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理论支撑
2020-12-09梁艺超
摘 要: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创新内容,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应秉承与时俱进的方针和路线,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使得学生在劳动中丰富人格,全面发展,在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中应当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齐抓共管,协同育人的机制,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最终达到以文化人,塑造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念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劳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劳模精神
一、理论基础
马克思眼中的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包含着四个维度,其一,个人需求的全面性,其二,个人能力的全面性,其三,个人关系的普遍性。其四,个人关系的全面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普通的全面的发展,就要通过劳动来实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彰显自我、确证自我。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再次,劳动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在生产中表现了价值的二重性,一方面劳动的凝结在商品的价值之中,另一方面,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讲,它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同样还是人类自我解放的手段,当一切的阶级对立和剥削被消灭之后,劳动作为自由自觉地活动时,劳动就自然地作为确证人的存在的方式,实现了人类全面自由发展。
人的需要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水平,人的需要之中最基本的是生存需要,人在生产生活中,首先需要衣、食、行及其他东西,从人的历史活动来看,所有创造人类历史的生产生活都是为了满足这些需要的基本资料,即生产生活本身,人的现实的需要的结构反映着人的生活方式的性质和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将劳动者的需要压抑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中,迫使他们参与更多的生产劳动之中,支付劳动者一个能够维持他们基本生活水平的最低工资,从而在最大层面之上攫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蒙蔽性使得他们在商品经济中催生了许多不切实际的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渗透普通人的生活,麻痹他们的神经,制造出的虚假的需要催生了虚假的消费,马克思尖銳的指出了资本对人的需要的扭曲,资本主义下的需求隐藏的是对货币的追求。这就要求无产阶级的使命更多地要将劳动者的需要从资本拜物教中解放出来。
从主体地位来讲,个人能力不仅是价值的创造、生产能力,而且还应该是价值的享用能力。马克思曾经痛斥“资产者把无产者不是看作人,而是看作创造财富的力量。人的活动划分为两种最基本的活动,即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与此相应,人的能力也划分为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可以分析为:人的劳动能力、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如果从抽象的意义上讲就是个人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能力,也就是个人创造物质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在学校里进行文化技术学习发展了其自身的认知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将认知能力进行完善丰富,劳动教育就弥补了以往“高分低能”的短板,在实践中深化了育人的本质,在实践中使认知能力转化得到二次锻炼,在劳动中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
二、重要意义
当前社会需要大批既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技术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人才,新时代高素质的劳动人才既要掌握本专业领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瞻性知识,又要具备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应用在实践中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在客观上要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实现密切结合,培养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现代型人才。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但是劳动意识不是自觉自发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手段才能内化于心,把劳动融入教育、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对于塑造劳动理念,培养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把德智体美劳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之中,论述了德智体美劳在人的发展中的内在关系,揭示了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是相互促进、互为一体的关系。劳动涵育品德,劳动增进智能,劳动强健体魄,劳动孕育美好生活,劳动是全面提升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劳动涵育品德反映出劳动实践在培养人的良好品德中具有重要作用,品德修养不能依靠说教来培养,需要躬行实践,学生在劳动中才能体验生活的不易,体验到父母和老师的辛苦,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同样,通过劳动能够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优良道德品质。劳动增进智能体现出体力劳动对发展人的智力的重要性。劳动强健体魄说明劳动教育与体育活动虽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目的追求,但实质上都是增进人的体质的重要内容,劳动使人的各方面身体机能都得到充分锻炼和发展,通过劳动达到强健人的体魄、提升身体素质、健全人格和磨练意志品质的作用。劳动孕育美好生活蕴含着劳动与美是内在统一的,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体现美发现美创造美。
劳动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由于人类社会不断变化,导致劳动的形式不断演变,劳动教育不能被简单的认为是对学生进行体力劳动的教育,也不能被认为是劳动形式的具体实践,自动放弃了劳动中丰富的育人本质,劳动教育应当落在实处,避免成为各级部门秀政绩、秀教学创新的表演,学校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创造性的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有关部门应当帮助学校完善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和舆论环境,家、校、生三者有效结合,摒弃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的狭隘的轻视劳动的观点,构建正确的劳动观念,弘扬劳模精神,使得大学生能够真正地认同和学习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三、实践路径
(一)实践养成
“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中,还要和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有机结合的过程可以帮助认知得到二次飞跃,培养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想象力。高校开展的劳动实践课程不能简单的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来灌输,也不是简单的开展一门实践课程,而是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育的资源,帮助大学生在劳动活动中体会到劳动对于增强自身本领和塑造意志的重要价值。学生可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与勤工助学的实践活动、参与社会上的志愿者活动来丰富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尊重并了解他人以及他人的工作。劳动的意义并不仅仅劳动所带来的的物质回报,金钱奖励,而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得到的满足感、充实感和幸福感。
(二)榜样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劳动观、核心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劳动模范忠于职守、热爱工作、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他们是社会主义的先进代言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时代,应当充分发挥媒介宣传的作用,让大学生充分学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充分发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先进带头作用,引领社会和谐、幸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养成热爱劳动的新馆,为祖国培育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這要求高等院校在整体上加强规划、统筹管理,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把劳动教育系统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系统推进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劳动教育的理念的整体发展。
(三)五育融合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提升育人路径的成效可以从重新认识育人理念开始,从毛泽东时期开始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理念中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诚然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育之间互相衔接、互相提升,在当下我们更应该认识其综合层面上的整体性的重要意义。在传统的教育实践中,五育的各个层面是相互割裂,各自为战的,在部分学校茫然开展的劳动实践课程挤占了文化课程的时间,丧失了其劳动内在育人本质的实践意义,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和劳育之间对立甚至相互矛盾的状况,成为阻碍育人质量提升的难题。要发挥劳动教育在育人质量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唯有将其与其他各育融通起来,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贯穿渗透。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全面部署,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不仅充分强调了劳动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且更加彰显了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2).
[3] 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N].人民日报,2014-05-01(1).
[4] [德]马克思著,中央编译局,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
[5]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6] 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7.
作者简介:梁艺超,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轻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