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泛娱乐化与历史虚无主义勾连机理及对策

2020-12-09蒋菲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9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对策

摘 要:网络泛娱乐化与历史虚无主义勾连共同解构主流意识形态,妄图侵蚀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否定主体身份认同、催化中华文化自信。我们应当发展主流文化引领正确文化方向,治理网络空间营造清朗氛围,端正治学态度倡导正确史观,抵御网络泛娱乐化与历史虚无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关键词:网络泛娱乐化;历史虚无主义;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当前,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加强,网络空间日益清朗,但受资本操控的文化工业仍在设法冲击意识形态阵地,随之出现的网络泛娱乐化与历史虚无主义勾连现象需要思政工作者注意。

一、解构主流意识形态是二者勾连的基础

网络泛娱乐化即在网络技术支持下,娱乐由窄面化向全面化转变,以前所未有的渗透力,全方位地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政治、新闻、教学、体育、商业等活动之中的现象[1]。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诸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进网络技术发展应用的相关政策。在此背景下,4G、移动网络技术成熟应用与5G技术进入商用,以及相关网络技术的商业化为网络文化市场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大数据、AI智能等基于互联网的精准受众画像技术绘制出更为精细的受众图谱,使得网络视频直播等新的网络文化传播形态得到快速发展;VR、AR、区块链等新兴传播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使得信息传播进入新技术领域,带动网络文化产业升级。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的机遇让金融资本看到逐利的机会,在资本操纵下,网剧、网文内容低龄化、庸俗化,文化机构和从业人员盲目追求市场、经济效益等问题凸显。消费主义文化不断侵蚀大众文化,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以及斗鱼直播、熊猫TV等视频直播平台,大量以粉丝经济为名,用恶搞、低俗内容博眼球、博关注度、获取经济利益的“网红”比比皆是。泛娱乐文化供给与个体休闲心理需求契合,短平快的泛娱乐化信息在受众主动传播下快速扩散,有深度、有内涵的文化内容则不断被压缩生存空间。时政热点话题、社会关切话题等相对严肃的内容被网络媒体用相对娱乐化的形式进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被碎片化、娱乐化解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失效,文化价值、思想内涵出现偏差,最终导致社会大众失去文化批判能力、价值创造能力、传承创新能力和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盲从并受控于由资本操纵的文化工业,在思想上接受金融资本的剥削。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政治思潮,于上世纪90年代始对我国社会产生影响,其否认存在着普遍永恒的正确原则,因而具有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解构主义与颓废主义等思想特色,其实质就是秉持虚无主义历史观来认识、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2]。受苏东剧变影响,资产阶级掌握世界话语,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通过各类思想、学说冲击知识分子头脑,妄图用“告别革命”论调诋毁和否定中国人民反帝反封、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的历史,以“学术研究”面目丑化党的领袖、戏说人民英雄。部分认同“欧洲中心主义”的西方资产阶级在华代言人言必仿效“西方民主宪政”,极力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妄图从思想文化上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虚无主义混淆历史的主流与支流,用历史现象代本质,放大偶然性否定必然性,通过孤立分析历史琐碎片段否定歷史整体过程,从思想上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抹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价值观念,解构主流意识形态,瓦解民族精神,消解民族认同,动摇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目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历史虚无主义搭上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快速发展的便车,穿上“戏说历史”、“揭秘人物”、“解密档案”、“抗日神剧”、“宫斗秘闻”等娱乐包装外衣,妄图动摇主流意识形态历史之基。金融资本操控下的文化工业,为更便捷、更快速收割超额经济利益,乐于借历史虚无主义“重构”文化以抓住受众猎奇心理,进而结构主流意识形态,使受众集体处于意识形态无意识中,成为文化工业“饲养”的作物。因此,二者通过结构主流意识形态这个共同基础实现勾连。

二、网络泛娱乐化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若干相似性为勾连提供可能

网络泛娱乐化和历史虚无主义均为西方资产阶级妄图结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工具,但二者在逻辑上并不必然会发生联系。当前,具有追求超额经济利益的网络泛娱乐化能够与历史虚无主义发生勾连,还缘于二者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相识性:

侵蚀共有精神家园是二者共同目的。网络泛娱乐化与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都是侵蚀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回答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而网络泛娱乐化信奉娱乐至上、消费纸上,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华民族自信和中国革命历史,二者皆在努力动摇中华民族对“我们是谁”的认知,模糊人民群众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弱化当代中国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对社会价值观和人们精神家园进行侵蚀。

否定主体身份认同是二者共通逻辑。网络泛娱乐化照抄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工业的方法,从日韩网络综艺娱乐到好莱坞影视大片,从欧洲浪漫情怀到动漫次元文化,网络泛娱乐化从纵向弱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而否定主体身份认同。历史虚无主义将各种有害思想糅合一起,架空历史事实,诱导人民脱离历史条件空想另一种可能,贬损基于“中华民族一员”身份认同而形成的文化共同体,为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殖民和保守封建文化提供思想渗透。

摧毁中华文化自信是二者共用手段。西方资产阶级在国内的代言人以及受控于金融资本的文化工业,抓住当前部分宣传思想文化单位工作过于模式化、单一化、表面化、形式化的弱点,通过组织职业写手日夜编撰着成千上万的文章和段子,精心打造所谓的导师、偶像和大V,致力于灭英雄偶像、损民族自尊、编反智谣言、诬政府工作,丑化主流意识形态,消解、摧毁中国人民在艰苦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积累起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西方资产阶级在国内的文化仆从以及被西方价值观蒙蔽心智的学术代理,将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封建糟粕而全盘否定,用所谓“现代性”、“后现代性”抹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抹煞民族精神、矮化民族文化,消解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联结核心的文化认同,给中华民族贴上“愚昧”“丑陋”“安于现状”等负面标签,以达到摧毁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削弱民族文化凝聚力,摧毁中华文化自信的目的。

三、网络泛娱乐化和历史虚无主义勾连的应对

网络泛娱乐化和历史虚无主义勾连的目的都是要扰乱我们的思想、动摇我们的理想信念。因此,应对二者的勾连,应对二者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需要在思想文化建设上发力。

发展主流文化引领文化方向是基础。解构主流意识形态是网络泛娱乐化和历史虚无主义勾连的基础,解构主流意识形态则首先要在思想争夺中击垮主流文化,因此,要应对网络泛娱乐化和历史虚无主义勾连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必须发展、壮大主流文化。要发展主流文化、提升主流文化的引领力,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海神针”的作用,采用更具时代特色、更容易被网民接受的内容和话语传播主流文化内容,采用更多元途径实现主流文化价值渗透。发展主流文化,要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思想基因,最能触动人民群众的内心,最能与人民群众的思想产生共振,用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好、发展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用中国文化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更好地在“思想阵地战”中取得先机。

治理网络空间阻隔勾连可能是关键。网络泛娱乐化和历史虚无主义相勾连,其形在于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网络泛娱乐化的形式得到快速传播和隐性传播,其实在西方资产阶级和国内金融资本妄图通过网络泛娱乐化和历史虚无主义于掌握网络话语权。因此,治理网络空间乱象是应对网络泛娱乐化和历史虚无主义勾连的应对关键。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网络传播形式、网络传播规律、网络传播理念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必须以网络安全的保障、风险的规避以及有害信息的治理的为核心内容,在发展中形成体系完备、技术先进、观念领先的网络空间治理体系。治理网络空间,要不断在实践中完善传播内容筛选审查机制。网络泛娱乐化和历史虚无主义都通过传播内容作为思想载体,而传播内容则需要以门户网站、论坛、社交平台等作为网络传播平台,因此,必须强化网络传播平台责任,完善网络传播平台内容建设和审核机制,通過传播内容筛选审查保障网络空间秩序,规范网络活动规则,杜绝消极信息、有害信息的传播,阻断网络泛娱乐化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勾连。

端正治学态度倡导正确史观是要招。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方法面面之前,历史虚无主义就已经存在。历史虚无主义的根在在学术领域、象牙塔、在课堂,因此,必须端正高校师生治学态度,让高校培养出来的文化工作者、文化活动参与者有正确的历史观。端正治学态度,就是要守好大学课堂、守好大学讲堂,严格根据意识形态工作相关要求守好学术阵地,不给历史虚无主义借学术研究之名在高校内传播、壮大。端正治学态度,就是要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史观立场,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照妖镜”把历史虚无主义的画皮逐个撕破,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把历史虚无主义问题讲明讲透,让知识分子、人民大众清晰认识和分辨历史虚无主义,让历史虚无主义彻底破产,让历史虚无主义无所逃遁。

网络泛娱乐化和历史虚无主义,其根本都是妄图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网络泛娱乐化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勾连,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主动加强社会思潮和传播规律研究,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切实提升建网管网用网治网能力,认真做好唯物史观教育,把历史虚无主义清扫出网络空间,让网络环境风清气正。

参考文献

[1] 贺绍俊.共和国60年文化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593.

[2] 高希中.坚决抵制与克服历史虚无主义[M].红旗文稿,2017(2).

基金项目: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纪检工作专项实证研究课题《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防控问题及对策》。

作者简介:蒋菲(1979.12 - ),女,广西桂林人,讲师,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大国国民需要摒弃历史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