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家庭观视域下家庭文明建设的时代价值
2020-12-09王茜子
摘 要: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家庭的总的观点、看法和态度,以及后人对它进行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家庭文明建设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有着很重要的内涵。家庭文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家庭文明的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大国”与“小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个家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马克思;家庭观;家庭文明;时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是社会主义家庭建设的根本指南,也是新时代中国家庭建设的根本指南。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对促进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庭文明建设对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睦有着深刻的意义与丰富的内涵。良好的家庭环境对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的接受好的家教的熏陶。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了解家风、家训的文化,从而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其中的内涵,并且自觉践行其中的道德准则与规范。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形成与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马克思的家庭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从探讨家庭的本质出发,对解决家庭方面的各类问题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基于对历史学、人类学、等方面材料的研究与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对家庭问题展开了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家庭问题进行的一系列总结,其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看待家庭的形成与变迁、寻找家庭的本质和家庭变迁的根源等理论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多年来也一直研究每一个家庭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家庭问题的理性分析促使了新时代的我们对家庭文明建设的不断的创新,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实践与创新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它成为我们在新时代处理分析解决家庭问题的一个重要依据。这些思想对于当代如何建立正确的家庭观促进良好的家庭文明建设,推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人与社会关系的反映是家庭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是社会各个方面所映现出的写照。家庭中的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都是依靠自然界而不断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家庭是自然界当中的一部分,中国人自古就重视家庭。家风、家训、家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传统文化对中国人们影响深远。家风中蕴含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是每一个人做事的准则与规范,因为这些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家庭不仅是社会的发展的缩影,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缩影,自然界、社会的变化与发展都是在人生命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生活是处于社会中的家庭生活,家庭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二、家庭文明建设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而且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要素,不像亲属制度是被动发展的要素,不像亲属制度是被动发展的。新时代的家庭文明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是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在革命时期的红色家风文化,传承了民族精神、抗日战争精神的时代精神,是对当今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新时代建设良好的家庭文明建设,构建红色家风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我们在培育和传承新时代良好的家风时,应当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良好的家庭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正确的家庭观可以指导我们更好的处理家庭所面临的各个问题,有助于和谐家庭的构建,从而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而这也凸显了研究马克思家庭观的重要现实意义。
家庭环境的影响与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在关键时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深刻的内涵。一个孩子的出生,他是个生物的人,要经过家庭的教育、父母的培育、不断地得到家庭的教化。父母通过对他们的教育,把社会的规范、社会的价值、社会的心态等一系列社会性内容赋予给每一个孩子。在生命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的任务是成长,是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不断地接受父母的教化、家庭环境的影响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社会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的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家庭文明建设就是引导每一个人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当中,并自己为之而努力奋斗。家庭是一个以感情、亲情和血缘为纽带而联结的社会细胞,在家庭建设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幸福与快乐,家庭文明建设涉及到千千万万个家庭当中,家庭文明建设要求家庭成员要热爱家庭。正确认识“大国”与“小家”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认识到家庭作为构成国家这一有机体的最小单位,其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每一个小的家庭建设好了祖国这个大家庭才能更加辉煌。
三、用家庭文明建设践行青少年的人生价值
在家庭环境中每个家庭良好的教育导向可以指引青少年走向正确的方向。在家庭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培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在内心深处厚植浓厚的家国情怀。立鸿鹄之志、尚勤俭之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些良好的品行应时刻出现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不断的给予青少年正确的观念,使得他们的精神境界不断的提高,从而追求正确的方向与生活目标。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家庭用个体的发展促进群体的不断进步,用好的家风、家教、家训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使得青少年成为为祖国建设的主力军,用家庭文明建设践行青少年的人生价值。
(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引下,中国人民一直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良好的家风可以深刻的体现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和行为准则,家规是每一个家庭实现道德标准的基本规定、家训是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这些基本的内涵是经多年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家庭文化与家庭规范,是家族当中最宝贵的精神财产,是一直展现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品格。它可以教会一个人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如何把握正确的格调。中华上下五千年一直传承着中华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也一直融入在每一个中国人民的血脉当中,这些重要的美德是支撑中华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应该用良好的家风、家训来规范自己,传承优良的家风、家训、家规。培育良好的家庭文明建设,弘扬家国情怀。不断的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二)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从“孟母三迁”“程门立雪”再到“韦编三绝”,都体现出了家庭教育给予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我们的古人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们不断的培养子女以“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还兼顾悌、忠、信、礼、义、廉、耻,不断的学习与思考这些基本的伦理体系可以让后人懂得进取的精神,心中时刻想着国家民族的荣辱。这种良好的品德会为社会创造无限的价值,会为人民谋取更大的福力。仁者以孝悌之本,忠臣出自孝子之家,良好的家风、家训、家规对一个人的影响深远,这种精神和情怀,至今依然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宝贵思想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家庭是养成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行的基本环境,中华儿女在内心深处一直根植着浓厚的家国情怀,这种浓厚的家国情怀融入了每个人的血脉当中。
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参加师生座谈会发表的讲话中引用“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要求广大青年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立志教育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有深刻的意义与价值,良好的品格可以促成远大的志向。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给予青少年正确导向,促使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使他们在成才的过程中一直坚定正确的理想,保持良好的信念。每一个小家庭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用每个家庭的小梦想将个人的远大理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实现家庭文明新风尚。好的家教可以促使孩子成为最优秀的自己。文章是从家教、家风、家训、家规等方面进行论述研究。让人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家庭文明建设对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影响,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论述家庭文明建设。这样对促进青少年树立良好品德与远大志向有着重要的意义,使得青少年践行正确的人生价值。可以营造和传承浓厚的家风促使每一个家庭都能和谐发展,构成和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无论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在生活格局的变化中,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多大的变化,都要不断的对家庭文明建设给予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有着重要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02-10/8145929.shtml.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每日一习话非學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EB/OL].http://news.cnr.cn/native/gd/20190421/t20190421_524584949.shtml.
作者简介:王茜子(1997- ),女,黑龙江绥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