的演变,乡土理论较好的解释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当下农村正经历的城乡二元结构割裂、生态环境恶化、乡村空间被挤压的矛盾,同时也提出了现代乡村正经历的转变。包括乡村的流动性、经济模式转型、乡村文化的交融与重构、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正在回归等。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1)乡村古村落的保护。学界从社区保护理论、乡村建筑与景观保护、旅游开发等多个视角对传统村落和乡村文化的保护利用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保护对象、保护政策、保护措施和社区参与等方面。Gy Ruda认为聚落景观保护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点;Ammon认为国家政策对乡村景观环境保护作用显著;Vervloet等强调可以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和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式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刘忠伟等提出要重视文化景观个体单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构建区域文化景观空间格局并维护其生 态整体性;刘沛林等进行了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研究。此外,朱光亚等以不同地域为例,探讨了传统建筑和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思路和对策。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在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并加强文化“真实性”研究。

(2)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利用研究。一是将传统村落 (古村落) 作为乡村文化的核心载体,开展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与文化基因研究。主要涉及古村落景观特征与机理、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提取、表达及其文化保护价值等方面。二是关注了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感知研究。主要包括乡村文化或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旅游地游固化的路径依赖、文化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古村落旅游感知价值分析等内容。三是探究了傳统村落文化旅游地的空间结构,侧重于旅游目的地仿生学空间关系、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及认知、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及GIS技术方法应用等。四是重视了乡村文化活化及其影响研究。旅游活化是传统村落规划建

设的有效方式,文化只有经过充分解说和合理展示,让文化活化和让游客感知才能发挥“灵魂”的作用。五是体现了乡村旅游文化研究的多样性和新热点。在乡村旅游凝视、乡村文化资本、慢文化与慢旅游、乡村文化 (旅游) 空间生产等众多领域形成了新的研究热点,并在乡愁记忆等方面产出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

(3)美食旅游方兴未艾,美食旅游目的地开始重视文化个性和品牌

在旅游的行、游、住、食、购、娱产业链中,“食”可以带给旅游者直接的味觉体验,而随着现代旅游业从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美食更能够增加目的地的吸引力和游客访问目的地的可能性,已经成为目的地市场营销的重要拉力因素,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游客满意度。当今美食旅游正迅速成为流行和有趣的旅游形式,旅游美食不仅可以为旅游者提供目的地的饮食体验过程,而且它还具有社会交往及文化体验等价值。目的地的餐饮文化与其所在的地域文化具有紧密的关联,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依靠美食赋予目的地文化内涵,用美食表现目的地品牌个性,将成为旅游目的地推广的新路径。然而,目前关于目的地美食的符号性、精神性特征与目的地品牌的关联研究并不多见,特别地,针对美食旅游目的地因为文化特质而形成的个性特征及其如何对旅游者产生影响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文化现象。而这一过程正是地方饮食文化对旅游的赋能。

基于文献分析和前期调研,本研究从文旅融合的视角,从乡村饮食文化的角度对乡村文旅融合赋能和旅游振兴路径进行探索。

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构建群体的一致性。各地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是形成地方美食个性的基础。探索乡村饮食文化的个性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可向美食目的地市场传递旅游餐饮经营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美食旅游目的地品牌差异化定位具有理论意义。也可体现目的地的精神特质,表达目的地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将有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目的地品牌个性认知体系。

通过对乡村饮食文化赋能与乡村旅游振兴的融合研究也可以深入了解旅游发展究竟对乡村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在保护乡村文化原真性的同时,有效恢复、重构和创新乡村文化,以及乡村振兴与旅游发展的抓手是什么等现实问题。

二、研究路径

1.后乡土时代,乡村饮食文化价值与旅游产业交互赋能与传递机制研究

后乡土时代,乡村饮食文化的价值在于农业生产价值、生态价值、“村落共体”的生活价值以及“活态传承”的教育价值。乡村饮食文化价值赋予旅游发展的土壤,旅游产业也在资本、人才、市场、商业模式上对乡村饮食文化赋能。期间涉及到乡村饮食类传承人赋能、新乡绅的饮食文化产品的开发、社区参与共商共创机制等。

2.饮食文化活化在乡村田园综合体中的体现

未来理想的美丽乡村应该是“半乡半城”的生活空间。半乡意味着乡村特色和个性要保留,乡村文化要有序传承,乡村原生态要得以保存。半城意味着基础设施完善、便捷的生活配套、坚实的产业支持、广泛的就业。这种集农业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饮食文化在田园综合体中的活化和展现模式是研究重点

3.乡愁环境美学与乡村饮食文化空间重构

乡愁是个人情感在特定空间的投射,其维度已被众多学者解构。乡愁环境美学与饮食文化相结合,能对乡村的聚落空间、田园空间、建筑空间、庭院空间、文化空间进行改造,对乡村风土人情的展示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可能产生的创新点

研究和总结出乡村饮食文化与旅游产业交互赋能的机制,为乡村农民和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培训和成长提供参考。田园综合体建设已经引起中央和地方的高度重视,该模式刚刚开始试点,其在消费者体验和经营上需要得到大量验证,其成功之处可以通过研究报告的形式加以推广。乡村振兴需要美丽乡村,基于地方饮食文化的环境美学的改造对振兴乡村有着重要意义。环境美学对乡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乡村空间的改造与升级。以乡愁为核心的乡村饮食文化空间美学改造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构建一个乡村饮食文化赋能促进旅游文化振兴的理论模式,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乡村饮食文化资源,重构与优化乡村旅游地文化形态、文化结构和文化空间,提升乡村旅游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曾国军 刘梅,饮食地理与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J]旅游学刊,2013(3)

[2] 张涛,饮食旅游动机对游客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12(10)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科研项目(2020ZXZD04)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