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内审转型发展 提升内审项目质量
2020-12-09饶小娟罗伟敖淑敏
饶小娟 罗伟 敖淑敏
央行内审转型是对传统审计理念和方法技术等进行的一场变革,为保障这一变革的顺利进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于2011年初制定了《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2011~2013年规划》,明确内审新模式要以风险为导向、控制为主线、治理为目标、增值为目的,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中央银行职责的依法、有效履行。众所周知,内审质量是内审工作的生命线,关乎内审部门的地位与形象,而内审项目质量则是检验内审整体工作的试金石。各级人民银行系统内审部门紧紧围绕转型规划要求,不断转变理念、积极探索实践,内审项目质量不断提高。内审转型近10年,基层央行内审理念与工作重心持续向转型目标靠近,对基层央行加强内部管理、有效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审计成效。在内部审计实践中,受审计观念、内控机制、监督手段、运行机制、队伍素质、实施效果等一些主客观原因,基层央行对照上级行内审转型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有待于通过内审转型实践,转变审计观念,深化内审转型发展,提升内审项目质量。
一、基层央行内审工作转型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内审转型以来,内审工作由查错纠弊职能向更多发挥顾问、咨询作用转变,并确立了“风险导向、控制驱动、关注绩效、服务治理、增加价值”五种理念。内审工作重新定位以来,内审部门从加强内部管理的角度,采取问题通报、风险提示、后续审计等方式促进审计成果运用,内部审计在加强管理、防范风险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彰显。近年来,基层央行内审部门围绕央行中心工作开展审计,在保障各项业务工作操作规范和防范风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审计成果运用仍属于薄弱环节,内审成果运用方式较零散,大量审计成果仍处于沉淀状态,无法有效运用到央行的管理与决策中,影响了审计价值的充分发挥。
1.成果利用效果不明显,运用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随着新时期对基层央行履职的新要求,内部审计未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关注成本、控制和目标之间的协调关系。大多履行单一的监督职能,并督促问题的整改落实,未体现内部审计就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查找机制性、系统性、趋势性等方面的问题。从工作实践来看,尤其是在实施同级监督时,始终无法突破同级监督同级“揭丑”的内部审计怪圈,披露不彻底、不深入,审计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内审成果利用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从上到下尚未建立统一的审计成果利用机制,内审成果利用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后续整改、整章建制等工作的力度取决于被审计单位領导的认识程度和工作力度,削弱了内审成果利用的效果,难以真正发挥审计成果的作用。审计信息共享机制不畅通,审计报告受阅范围过窄,其他人员并不了解有关审计信息资源和审计成果的数据,由于审计信息发布范围小,透明度不高,审计成果对提高基层央行內部管理的指导作用和风险警示作用并不突出。
2.整改缺乏有效监督,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年度考核机制易导致业务行为短期化倾向,被审计对象首先在乎的是当前的评价,往往注重审计结论中所反映的问题是否对自身工作考核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发现的问題尽量淡化处理,而不是着眼于长远,强调通过审计真正揭示问题并进行优化改进,因而对内审部门提出的整改措施和建议重视不够,认为审计査出的问题已是“过去时”,以后整改就可,没必要深究,导致一些问题屡査屡犯,审计建议被束之高阁,得不到真正的落实。而审计人员认为内审工作就是査找问题,提出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便已经完成审计任务。表现为工作中不愿花大力气推动内审成果的转化应用,存在重查处问题、轻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重审中监督、轻审后督查整改,重审计检査、轻成果管理等思想倾向,在内审工作中习惯于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方法,满足于既有的工作经验和模式,工作创新意识不强、动力不够,对审计整改进度缺乏有效的监督。
3.成果需求空间没有拓宽,过程控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目前,基层央行内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的方式、方法仍局限于査阅资料、跟班作业、问卷调査以及座谈询问等传统手段,基本上还处在手工审计处理阶段,计算机的作用更多地表现为对文字、数据的简单处理。随着人民银行相关业务应用系统不断更新和陆续上线的新趋势,业务部门的操作方式及风险环节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和调整,然而人民银行计算机辅助系统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涉及到国库会计核算、货币发行管理等个别领域,审计手段不足,审计成果的多元化、多样性不足,内审成果需求空间没有拓宽。同时监督问责手段缺失,内审部门在提出审计意见或做出处理决定后,只要求被审计对象在规定时间内报送整改报告,对问题的处理只有建议权没有处罚权,对被审计单位拒绝或拖延整改的行为没有明确的处理或处罚依据,这种缺乏约束力的处理抑制了内审成果的运用和转化。
4.内审人员知识普遍单一,制约内审转型难提升。
当前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实现内审转型的迫切需要尚有一定差距,职业化在基层央行只是个传说,专家型优秀内审工作人员技术支持的缺失,是建立审计成果转化运用长效机制的人才瓶颈。当前内审部门的人员大部分是在以“财务、业务合规性”为主的传统内审职能下配备的,以长期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老同志为主,计算机专业及具有CIA资格证书的审计人员寥寥无几,内审人员受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限制,职业判断力不强,揭示问题不充分,改进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业务部门的认可度不高。受审计人员创新能力制约,有的项目年年审,年年老一套,发现的问题每年都大同小异,该纠正的基本都已落实整改,报告的模式相同,只是换换数字而已,审计项目质量不高,审计成果的可利用价值低。
二、提升内审项目质量成果运用的对策建议
基层央行内审转型工作不是对原有工作格局的舍弃,而是在继续强化原有工作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内审工作的进一步延伸、拓展和提升。提升内审项目质量,加强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提高成果利用的效率和效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1.加强宣传引导,配精配强队伍。
高素质的内审队伍是基层央行加快审计转型成果运用的重要保证,人才和队伍建设是内审事业发展的基石,基层央行纪检监察审计室大多数支行只配备一个工作人员,既要做纪检监察工作,又要做内审工作。建议上级行配精配强基层央行内审队伍,为内审部门当好行领导的“参谋助手”、为业务发展的“保健医生”提供基础条件,以提升内审人员保障促转型。同时,加强对审计成果的宣传、引导,为内部审计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审计对象认识到内部审计不再是单纯的“找毛病”,而是“保健良医”,提高审计对象对内审工作的正确认识,转变理念,由过去的“怕来审”变成“我要审”,构建良性的内部审计软环境。
2.突显职能发挥,更新审计理念。
内审人员要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准确把握内审工作发展趋势,全面提升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价值,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发挥内审的职能。要充分认识到内审是一个控制机制,要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内部控制理念和效益的理念,要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在加强监督的基础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制度,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使内审的监督、建议、评价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3.完善評价机制,扩大成果利用。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制度,将审计成果的运用扩大到决策层、其他部门和考核工作。加大审计成果信息反馈力度,通过以文件或简报的形式处置,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促进问题的解决和落实,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建立同级人事、内审、纪检监察审计成果运用协调机制。审计项目结束后,内审部门要向人事、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通报审计成果,建立成果利用评价机制。人事部门把审计情况纳入干部管理、使用、监督的全过程,把审计成果作为对领导干部的任免、调动的重要参考依据;纪检监察部门把审计成果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异常行为排查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并将査处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廉政建设情况的重要内容。
4.关注过程控制,促进成果利用。
在开展内部审计中,要把过程控制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以更好地发挥内审转型职能作用,提高工作效率,为各部门工作有序、高效运转提供保障。首先要事前介入,进一步明确内审部门要对各部门业务操作进行现场跟踪,并就业务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与业务部门进行事前沟通。其次事后监督,主要通过内审的常规工作,如全面审计、专项审计、专项调查等,深入细致查看业务工作状态,查找问题,促进整改,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同时要抓好创新监督手段,坚持事后审计与事前的审计相结合,监督与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大力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扩大内部审计覆盖面,挖掘审计项目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审计项目工作质量。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抚州市中心支行、中国人民银行广昌县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