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阳大米:落寞过后,辉煌可期
2020-12-09文图卞瑞鹤
文图/本刊全媒体记者 卞瑞鹤
“原阳,哦,原阳大米!”提到原阳,许多人不知原阳,但知原阳大米。20 世纪90 年代,原阳大米开始风靡全国。时至今日,原阳大米虽有波折,但始终是原阳的一张闪光名片,依然被人称道。
2010 年2 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新乡平原新区成立(2013 年更名为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简称平原示范区)。从此,原阳县的原武镇、师寨镇、祝楼乡、桥北乡、韩董庄镇、农牧场等6 个乡镇场隶属平原示范区,其中原武镇被公认为原阳大米的发源地。虽然区域有所变化,但是两个区域所产的大米,仍统称原阳大米。
滔滔黄河水,悠悠稻花香。对于如今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原阳和平原示范区人民来说,原阳大米绝对是一个骄傲的存在,它有着令人神往的悠久历史,有着筋软香甜的美妙口感,有着曾被称为“中国第一米”的高贵赞誉。
时光荏苒,在物阜民丰的当下,喜爱原阳大米的人们突然发现,原阳大米虽然名声在外,但是市场上却踪迹难觅。原阳大米去了哪里?是开始走向落寞,还是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发展境况?
平原示范区第三届稻米文化节仪式现场
发展印记
循着时光,我们还是先看一下原阳大米的发展印记。
原阳大米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汉朝,东汉时期已成为宫廷专用大米。宋朝名臣包拯在原阳巧断大米案的传说妇孺皆知,20 世纪70 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原阳县明代的墓葬中发现了炭化的稻谷谷粒。
世代依黄河而生的原阳人,在受到黄河水滋养的同时,也遭受着黄河水的肆虐。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重修了黄河大堤,首先解除了原阳的水患之忧。
1958 年开始,原阳县开始引黄稻改。
1968 年,依据“以排定灌、排灌结合”的原则,原阳县原武镇试种水稻成功,“万亩碱区变良田,黄水引来稻花香”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原阳县水稻种植规模得以迅速扩大。
1973 年8 月22 日,《人民日报》头版以《引来黄河水 碱区稻花香》为题,对原阳县引黄除盐碱种水稻的事迹进行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对原阳县干部群众科学种田和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进行了深入报道,原阳大米由此不胫而走。
1990 年,原阳大米被指定为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专供食品。
1991 年5 月,原阳县为打开大米市场,借助107 国道穿越境内的交通优势,建起了原阳大米市场。同年11 月15 日,原阳县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了首届“大米节”。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田纪云为“大米节”题词。
而后,原阳大米以“米中珍品”的身份在各大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频频亮相,原阳大米一时名声大噪,原阳县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大米之乡。
1992 年,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原阳大米夺取金牌,被誉为“中国第一米”。
1994 年,原阳大米市场以6.6 万吨的交易量被称为“中国北方第一米市”。
从此,原阳大米以华丽的姿态迅速走向全国。原阳稻区的农民,内心更是满满的自豪感与优越感。每年稻收过后,他们只需将碾好的大米摆放在绕村而过的马路边,就能换回大把的钞票。顾客大都开着轿车,有钱有身份,一口城市腔:“听说原阳大米晶莹透亮、筋软香甜。价钱好说,可得是真米啊。”
黄河稻米文化博物馆内部场景
盛极而衰
据了解,原阳大米种植高峰期为40 万亩,主产区为原武镇、祝楼乡、太平镇等几个乡镇。按水稻亩产600 公斤算,这样的产量放置于全国,显得非常稀缺。
因为稀缺,所以珍贵。因为珍贵,便有人不惜弄虚作假从中谋利。
在许多人看来,发生在2000 年的“毒大米事件”,是原阳大米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据公开报道显示,当年年底,广州地区有部分居民食用一种大米后,出现呕吐、腹泻、头晕等症状。当地卫生部门检测确认,该大米含白蜡油等有毒成分。广州警方立即传讯经销商得知,大米从河南原阳大米市场购入。
该事件经媒体曝光后持续发酵,国务院派出联合工作组连夜奔赴河南,调查真相则是:假冒的原阳大米在山东掺入白蜡油后,又运到原阳,再贩卖到广东。调查结果为原阳大米正了名,但使人们对原阳大米品牌的议论持续至今。
那么在当时,“毒大米事件”对原阳大米到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原阳大米市场,这个被称为“中国北方第一米市”一下子信誉尽失、荣光不再,很快从门庭若市变得门可罗雀,直至后来被拆除不留任何痕迹。
刚刚起步的原阳大米产业,自然遭受重创。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和企业的引导与推动,而面对来自各方的贬损和非议,政府和企业形象一落千丈,一时自顾不暇。刚刚构架起的发展平台,光芒初现,便轰然崩塌。
自然,此事件的罪魁祸首——那些投机取巧、蝇营狗苟的小商小贩,他们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发财之路也就此断送。
还好,对于当地的农户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在当时,原阳大米已经名声在外,且品质已经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他们手中真正的原阳大米除自己吃外,亲戚朋友分点,剩下的并不愁销路,种植大米的积极性也不曾因此而降低。
“毒大米事件”的发生,在当地看来绝非偶然。当时,人们普遍缺乏品牌意识,大米作坊随处可见,大米品质良莠不齐。不可否认,市场管理的不规范和市场监管体系的缺失也是事件发生的根源所在。
基地稻米喜获丰收,曾坚持为原阳大米正名的赵建华(右一)一脸喜悦
擦亮招牌
许多时候,跌落是为了更好的腾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毒大米事件”的发生,也并非全是坏事。从此以后,原阳大米市场很大程度上得以整肃,管理更加规范,监管更加严格,诸多不法行为得以有效遏制。而真正扛起原阳大米招牌的企业,也在纷乱和喧嚣过后,开始破土新生,建华米厂显然是其中的表率。
赵建华出身农家,“毒大米事件”发生时,他年仅27 岁。从小吃原阳大米长大的他,心里最清楚原阳大米的品质,便暗下决心,不能让原阳大米这个金字招牌就此倒下。于是,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挺身而出,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放弃了原本好好的工作,挨家挨户地零利润推销原阳大米,从此走上了为原阳大米正名的道路。
一开始,有人说他傻,家人也反对他的做法。但他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原阳大米,并凭借着优良的大米品质和良好的经营信誉,米店由小到大,由一家发展到几家、十几家。
2007 年,日本天价大米的消息传到赵建华那里,4 斤一袋的包装每袋卖到198 元,每斤卖到49 元,而当时好的原阳大米才卖两块多一斤。多好的米能卖这么贵?带着疑惑与不服气的态度,爱较真的赵建华奔赴北京购来日本大米,然后把自家大米和日本大米一起拿到质监局进行化验检测,从营养指标上进行全面对比,结果原阳大米完胜。
经此一事,赵建华对原阳大米的品质更为自信,由此也坚定了他发展原阳大米产业的信念。而后几年,赵建华在原武镇建起了自己的米厂,成立了合作社。在平原示范区,大米“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初步形成。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赵建华深谙此理。为了继续壮大产业,激发更多农户种植水稻,他购置了收割机、烘干机、插秧机等农机装备,进行水稻的机械化作业,增强稻米产业抗风险能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在他的带领下,农户种植稻米的积极性大幅提高。
近年来,赵建华已经成为平原示范区稻米产业的领军人物。他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创建示范区,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带动一大批合作社、种植户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当地农民增产增收和脱贫致富,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保护了原阳稻米产业发展,重新擦亮了原阳大米金字招牌。
振兴之路
11 月1 日,秋高气爽,稻米飘香。建华米厂高朋满座,人流如织,平原示范区第三届稻米文化节在这里隆重举办。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引导和帮扶。近年来,平原示范区领导对原阳大米产业的发展可谓倾力相助。与建华米厂联手举办的稻米文化节,恰逢其时,堪称妙笔。在原阳大米日渐稀缺的当下,稻米文化节开启了人们重新认识原阳大米的大门,也让原阳大米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展示于世人面前。
平原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韩卫军的介绍让人欣喜:“原武镇是‘中国第一米’的发源地,近年来,在建华米厂的龙头引领下,示范区稻米种植从规模、品质、影响力得以快速崛起,叫响了‘赵建华大米’‘黄金食代’‘九曲宴’等金字招牌,在全国开创了稻米领域的‘平原时代’,成为平原示范区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最好标签。”
毋庸置疑,近年来,原阳大米无论从规模化种植还是品牌建设上,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市场监管更是常抓不懈,曾经的“毒大米事件”早已成为一个历史教训,被封死在经年的时光里。
然而,要使原阳大米走向振兴,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种植面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许多土地被占用,原阳大米的种植面积相比之前大为减少。
“一定规模的种植面积是原阳大米再次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原阳大米饱含深情的河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室主任、首席研究员尹海庆认为,目前原阳大米产业种植面积不足20 万亩,大米产量投入市场是杯水车薪,市场见不到原阳大米,又如何让原阳大米崛起。”
对于这个问题,尹海庆曾提出打造沿黄稻米带的思路。他认为,原阳大米并不聚焦在原阳当地,从洛阳到范县沿黄河的稻米种植带,所产出的稻米品质都非常优良。初步估算,沿黄稻米带大约有150 万亩的可种植水稻面积。如果按照每亩地产大米1000 斤,每斤3 元的市场售价测算,这就是个几百亿元的产业。尹海庆认为政府完全可以下大力气来发展沿黄稻米产业。
沿黄稻米带的构想是否能够变为现实,让我们满怀憧憬,拭目以待。但平原示范区作为原阳大米的发源地,首先要做好自己。第三届稻米文化节上,两件“礼物”让大家赞叹不已。
第一件是黄河稻米文化博物馆。该博物馆是在平原示范区管委会的指导下,由赵建华精心谋划5 年投资兴建的。馆内主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我国水稻的历史起源、文化内涵和原阳大米的发展历程、丰硕成果。“虽然原阳大米面积在减少,但是原阳大米的内涵和底蕴不能少,不管到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留住记忆,留住乡愁。”这是赵建华建设博物馆的初衷。
博物馆北边是赵建华的水稻基地,基地北侧中间一块20 平方米的稻田,是本届文化节呈现的第二件礼物。这块稻田共种植了1500 棵水稻,稻种名为“水晶3 号”。该稻种在去年搭乘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遨游太空,结合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价值不可估量。
“我们要形成文化自信、品质自信和品牌自信,要打通产、购、销全链条,通过‘从产地到餐厅,从餐厅到家庭’的渠道,让更多‘平原品牌’高品质大米走进千家万户。”平原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王朝杰的话掷地有声。
天高云淡,秋风习习。在建华米厂的水稻基地里,孩子们正高兴地捉着螃蟹,捡拾鸭蛋,俨然一幅美丽欢乐的田园风景图。在乡村振兴大幕即将开启的当下,观光旅游和休闲体验无疑是农业发展的全新路径。借助乡村振兴的时代东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平原示范区,“晶莹透亮、筋软可口”的原阳大米,重现辉煌之日可期。